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全身麻醉患者缩短术前禁饮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常规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对照组在麻醉前常规禁食12h、禁水4h。观察组在麻醉前禁食12h、禁水30min。比较两组不同时间口渴分级以及围术期不良情况。结果两组麻醉前4h口渴分级1~2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诱导前口渴分级1~2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术期心慌乏力、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人全身麻醉患者缩短术前禁饮时间能够改善麻醉诱导前口渴情况,降低围术期心慌乏力、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口渴管理安全策略,探讨饮少量冰水缓解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症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行经口气管插管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口腔给予少量冰水,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棉签蘸水湿润口唇。收集并比较2组受试者口渴程度评分及呛咳误吸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及口渴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口渴评分为(3.30±0.88)分,低于对照组(6.50±1.25)分(P<0.01)。患者呛咳误吸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少量冰水可以有效缓解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症状,不增加呛咳及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缩短全麻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单元2019年5—7月全麻择期手术患者61例,统计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及患者主观不良感受发生率。选取2019年9—11月71例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拟定以预计手术时间为依据,执行分段式禁食禁饮方案并组织实施评价,统计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以及患者主观不良感受的差异。结果 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明显短于改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不良感受发生率由改善前的56%下降到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可在满足麻醉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改善患者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探讨围手术期患儿术前缩短禁食禁饮时间与术后早期进食进饮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优化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选取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11月15日—2019年3月15日收治的择期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0例采用所制订的术前禁食禁饮方法,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的术前禁食禁饮方法,比较两组实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口渴评分、饥饿评分、哭闹情况,术中误吸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和腹胀的发生率及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围手术期禁食禁饮时间明显缩短(P<0.001),术中误吸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及腹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手术期口渴、饥饿评分及哭闹率较对照组低,家长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围手术期患儿术前缩短禁食禁饮时间与术后早期进食进饮的饮食方案安全可行,可以减少患儿不适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缩短小儿心脏手术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将本院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常规术前禁食12 h、禁饮4~6 h;观察组于术前禁食6 h,麻醉前2 h可饮糖水或者无渣饮液100~150 mL。比较2组患儿有无口渴、饥饿、脱水,术中有无恶心、呕吐及误吸。结果观察组在缩短禁食、禁饮时间的情况下并未增加发生呕吐、误吸的危险,同时此期间患儿口唇干燥、泛白或出现哭闹不止现象,年长儿诉口渴、饥饿感低于对照组。结论适当的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果胶加间断输注肠内营养制剂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及热量达标率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入住神经内科且需要留置胃管行肠内营养的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鼻饲蕊福平果胶加间断输注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持续输注。比较2组患者1周内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包括呕吐、腹泻、便秘、腹胀、误吸、胃潴留的发生率差异,比较肠内营养实施第3天、第7天2组患者热量达标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肠内营养期间呕吐、腹泻、误吸、腹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胃潴留、便秘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天、第7天,观察组的肠内营养热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果胶加间断输注肠内营养制剂与连续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相比,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腹泻、误吸、腹胀、呕吐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早期热量达标率。  相似文献   

7.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霞  付勤  潘晓兰  李博  马超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065-1067
目的探讨缩短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方法将择期手术的556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4例,实验组29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禁食、禁饮方案,麻醉前常规禁食8h,禁饮6h。实验组术前常规禁食4~6h,禁饮2h,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口渴、饥饿感、疲乏无力、哭闹、术中呕吐及误吸、体温、缺氧发作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测量胃液pH值及血糖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口渴、饥饿感、疲乏无力程度、哭闹、体温≥38.0℃、缺氧发作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血糖值的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胃液pH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呕吐及误吸比例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择期手术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术前禁食4~6h和禁饮2h是安全的,没有增加胃液pH值、术中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同时可降低禁饮、禁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快速康复外科缩短禁食时间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前缩短禁饮禁食时间与术后早期进饮进食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102例胆囊结石需做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术前常规禁食12h,禁饮4~6 h,术后24 h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饮进食.观察组52例患者应用FTS理念术前禁食6h,禁饮2h,术后6~8 h后即进食低脂流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低血糖的发生率及患者口渴、饥饿感程度,术中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术后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及腹围变化差异.结果 两组比较,术后呕吐、腹胀及术前、术后腹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低血糖及口渴,饥饿感的发生率,住院总天数,总费用,术后输液量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结论 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缩短禁饮禁食时间与术后早期进饮进食的安全可行,可以减少患者不适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两种术前禁食禁饮方案对择期剖宫初产妇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该院住院择期行剖宫产的3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快速康复)采用术前禁食6h、禁饮2h方案,对照组(常规禁食禁饮)采用传统常规的术前禁食12 h、禁饮4 h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初产妇围术期低血糖反应、术前和术中残余胃液量、术前舒适度、术中呕吐和麻醉误吸、术后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口渴、饥饿和肺炎)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术前残余胃液量和术前口渴、饥饿、心慌疲乏无力、焦虑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1例初产妇发生术中呕吐、麻醉误吸;两组术中残余胃液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口渴、饥饿和肺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适当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限是安全可行的,不仅降低了围术期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术前舒适度,并未增加术中、术后风险和并发症,还利于剖宫初产妇术后胃肠功能的提早、快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缩短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方法 将择期手术的556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4例,实验组29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禁食、禁饮方案,麻醉前常规禁食8h,禁饮6h.实验组术前常规禁食4~6 h,禁饮2h,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口渴、饥饿感、疲乏无力、哭闹、术中呕吐及误吸、体温、缺氧发作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测量胃液pH值及血糖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口渴、饥饿感、疲乏无力程度、哭闹、体温≥38.0℃、缺氧发作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血糖值的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胃液pH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呕吐及误吸比例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择期手术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术前禁食4~6 h和禁饮2h是安全的,没有增加胃液pH值、术中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同时可降低禁饮、禁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评价其在入室交接中的效果。方法 基于循证和专家函询设计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并将该警示牌应用于临床,比较警示牌应用前(1 565例患者)后(1 762例患者)入室交接效果、相关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后,观察组护士的入室交接效果评价总分、信息质量维度得分、效率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测血气项目的相关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入室交接效果,减少警示牌相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建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的围术期防治策略,为患者康复及舒适化医疗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循证护理方法学为指导,系统检索UpToDate、BMJ、JBI、Cochrane Library、NICE、SIGN、ASA、AORN、RNAO、PubMed、CINAHL、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中国麻醉官网,筛选后共纳入文献18篇,经专人评价提取汇总后形成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咽喉痛围术期防治策略,并将该策略应用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的方式,选取我院2020年9—11月142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2月共121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拔管后即时、拔管后24 h末术后咽喉痛的严重程度、术后24 h的舒适度及对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防治环节中执行规范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后即时及拔管后24 h末术后咽喉痛的严重程度均下降(P<0.05),患者术后24 h舒适度提升(P<0.05),对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防治环节中执行规范情况得以改善(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围术期咽喉疼痛防治策略能降低术后咽喉疼痛严重程度,提高气管插管患者术后舒适度,改善对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防治环节中执行规范情况,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前3种不同时长低纤维饮食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功能性便秘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各60例。对照组结肠镜检查前低纤维饮食持续1 d,观察A组低纤维饮食持续2 d,观察B组低纤维饮食持续3 d。观察比较3组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清洁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B组肠道清洁效果优于观察A组及对照组(P<0.05);3组患者出现低血糖、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心悸、出冷汗、头晕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低纤维饮食持续3 d的肠道清洁效果优于低纤维饮食持续2 d和1 d,可以更好地达到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标准,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优化术前禁食禁饮流程对创伤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创伤骨科2018年1月—6月择期手术患者14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75例和对照组69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试验组采用术前禁食禁饮优化流程,根据患者预排手术时间,术前分时段给予麦芽糊精果糖饮品。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前1 d 24:00开始禁食禁饮方案。比较两组主观感受(焦虑、口渴、饥饿、恶心、疲劳、头晕、虚汗及胃部不适)、血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禁食时间:试验组(7.6±0.9) h,对照组(14.4±5.0) h,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禁饮时间:试验组(4.5±2.9) h,对照组(14.3±3.9) h,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感受方面,试验组围手术期焦虑、口渴和胃部不适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前1 h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优化术前禁食禁饮流程缩短了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患者主观感受得到改善,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的安全性、可行性,减少患者因长时间的禁食、禁饮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0例采用新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后30 min开始在专业护士指导下适量饮水。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后3~6h开始饮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口渴、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焦虑程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渴、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焦虑程度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循证设计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探讨该记录单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制定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同时以使用前6个月的5 943份记录单为对照组,使用后6个月的5 327份记录单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记录及使用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5%,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0.22%;并发症记录增加2.29倍,使用满意度增加3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护理记录单的使用降低了麻醉苏醒期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能,从而改善麻醉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燕如 《全科护理》2012,10(17):1543-1544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饮食的最佳时间及长时间禁饮食对婴幼儿机体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术前采用新的禁饮食方法,即母乳喂养的患儿术前禁食4h,其他患儿术前禁食6h,术前禁饮2h,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术前禁饮食方法,即术前禁食12h,禁饮4h~6h,观察两组患儿术中呕吐或误吸,术后呕吐、饥饿、口渴、脱水哭闹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术后饥饿、口渴、脱水及哭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择期手术在术前禁食4h~6h,禁饮2h可减轻患儿不适,满足其机体需要;禁饮食时间过长可导致患儿脱水及低血糖、哭闹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行剖宫产术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进行优化,以更好的指导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剖宫产分娩。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在术前8h禁食、6h禁饮。观察组在术前6h禁食、2h禁饮。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产妇术前低血糖发生率、产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min、3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出生后血糖水平等。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产妇产前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及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术前8h禁食、6h禁饮,术前6h禁食、2h禁饮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作一种管路固定装置,并验证其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呼吸管路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头、颈、面部组织器官全麻气管插管手术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102例,对照组98例,在二度固定口缘外的呼吸管路时,观察组采用多功能管路固定装置,对照组采用传统呼吸机管路支架。比较2组气管插管固定效果;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天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时抬高呼吸管路的高度。结果 观察组气管插管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肤压疮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结束时,门齿外缘的气管插管距离上嘴唇缘,过滤器距离区域皮肤,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功能管路固定装置能够降低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移位和皮肤损伤的发生,抬高呼吸管路的高度,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便于医生站位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超早期拔除尿管的可行性及临床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甲乳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咽喉科择期全麻手术患者2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113例)和对照组(114例)。干预组经评估Steward评分≥1分(即对痛刺激有反应)在麻醉恢复室实行超早期拔除尿管方案,对照组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结果 干预组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尿管相关性疼痛、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或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拔管后尿管重置率、自行排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超早期拔除尿管是安全可行的,减轻了患者尿道疼痛或尿路不适等负性体验,还降低了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同时不增加拔管后尿管重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