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病人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和预后的关系.方法AMI住院死亡病人3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存活病人随机挑选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病人的QT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QTd:78.50±38.15(ms),QTcd:70.50±35.10(ms)对照组QTd:65.00±22.40(ms),QTcd:53.50±26.32(ms),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对预测AMI死亡危险性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AMI患者(AMI)72h内的QTd并与36例健康人(对照组)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QTd为(60.57±47.03)ms,对照组QTd为(27.52±17.36)ms;AMI组中,死亡组(7例)QTd为(85.50±45.19)ms,存活组(31例)QTd为(49.90±32.0)ms,均P<0.0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胡春林  尹林  熊晶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60-161,164
目的研究QRS间期(QRSD)和QRS间期离散度(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根据住院时情况,分成3组:存活组80例,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25例,猝死组(SCD)15例。所有病人均有标准12导心电图记录,均测量QRSD、计算QRSd、QT离散度(QTd)、辨别左束之传导阻滞(CBBB)。结果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QTd、QRSD、QRSd显著长于存活组,分别为(95±48)ms∶(78±31)ms、(127±34)ms∶(113±32)ms、(54±17)ms∶(46±16)ms,P均<0.05。猝死组QRSD、QRSd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132±36)ms∶(113±32)ms(、56±13)ms∶(46±16)ms,P均<0.05。猝死组LBB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χ2=7.44,P<0.01。结论QRSD、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并有可能预测死亡方式,伴有LBBB的病人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方法132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2组,Ⅰ组69例患者有左心室肥大,Ⅱ组63例患者无左心室肥大。另外Ⅲ组为50位正常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3组QTd的变化,同时比较Ⅰ组和Ⅱ组猝死的人数。结果Ⅰ组QTd为(68.54±31.44)ms、QTcd为(73.31±23)ms,Ⅱ组QTd为(43.42±21.25)ms、QTcd为(47.50±21)ms,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组QTd为(40.63±12.35)ms、QTcd为(43.82±25)ms,与Ⅱ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发生心脏性猝死者13例,Ⅱ组4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有左心室肥大者QTd明显增加,心脏性猝死者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亢左室肥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对206例甲亢患者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结果:左室肥大组、左室正常组QTd分别为61.36±22.08 ms和40.18±9.68 ms(P<0.01),室性心律失常(VA)检出率为35.92%;VA、复杂VA及室速(VT)患者的QTd显著高于无VA者(P均<0.01);LVA者QTd显著高于无LVA者(P<0.01);并检出LVH又QTd>60 ms者VA、复杂VA及VT检出率均显著高于LVH,但QTd<60 ms者(均P<0.01).结论:QTd对预测甲亢LVH者发生VA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测量分析60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d水平,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心脏事件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根据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结果:非事件组和事件组、生存组和死亡组的QTd水平分别为(67.87±11.90)ms和(81.03±9.72)ms、(75.87±8.93)ms和(108.12±7.02)ms,其中事件组、死亡组的QTd水平均分别高于非事件组、生存组(均P〈0.01)。结论:QTd水平变化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病情严重程度有关。QTd水平升高程度可作为预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闫培全  刘成华 《河北医学》2001,7(2):129-130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QT离散度 (QTd)与心源性猝死 (SCD)的联系。方法 :测量 34例CHF患者的QTD与LVEF ,并进行为期 36月的随访。结果 :SCD组的QTd与存活组、心力衰竭死亡组相比显著延长 ,与左室射血分数 (LVEF)成负相关。结论 :QTd可作为CHF患者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梁积英 《广西医学》2002,24(2):178-180
目的:观察老年心脏病伴心力衰(CHF)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心脏病CHF患53例,同时选择无CHF患48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QTd,QTcd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HF组的QTd、QTcd室性心律失常均高于无CHF对照组(P均<0.001);CHF组中猝死患的QTd、QTcd高于心力衰竭死亡和存活患(P<0.01)。结论:提示QTd、QTcd对老年心脏病CHF猝死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QTc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中重度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300例心功能Ⅲ、Ⅳ级心衰患者的QTc和BN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死亡终点.结果至6个月随访终点,死亡63例,其中心源性猝死30例,泵衰竭死亡27例,其余6例死于非心源性因素.泵衰竭死亡组和心源性猝死组的QTc和BN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泵衰竭死亡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心源性猝死组(P<0.05).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QTc延长(>440 ms)和血浆BNP水平升高(>330 pg/mL)是中重度心衰患者总死亡和泵衰竭死亡的两项独立预测指标(P<0.001),QTc延长还是这些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P<0.001).结论 QTc延长与血浆BNP水平升高是中重度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两项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长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脑梗死组,其中存活患者62例(存活组),死亡患者18例(死亡组),并选择同期住院的存在室性期前收缩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HRT指标中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情况以及脑梗死组不同预后患者的TO、TS。结果对照组患者HRT指标中TO为(-6.14±3.58)%,TS为(13.62±5.46)ms/RR;脑梗死组患者TO为(-3.26±5.47)%,TS为(5.91±4.37)ms/RR;脑梗死组患者TO显著高于对照组,T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存活组患者HRT指标中TO为(-5.08±4.93)%,TS为(6.81±2.24)ms/RR;死亡组患者TO为(-2.17±4.35)%,TS为(4.89±3.63)ms/RR;死亡组患者TO显著高于存活组,TS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RT明显减弱,尤其是脑梗死死亡患者HRT减弱更显著,自主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其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胜红  周刚  郭勇  陈凡 《重庆医学》2004,33(2):278-27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75例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5例)QTd为(82.3±21.57)ms、QTcd为(98.9±24.86)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0例)QTd为(61.5±18.33)ms、QTcd为(72.5±20.9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01).结论 QTd或QTcd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周光悦 《广西医学》2000,22(1):59-60
本文测定了10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的QTd,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42.87ms与15.61ms,P<0.01)。表明测定QTd对预测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方法分析98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QTd.结果QTd冠脉正常组为30.11±9.63ms,轻度狭窄组为35.14±11.35ms,重度狭窄组为48.72±12.86ms,重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及冠脉正常组相比,QTd均显著增大(P<0.05);单支病变组为33.26±10.53ms,双支病变组为42.65±11.35ms,三支病变组为53.6±13.76ms,双支病变与单支病变,三支病变与双支病变相比,QTd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QTd增大提示冠脉狭窄更严重,病变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指标的意义.方法对7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QTd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痛组的QTd值(61.34±20.17)ms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值(76.94±22.19)ms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05.当QTd≥60ms时,心律失常组的阳性率明显大于冠心痛组.结论Q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刘丹  张仕玉 《中外医疗》2008,27(33):45-45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CHF)病人QT离散度(QT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0例慢性心衰患者人院时记录基础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平均随访(8.2士3.2)个月.结果:随访期间112例(34.3 %)病人死亡.QT离散度为(72.1士25.3)ms,存活者238例,QT离散度为(75.2士28.2)ms, 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QT离散度对总死亡率(RR 1.00,95% CI 1.00~1.00),心源性死亡率(RR l.00,95% CI 1.00~1.01)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RR 1.00,95%CI 1.00~1.01)均无预后价值(P>O.05).结论:QT离散度(QTd)对慢性心衰病人的总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均无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心电图ST呈"墓碑形"改变的QT离散度(QTd)变化,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68例AMI患者根据其早期心电图改变,按ST段抬高形式分"墓碑形"组20例,通常组48例,进行QTd测定、冠脉造影检查了解病变程度,并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①QTd、QTcd在墓碑形"组分别为(82.69±23.51)ms、(95.42±11.37)ms,在通常组分别为(68.20±16.38)ms、(73.01±11.65)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墓碑形"组出现冠脉多支病变15例(占75%),通常组16例(占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室性心律失常在"墓碑形"组出现11例(55%),通常组10例(20.8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墓碑形"ST段改变是严重的心肌损伤一种表现形式,提示预后不良,冠脉多支病变严重,梗死面积较大,易导致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应严密监护.  相似文献   

20.
安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78-117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89例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2例) QTd为(92±31)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为(62±19)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随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高).结论: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