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华鸣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48-349
将胃镜像(胃镜下所见的影像)与中医宏观辩证相结合,用于临床诊断,并在中医分型证治的基础上,结合胃镜像,辩病用药。延伸了传统中医四诊中望诊的深度和范围,使辩证与辩病相结合,提高 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用药的针对性,融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为一体。结论:胃镜像和中医宏观辩证相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疗效,使“继承“和“发扬“在辩证论治中统一,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探讨其与浊毒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的311例CAG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浊毒内蕴证(62例)、肝胃不和证(84例)、脾胃虚弱证(37例)、脾胃湿热证(75例)、胃络瘀阻证(23例)、胃阴不足证(30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不同证型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 浊毒内蕴证与其他5种证型胃镜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浊毒内蕴证比较,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病理学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病理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各证型在胃镜像形态学、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存在着特异性,浊毒内蕴证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结节、糜烂、黏膜粗糙,病理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其在胃镜下表现的联系以及辨证治疗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借助电子胃镜通过观察胃粘膜的形态、色泽、病理变化等,将中医望诊宏观和微观结合,为临床定量、定性研究提供客观依据,融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于一体,以求在胃脘痛的中医诊断及胃镜微观辨证方面加以研究,初步揭示其客观规律,更好地为临床和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400例COP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3、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阳虚水泛、肺肾气虚CD3、CD4渐降,CD8渐升,而CD4/CD8渐降(P<0.01);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痰蒙神窍证与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G、IgA水平在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痰蒙神窍证中高于阳虚水泛、肺肾气虚(P<0.01或P<0.05);COPD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低于痰热蕴肺、痰浊阻肺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COPD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胃炎5种常见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情况。方法:对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均行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与分析,且不同证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型比例最高(83.33%),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型比例最高(24.00%),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型比例最高(28.57%)。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逆转慢性胃炎病理发展趋势,减少癌前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食管癌的中医辨证规律和特点,为食管癌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辨证依据。方法:整理分析对食管癌中医辨证相关文献。结果:食管癌临床辨证以实证多见,占所有证型的48.18%。在实证中,又以气滞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重,为24.80%;虚证占37.61%,以气血两虚居于首位,占所有虚证的25.75%;虚实夹杂证型仅占14.21%,热毒伤阴证是其主要证型,占该证的61.06%。证型因素统计分析:痰浊、气滞、血瘀、气虚分别位居前4位,出现频次的累计比例为61.10%,且与其他证型因素有显著差异性。结论:统计结果所提示的食管癌中医辨证要点与该病理论分析辨证要点有所不同,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中医药治疗食管癌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动力障碍胃痛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胃动力障碍胃痛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106例胃动力障碍的胃痛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结果:证型以胃热炽盛型居多,其次为脾胃虚寒型和肝胃气滞型。结论:对胃动力障碍胃痛进行辨证分析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侧符合诊断标准的3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指标的水平及208例患者肝组织病理,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瘀血阻络组HA、PCⅢ、LN、Ⅳ-C、TGF-β1高于其它各型(P<0.01);肝郁脾虚型HA、PCⅢ、LN、Ⅳ-C、TGF-β1、TNF-α高于正常水平(P<0.01或P<0.05),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1);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TNFα、TGF-β1高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P<0.01),而湿热中阻组TNF-α高于瘀血阻络组(P<0.01);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型S1~S2级G1~G2期较多,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S3级G2~G3期较多,瘀血阻络型以S3~S4级G3~G4期为主。结论: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HA、PCⅢ、LN、Ⅳ-C、TGF-β1、TNF-α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SHANG Zimeng DU Zhengguang GUAN Bei JI Xingyu CHEN Longchang WANG Yongji MA Yu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2,(1):102-10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agnostic information of tongue and gastroscopy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S: Frequent pattern growth(FP-Growth), SPSS Modele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rules between the image information of tongue paramet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mach and duodenum seen under gastroscopy. RESULTS: Ranking in order of confidence: cyanotic tongue, slippery fur, yellow fur and spotted tongue were s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的168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对胃溃疡的治愈率及治疗有效率高于西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对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胃部溃疡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症程度,随机将其分为了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29例。中医组在治疗中根据患者胃溃疡的类型,展开不同的中医用药治疗。西医组,在治疗中主要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洁维乐凝胶、克拉霉素等进行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疗程治疗与12个月观察,中医组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西医组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75%;12个月后,中医组复发1例,西医组复发6例,占20.68%。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方式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寻简明实用的微观辨证方法。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脾胃湿热型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型;胃络瘀阻型在黏膜以白相为主、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较其他型多见,出现黏膜糜烂者也明显多于其他证型;胃络瘀阻型及胃阴不足型黏膜血管网改变的比例较高。据此可建立据胃黏膜像辨证流程图。结论部分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据此建立的胃黏膜像辨证流程图简明实用,可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15.
浅探溃疡病胃镜征象与中医辨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116例溃疡病人内镜下病变部位的粘膜相,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试图从微观角度探讨中医病因、病机、诊断;分析了内镜诊断,胃粘膜相与中医舌象、传统辨证的关系,认为胃粘膜相与舌象改变基本一致。对有血瘀症状而无舌脉改变者,胃镜亦能提示瘀阻胃络的粘膜改变,故可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运用于临床。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有机结合,可补充传统辨证的不足,有利于对中医证型本质的探讨,为中医辨证论治开辟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随之增加。中医药凭借其高治愈率、低复发率、价格低廉等特点在消化性溃疡治疗方面的地位逐步提升。目前,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现代研究进展、代谢组学3个方面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单方面研究消化性溃疡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弊端,若三者结合研究消化性溃疡能更好的完善中医辨证分型,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与探索。方法:选取70例患胃溃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研究组使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参照组使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最后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治愈效果。结果:经过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效果情况的对比得出,研究组总的治疗效果及愈后复发的可能性比参照组的都要好很多,两组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中医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治疗效果较令人满意,并且有助于降低愈后复发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胃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上是十分可取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了观察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通过选取我院消化内科15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表明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药在胃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胃溃疡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4例患者是单纯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则是单纯的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仅为79.5%,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溃疡患者治疗中,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医治胃溃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治疗组有46例,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对照组46例,给予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以及甲硝唑西医三联疗法。结果: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对比两组疗效发现治疗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医治胃溃疡疾病,获得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治疗组疗效,可在-临床上治疗胃溃疡疾病时采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