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与希望的特征,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运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和Herth希望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95例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在贬低-歧视贬低感量表得分为(2.57±0.27)分,与量表均值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的希望水平得分为(34.83±5.72)分,贬低-歧视贬低感与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及希望总分呈负相关。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存在明显病耻感和较高希望水平,病耻感是希望水平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通过提高家属的希望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感知病耻感状况,识别家属一般资料和患者临床责料中对感知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Link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北京某精神病专科医院12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0±0.44)分,与量表中点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不同居住地、学历、收入、职业的家属,其感知病耻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家属的学历是感知病耻意的影响因素,变异系数R~2为0.213.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具有较高水平的感知病耻感,学历较高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状况,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与自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水平较高,贬低歧视感知、应对方式、情感体验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分2.5;贬低歧视感知、保密、退缩、误解、羞耻均与患者自尊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患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都与病耻感各个维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医疗机构应采取措施消除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偏见,提高患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与病耻感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对17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病耻感系列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水平普遍较高,病耻感系列量表的歧视-感知、病耻感应对、病耻感情感体验分量表评分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分呈显著正相关(P<o.01),与内外倾性维度分、社会支持问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分与社会支持问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2)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质、内外倾性维度分能够预测病耻感系列量表的歧视-感知、病耻感应对、病耻感情感体验分量表评分,神经质维度分能够预测歧视-感知和病耻感应对分量表评分.(3)社会支持能够部分中介神经质、精神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贬低-歧视感知和病耻感应对的影响,且能够部分中介精神质对患者病耻感情感体验的影响.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较高,人格特征是其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对病耻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病耻感与正念水平的相关性,为开展临床心理干预提供思路。[方法]2017年1月—2018年8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和五因素心智觉知度量表对山西省某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16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得分为(2.61±0.43)分,病耻感应对量表得分为(2.82±0.47)分,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为(2.75±0.60)分,均高于该量表均值(P0.05);正念水平与病耻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得分(r=-0.515)、病耻感应对量表得分(r=-0.686)、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r=-0.592)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正念水平和病程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病耻感重要的预测变量。[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病耻感较高,提高病人的正念水平有助于降低其病耻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状况,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Link 贬低-歧视感知量表 (Perceived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ocial support Scale)对山东省某精神病院 20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3 ± 0.31)分,与量表中点 2.5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婚姻状况、发病情况、病程、入院次数的患者,其感知病耻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1)。感知病耻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呈负相关(均 P <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严重的感知病耻感,婚姻状况不良、病情复发、病程长、多次入院者尤为严重;患者感知病耻感程度与社会支持不足有关。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予以充分重视,消除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提高患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学历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病耻感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2月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二级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的240例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Link病耻感量表其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202例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贬低-歧视感知分量表得分,应对方式分量表中保密、分离、教育、挑战得分,情感体验分量表的误解、不同/羞耻维度得分,分别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住院次数的高学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学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较高的病耻感,提示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康复期情感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情感障碍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的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 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中的"贬低-歧视感知"及"羞耻感"两个分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科医院即将康复出院的167例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情感障碍患者感知到的公众对其的贬低歧视态度较高,而羞耻感体验并不强烈.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提示,年龄、学历、工作状况、婚姻是患者感知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论 情感障碍患者的感知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年龄、学历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不同,提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病耻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感知病耻感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病耻感经历问卷对17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资料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有效回收率95.5%。163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的病耻感经历总分均数为(39.24±4.76),病耻因子分为(20.34±3.07),歧视因子分为(18.87±2.03)。贬低一歧视感知状况得分为(2.63±0.37),与量表中点2.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1)。≤35岁患者贬低一歧视感知得分为(2.834-0.40),病耻感经历总分为(45。31±14.36),病耻因子分为(23.69±8.58),〉35岁患者贬低一歧视感知得分为(2.58±0.34),病耻感经历总分为(39.55±12.50),病耻因子分为(20.46±7.80),不同年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43,2.19,1.99;P〈0.05);不同婚姻、职业、病程、住院次数的患者,贬低一歧视感知状况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67,2.55,2.17,2.53;P〈0.ol或P〈0.05);不同病程的患者病耻经历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P〈0.05);不同职业、月收入的患者病耻感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47,3.82;P〈0.05);不同的病程的患者歧视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有较高的感知病耻感和病耻感经历,提示精神卫生干预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疾病发作期病耻感特征,及其与抑郁和躁狂发作的关系。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 120 例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使用 Link 病耻感系列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杨氏躁狂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为( 2.60±0.31 ) 分、病耻感应对量表得分为( 2.77±0.27 ) 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分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抑郁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19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284 )呈正相关,躁狂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75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302 )呈负相关。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期存在较高的感知 鄄 病耻感水平,病耻感应对方式更加退缩;处于抑郁临床相的患者病耻感感知、病耻感情感体验更加明显,而应对方式更加消极,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感知病耻感的影响效果.方法 将14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干预.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的“贬低—歧视感知分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定.结果 7周后干预组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分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干预后的感知病耻感为应变量(切分值2.5分),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团体心理干预是干预后感知病耻感降低的独立保护因素,而干预前感知病耻感和HAMD分值、已婚、离婚/丧偶因素是干预后感知病耻感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抑郁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水平.  相似文献   

12.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及自尊状况,探讨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L 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和自尊水平问卷,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167例心境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心境障碍患者贬低-歧视感知、保密和误解3个分量表的得分高于量表中点分(P0.01),不同/羞耻感分量表得分低于量表中点分(P0.01);患者的自尊水平得分低于国内常模(P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患者被误解的情感体验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患者自尊水平的因素根据其贡献性大小依次是年龄、贬低-歧视感知、保密3个因素,共同解释了方程变异的12.5%。结论心境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较高,自尊水平较低。患者的年龄越大,保密的愿望越强烈,其自尊水平越低。精神卫生工作者应针对患者自尊水平与病耻感的相关性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感知病耻感,提高其自尊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72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213例(78.3%)患者存在病耻感,其中91例(33.5%)为中、重度.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学历(OR=0.369,P<0.001)、工作状况(OR=0.393,P=0.030)、家庭收入(OR=0.636,P=0.010)、住院次数(OR=4.430,P<0.001)及病程(OR=5.392,P<0.001)是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论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尤其是低学历、无业、家庭收入低、反复多次住院及病程长的患者更加突出;医护人员应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健康教育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与病耻感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市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孤独感量表和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总分为(43.27±9.98)分,其中40~59分轻度孤独有68例,占61.8%;60~79分中度孤独有8例,占7.3%。病耻感条目均分为(2.44±0.52),与量表中位2.5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与病耻感呈正相关(r=0.486,P=0.003)。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孤独感与病耻感,病耻感较强,其孤独感较严重。医护人员需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症状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与周围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降低其病耻感与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李春林  金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169-7170
目的了解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感知病耻感状况,调查5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识别家属一般资料和患者临床资料中对感知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Link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中国医大四院心理卫生精神科1 102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3±0.35)分,与量表中点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最高,创伤后应激障碍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弹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0例缓解期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57.02±11.98)分、(2.64±0.72)分、(37.78±8.6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次数、家庭结构、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是影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较低,提示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初诊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初诊AIDS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病耻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初诊AIDS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的主要因素。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是影响初诊AIDS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初诊AIDS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处于较高水平,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耻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ink病耻感量表之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一般调查表,对115例SLE患者进行调查。结果:SLE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6±0.23)分,此结果与量表中点(2.50±0.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业的患者,其病耻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由于疾病的因素,使其内心受歧视感增强,产生病耻感,影响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耻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而提高SLE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老年胃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病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胃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病耻感状况及基本资料展开调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病耻感总分为(70.98±7.98)分,其中社会排斥分数最高,为(22.65±5.14)分;老年胃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痛苦及病耻感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688,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居住情况、婚姻状况、胃癌家族史、是否转移、住院次数对病耻感得分有影响(P<0.05);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婚姻状况、是否转移、心理痛苦、实际住院次数是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胃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病耻感现象较为明显,与心理痛苦情况呈正相关关系,患者婚姻状况、是否转移、心理痛苦、实际住院次数是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可根据上述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现状及病耻感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04名7~19岁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采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生的病耻感均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病耻感均分高于独生子女;城区学校就读的青少年病耻感分高于乡镇学校就读的青少年;居住在农村病耻感均分高于居住在城镇的青少年;父亲学历在高中中专水平病耻感均分高于初中以下水平和大专以上水平;父母或同胞疾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耻感均分高于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和诊断为癔症(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存在病耻感,性别、年龄、居住地、就读学校和是否独生子女是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