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质量持续提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于贺州市人民医院持续就职的136名ICU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依据是否实施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分组,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未确定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实施前;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确定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应用于ICU护理管理中为实施后。比较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前后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相关知识的考核情况、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相关知识考核评分均高于实施前,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均低于实施前,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运用于ICU,有助于ICU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IPAD的移动护理质量管理平台在病区自查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原移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改造为可应用于病区自查质控的基于IPAD+WLAN技术的移动护理质量管理平台,病区管理者可随时手持IPAD完成床边质控,统计平台升级前(2015年9月—12月)和升级后(2016年9月—12月)自查质控的耗时,并比较系统升级前后病区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结果]移动护理质量管理平台升级后,病区自查质控的信息录入、质控结果汇总、质控结果反馈、生成各类报表等耗时显著缩短(均P0.01),护理质量指标落实率显著提升(P0.01)。[结论]应用移动护理质量管理平台进行病区自查质控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并探讨其应用于普通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6月系统应用前我院普通病区三级护理质控检查得分、三级护理质控各环节耗时、护理人员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知晓三级护理质控检查结果评分资料,与2018年7-12月应用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后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应用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后,三级护理质控(结果汇总、各类报表生成、结果反馈至病区及护理部获取项目改进反馈的时间)均较应用前缩短,病区检查时间较应用前延长,三级护理质控检查得分均高于应用前(均P0.05);护士对三级质控检查结果知晓率由原来的98.29%上升至99.5%,知晓范围、首次知晓方式及知晓时间应用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人员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应用前(P0.05);但夜班护士工作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护理人员对三级护理质控管理的满意度和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何云霞  李爱萍  印锦  周荣  戴雨梅  蔡丽华 《全科护理》2021,19(24):3411-3414
目的:开发基于信息化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内网上报系统,提高指标上报质量.方法:构建护理管理信息化平台,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质量控制模块、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人员管理有效结合,联动医院HIS系统、护理文件书写系统、院感数据采集系统、财务收费等系统;实现由系统每日自动抓取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元,每月自动统计指标并导入质量与安全分析报告中.结果:运行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信息化系统后,上报准确性显著高于运行前,上报及汇总分析各环节耗时显著少于运行前(P<0.01).结论: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抓取汇总,可提高上报效率,并能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措施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诊患者,根据入院ID号尾号随机分为实施前组和实施后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医患执行率、无菌药品合格率以及消毒隔离合格率)。结果实施后组护理工作态度、护理工作质量、护理人员形象、环境卫生以及治疗护理速度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P0.05);实施后组的医患执行率、无菌药品合格率以及消毒隔离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措施对急诊患者进行急救,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过程中各项操作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助产质量敏感指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现有的助产质量指标,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数据筛选-整合分析-持续改进-评价效果等环节,进行助产质量指标的监测及应用效果评价。结果 改进后质控结果汇总时长、图表生成时长、结果反馈时长均显著减少(P<0.001),质控人员满意度提高(P<0.01),助产质量敏感指标在进行持续改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P <0.05或P <0.01)。 结论 助产质量指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有效提高产房护理质量管理效率,有利于促进助产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于全程风险管理的数字化防控体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托护理信息化平台,设计基于全程风险管理的VTE数字化防控体系并应用于VTE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采用运行前后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从护理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作为运行前的基础数据,2019年1—11月收集的数据作为运行后的数据。观察运行前后VTE风险评估及时率、VTE评估准确率、VTE预防措施执行率、VTE预防健康知晓率方面的差异。同时监测运行前后11个月VTE发生率护理敏感指标监测统计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运行基于全程风险管理的数字化防控体系进行静脉血栓护理质量管理后,VTE风险评估及时率、VTE评估准确率、VTE预防措施执行率、VTE预防知识知晓率均有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行后VTE发生率为0.05%,明显低于运行前的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全程风险管理的数字化防控体系应用于VTE护理质量管理中,能优化VTE防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VTE护理过程质量,降低VTE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专科敏感质量监测指标中降低手术压疮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8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预防手术压疮;选取2016年4月~8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敏感质量监测指标方式预防手术压疮。比较两组压疮预防效果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监测专科敏感质量指标可有效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专科护理质量指标防范与减少脑卒中患者发生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指标"实施时(2017年1月)的94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指标"实施一年后(2018年1月)的10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运用专科质量指标对脑卒中患者的排便护理进行质量管理;比较两组的便秘发生率、措施正确执行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措施正确执行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的实施,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提高神经内科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比较干预前(2016年7—12月)及干预后(2017年1—6月)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执业能力量表评分以及手术室患者、医师、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应用敏感指标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 0. 05);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士执业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P 0. 05);手术室患者、医师、护士满意率高于干预前(P 0. 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护理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助产质量敏感指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分析明确8项助产质量敏感指标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比较系统应用前后质控指标分析耗时情况、质控人员的满意度以及相关质量敏感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质控人员对于质控结果的汇总时长、图表生成时长及结果反馈时长均较之前明显减少(P0.05),满意度有所提高(P0.05)。同时,顺产分娩会阴切开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率、顺产产道血肿发生率、自由体位待产分娩率,以及顺产新生儿产伤率、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率等助产质量敏感指标均较之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助产质量敏感指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可有效提高产房的护理质量管理效率,有利于促进助产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套基于结构化电子病历,科学、信息化的助产专科质量管理体系,并探讨其对助产专科质量的监测和持续改进价值。方法 :结构化产科护理文书,确定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建立信息化的助产专科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比分析实施信息化管理前后其助产专科质量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建立和运行了包含三级质量指标的助产专科质量管理系统,并运用该系统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功能确定了过程质量指标"产程中促自然分娩合格率"和"阴道试产转剖宫产率"作为重点改进主题,通过质量改进活动,其过程质量指标"产程中促自然分娩合格率""阴道试产转剖宫产率"显著改善,其终末指标"阴道分娩率""VBAC成功率"和"会阴侧切率"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建立了科学的、可靠的助产专科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可有效监测和指导助产专科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与应用基于IPAD的责任护士满意度调查模块,应用于病人对责任护士满意度的调查,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方法]在移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基于IPAD+WLAN技术,建立责任护士满意度调查模块,病区管理者可随时手持IPAD在床边完成责任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责任护士满意度调查模块应用后,病区责任护士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录入、计算、统计、分析、报表生成等耗时较前明显减少(均P0.01),病人对责任护士满意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应用IPAD进行责任护士满意度调查,可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医院护理管理的信息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在肿瘤内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成立科室敏感指标监控小组,于2018年7月—12月将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应用于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其中7月—12月的监控数据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持续改进。对比应用前(1月—6月)与应用后(7月—12月)两个阶段的疼痛干预率、缓解率、恶心呕吐发生率等8个指标及出院满意度。结果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应用后,患者疼痛干预率、缓解率、静脉导管输注率及出院满意度均较应用前明显提高(P0.05),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专科护理敏感指标为肿瘤内科的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指导和依据,可促进肿瘤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提升,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指标、智能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在手术室护理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手术室8项护理敏感指标作为质控重点,开发电子化质控系统。对2017年7-9月各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整改效果。结果各项指标规范率均明显提高,查检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敏感指标及智能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实施授权管理模式提高ICU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效果及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在ICU护理工作中实施授权管理模式,分析其提升职业认同感效果及提升护理质量效果,并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未实施授权管理模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授权管理后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消毒管理、器械药物管理、护理技术、专科护理以及基础护理评分高于管理前(P0.05);授权管理后护理人员各项职业认同感觉得分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在ICU病房内开展授权管理能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和护士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管理对ICU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6年7月起,为预防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分析院内感染原因,制定护理对策,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比较持续护理质量管理前后ICU护理人员院感防护能力情况,统计持续护理质量管理前后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住院时间。结果改进后,ICU护理人员在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合格率、个人防护用品执行率等方面均高于实施持续质量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施持续质量管理后,ICU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住院时间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管理能够提高ICU护理人员对院感的防护能力,降低ICU院感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在提升门诊内镜诊疗患者消化道准备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查2020年3月23日~4月30日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前门诊55例肠道检查患者,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抽取2020年6月1日~7月31日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后的50例门诊肠道检查患者,设立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制订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肠道准备清洁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满意度。结果:实施后,门诊内镜诊疗患者的肠道准备清洁度合格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及SAS评分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能提升门诊内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提升门诊内镜室整体护理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护士排班实行以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管理模式,发挥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带领本组护理人员共同完成本组病人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比较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考核成绩、病区综合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结果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考核成绩、病区综合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考核成绩、病区综合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高于实施前。结论护理组长在护理层级管理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有利于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更好实施层级管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医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穿刺的护理行为,提升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方法确定循证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等进行证据总结及质量审查指标的制订。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开展证据应用项目,即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同时,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在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中,最佳证据应用后指标1、指标3、指标4、指标6、指标8、指标9、指标10、指标11及指标12的执行率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佳证据应用后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得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护理行为,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和儿科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