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观测哈磁五行针对飞行人员甲皱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共观察健康飞行人员226例,实验组113例,予哈磁五行针针内关(N极)、外关(S极)、曲泽(N极)及足三里(S级);对照组予永磁片贴敷上述穴位;二级均为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天1个疗程,共20次(中间间隔1天)。在受试前后各观测甲皱微循环1次。结果实验组微血流速度加快(P〈0.01);开放的微血管数明显增加(P〈0.  相似文献   

2.
1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均能引起内皮损伤 ,心外膜冠状动脉和冠脉微血管均能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下降 ,或微血管病都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的重要参与机制或直接原因。此外 ,PTCA、支架和旋磨等介入技术可引起冠脉微血栓 ,再灌注治疗AMI恢复微循环灌流或无复流的评估 ,均需对心肌血流、微循环灌注进行临床评估。2 方法建立数字血管造影脉冲响应分析系统和计算机测量技术方法学 ,提供定量指标包括 :视频密度曲线、灰阶强度 (PGD)、微循环平均通过时间…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推导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疗效方案。 方法:①选择2002—01/2004-01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其中脑血栓形成48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均自愿接受规范化针刺治疗。选用30号华佗牌毫针,于每H14:00左右开始针刺治疗,每穴均按相关要求取得相应针感。同时常规西药治疗。②考察毫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钊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4个凶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的主次作用,同时考察了上述4个因素的各3个水平f针刺时机:病程l一10,11-20,21-30d;选穴配伍:头穴、体穴、头体穴(头穴指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视临床表现可加取相应头穴;阴经体穴指”醒脑开窍”法穴组.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阳经体穴指“上下配穴”法穴组,主穴为上闪电、下闪电,配穴为臂中、足三里。瘫侧刺为单纯针刺瘫痪侧体穴和致病梗死灶侧头穴,健侧刺与之相反,健瘫侧交替刺为两者的交替);刺激量:轻刺激量、中刺激量、重刺激世(轻刺激量:隔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00次/min,行针次数为2次,行针间隔10min,留针20min,15次为1个疗程;中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50次/min,行针次数为4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重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3次,头针捻转250次/min,行针次数为6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l疗程);针刺部位:健侧刺、瘫侧刺、健患侧交替刺1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⑧应用正交设汁法,对影响脑梗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台方案与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针刺时机、刺激量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非常显著,针刺部位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亦起到非常显著地作用,选穴配伍因索在临床获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不大。在脑梗死患者病程10d内针刺疗效优于10d后针刺;重刺激量和中刺激量手法疗效优于轻刺激量手法(P〈0.05),重、中刺激量手法间则差异不明显(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优于单纯健侧针刺(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与单纯瘫侧刺、瘫侧刺与健侧刺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程10d内。采用重刺激量手法,健瘫侧交替针刺,可实现对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相对最佳的改善作用。结论:在脑梗死病程10d之内,采用中重刺激量针刺法.健患侧交替针刺有关腧穴,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优于相应因素的其他水平,健瘫侧交替针刺治疗,可较好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5.
低频电磁场对正常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频电磁场对正常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王成传,邓秀荣,于云飞,徐梅资料和方法受试者均为健康成年人,男26名,女14名;年龄18~42岁,平均28岁。受试者均无服药、无烟酒嗜好。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实验期间起居、生活、活动规律均如常。采用洛阳产Al-3型低频...  相似文献   

6.
捏握健身球对中老年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甲皱微循环异常的43例中老年人进行手捏握健身球锻炼,观察一个月前后对甲皱微循环自身动态比较。结果用田牛加权计分法比较锻炼前后的总计分,血流速度和微血管袢数,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正常管袢数增加和输入枝管径增大。证明手捏握健身球锻炼可改善中老年人甲皱微循环。  相似文献   

7.
8.
9.
ngjiazhoumicrocirculationduetocerebofotherfactors.Alternativeacupunctu目的:分析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推导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疗效方案。方法:①选择2002-01/2004-01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其中脑血栓形成48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均自愿接受规范化针刺治疗。选用30号华佗牌毫针,于每日14:00左右开始针刺治疗,每穴均按相关要求取得相应针感。同时常规西药治疗。②考察毫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4个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的主次作用,同时考察了上述4个因素的各3个水平[针刺时机:病程1~10,11~20,21~30d;选穴配伍:头穴、体穴、头体穴(头穴指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视临床表现可加取相应头穴;阴经体穴指“醒脑开窍”法穴组,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阳经体穴指“上下配穴”法穴组,主穴为上闪电、下闪电,配穴为臂中、足三里。瘫侧刺为单纯针刺瘫痪侧体穴和致病梗死灶侧头穴,健侧刺与之相反,健瘫侧交替刺为两者的交替);刺激量:轻刺激量、中刺激量、重刺激量(轻刺激量:隔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00次/min,行针次数为2次,行针间隔10min,留针20min,15次为1个疗程;中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50次/min,行针次数为4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重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3次,头针捻转250次/min,行针次数为6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针刺部位:健侧刺、瘫侧刺、健患侧交替刺]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③应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脑梗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合方案与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针刺时机、刺激量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非常显著,针刺部位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亦起到非常显著地作用,选穴配伍因素在临床获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不大。在脑梗死患者病程10d内针刺疗效优于10d后针刺;重刺激量和中刺激量手法疗效优于轻刺激量手法(P<0.05),重、中刺激量手法间则差异不明显(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优于单纯健侧针刺(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与单纯瘫侧刺、瘫侧刺与健侧刺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程10d内,采用重刺激量手法,健瘫侧交替针刺,可实现对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相对最佳的改善作用。结论:在脑梗死病程10d之内,采用中重刺激量针刺法,健患侧交替针刺有关腧穴,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优于相应因素的其他水平,健瘫侧交替针刺治疗,可较好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研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与心肌微循环、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5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梗死前 1周内有无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 (A组 ,2 7例 )与无心绞痛组(B组 ,2 3例 ) ,均进行超声检查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显像。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血管重建术 ,并于术后第 5周复查二维超声。结果 ①A组出现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患者明显低于B组 (P <0 .0 0 1) ;②A、B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EDD)在术后第 1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在第 5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A组的EDD逐渐减小 (P <0 .0 5 ) ,而B组的ED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③A组的射血分数显著改善 ,而B组的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有利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和左心室重构的改善 ,有助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火针治疗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3例(辨证分型:寒湿阻络10例,瘀血阻络5例,湿热阻络5例,脾肾两虚3例),以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华佗夹脊穴。治疗结果:近期控制:6例,显效:共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后微循环积分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甲皱微循环异常状态有明显改善,提示火针治疗可改善类风湿患者的甲皱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使用血管升压药治疗脓毒症低血压可能对胃肠道的微循环血流有不良反应。最近瑞士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随机排序、交叉设计实验,目的是检测临床上常用的3类血管升压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去氧肾上腺素)对脓毒症时腹腔多脏器微循环血流的影响。实验采取盲肠结扎穿孔致猪脓毒症动物模型,超声血流仪测量肠系膜动脉血流,多通道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胃、空肠及结肠的黏膜,以及空肠平滑肌、胰腺、肝脏和肾脏微循环血流量。  相似文献   

13.
颈椎康细粒对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康细粒为一医院制剂 ,主要有羌活、丹参、川芎、桂枝、葛根等药组成 ,具有益气活血、舒筋通络、解痉止痛之功 ,临床用于椎动脉颈椎病引起的颈部酸困疼痛等疗效较好 ,颈椎病发病与局部微循环有一定联系 ,为探讨其作用特点 ,观察了其对微循环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动物小鼠 (昆明种 ,由河南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方法1.2 .1 药品 颈椎康细粒 ,由河南中医学院骨伤学院提供 (批号 0 2 0 30 8) ;颈复康颗粒 ,承德中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 0 10 4 14 ) ;戊巴比妥钠 ,上海行知化工厂生产 (批号9810 19) ;肾上腺…  相似文献   

14.
活血康脉丸对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活血康脉丸对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以甲襞微循环各有关项目数据作为主要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发现甲襞微循环的血液流态,管襻形态,襻周状态,总积分值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李金彪 《临床荟萃》2000,15(3):112-113
观察 138例慢性附件炎患者超短波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NFM)改变 ,与 138例本病患者药物治疗对照 ,旨在探讨超短波治疗本病疗效作用机制及 NFM检测的临床意义 ,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患者为本站妇科 1998年 2月至 1999年 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 2 76例 ,诊断依据 [1 ] :1下腹或腰骶部胀痛 ,反复发作数月至数年 ;2低热 ,乏力 ,精神不振 ;3白带增多 ,月经失调 ;4附件 (卵巢或输卵管 )肿大、压痛。病程 0 .5~ 2 .5年。随机分为药物治疗和理疗观察两组各 138例 ,前组年龄 2 3~ 39岁 ,平均 2 8.4岁 ,后组年龄 2 5~ 38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6.
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脑卒中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 研究针刺时机(病程1-7d、7-14d、14-21d),针法(头针、体针、眼针|,刺激量(轻、中、重)三因素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用拉丁方设计,同时安排3个因素,以针刺时机(A:1-7d;B:7-14d;C:14-21d),刺激量(轻、中、重),针法(体针、头针、眼针)三个因素及三个水平对组进行治疗。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 以针刺时机7d内、体针、重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结论 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足微循环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伟  康胜群 《临床荟萃》2008,23(6):449-451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使肢端失去感觉以及损伤合并感染的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DF的病因除大血管病变外,微循环障碍是DF的病因病理基础,亦是DF预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阮志敏  章克信 《华西医学》1998,13(4):423-425
目的:本文研究了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病人治疗的疗效和耐受性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对34例高血压病患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口服5-10mg/天,治疗四周后观察病人动态血压及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病人24-SBP,d-SBP,DBP,n-SBP,DBP,△BP明显下降,而对24小时心率影响不明显,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分值及总积值明显下降。结论:非少叶平缓释片作为新型钙拮抗剂,  相似文献   

19.
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目前已在临床各科广泛使用,本文报告了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对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0.
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及外周血象的改变,发现肿瘤患者化疗后短期内微循环障碍及外周血象异常较化疗前更有明显。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尤以老年肿瘤患者为甚。提示对老年肿瘤患者进行全身静脉化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