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74-75,7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志刚  张程立 《医学综述》2009,15(17):2664-2666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减少临床动脉血栓栓塞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其可能机制包括依从性差、药物剂量不足、肠道吸收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更新加快、血栓素生成旁路途径等。明确抵抗机制并在临床上采取措施减少阿司匹林抵抗,将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永琴 《医学综述》2013,19(5):783-786
阿司匹林目前被认为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再发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物,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发挥作用。但随访发现一些长期规律口服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COX有三种同工酶,其中COX-1、COX-2存在广泛的基因多态性,其基因突变影响COX的转录及酶活性,从而干扰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AR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在防治血栓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但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它的疗效。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仍高于特定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6月老年冠心病患者245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至少≥30d,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GPⅡb/Ⅲa水平,并进行生化、同型半胱氨酸、CRP等相关检测。结果用血栓弹力图检测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组较阿司匹林敏感组CRP及GPⅡb/Ⅲa水平均升高(P〈0.05)。阿司匹林抵抗与性别、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无关。结论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牛率.其伴有较高CRP及GPⅡb/Ⅲa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海峰  张丽  杨子超 《医学综述》2012,18(10):1502-1505
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仍有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不能有效被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感染,代谢疾病等。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实验室诊断AR的患者,其脑血管事件风险,致死和非致死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对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规范、联合、个体化用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减少血栓性事件,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心脉宁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患者共58例,测基础血小板聚集率后分为3组,第一组阿司匹林加倍为200mg/d,第二组口服血栓心脉宁4粒,3次/d,第三组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同时加用血栓心脉宁4粒,3次/d,8周后复查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200mg组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前下降,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单用血栓心脉宁干预后,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前下降,亦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阿司匹林100mg+血栓心脉宁干预后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干预前亦均有下降,两者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血栓心脉宁可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能使多种高危患者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可能性减少近1/4。人们认为,其主要的抗栓机制是通过使血小板环氧化酶-1失活从而抑制血栓素(可以激活血小板)的生物合成。然而阿司匹林并非总是有效。它仍然不能预防大部分(至少75%)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患者发生严重血管事件。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再发血管事件(“阿司匹林治疗失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是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用药,但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出现,致使部分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不仅未能起到预防或治疗动脉血栓的作用,反而增高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风险.为此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已经成为临床上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阿司匹林抵抗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汤对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活化蛋白C抗体(APCR)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治疗组口服补肾祛瘀汤,对照组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ET及APCR均降低(P〈0.05)、NO均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祛瘀汤在治疗血栓性疾病时有降低ET、APCR,升高NO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氯吡格雷强有效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等)的防治。虽然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疗效及安全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迄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在其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6例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用10μmol/L二磷酸腺苷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即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条件之一者。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4.9%(16/326),半抵抗发生率为27.6%(90/326)。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AR的临床特征有:1)老年患者居多;2)女性患者居多;3)糖尿病患者居多;4)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无关;5) 较少见于吸烟者。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除老年、女性患者外,糖尿病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作成  李曦铭  贾红丹  丛洪良  王林 《医学综述》2009,15(12):1849-1853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之一,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有重要影响,对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近来阿司匹林抵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用来描述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在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后仍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明确抵抗的原因和机制将使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受益匪浅。本文旨在对这一方面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门脉系统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怀疑门脉系统血栓性疾病的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分析门脉系统血栓性疾病的MSC7成像特点。结果32例患者中,18例诊断为门脉系统血栓性疾病,其中9例为门静脉血栓,3例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及脾静脉混合血栓。MSCT直接征象:平扫期血管腔内高或等密度影、强化扫描期可见受累静脉无对比剂充盈或低密度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肠壁增厚、肠壁密度改变、肠腔积气、积液等特征。结论MSCT三期扫描能准确的诊断门脉系统血栓性疾病,并能够正确评估血栓范围、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指导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04例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平均年龄(75.03±7.77)岁,口服阿司匹林(≥75mg)>1个月,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8年。结果光比浊检测结果显示,131例(43.1%)为阿司匹林不敏感,其中25例(8.2%)为阿司匹林抵抗,106例(34.9%)为阿司匹林半抵抗;阿司匹林敏感组173例(56.9%)。随访期间阿司匹林不敏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18.3%vs 9.8%,HR=1.864,95%CI:1.046-3.324,P=0.039)。COX模型显示阿司匹林不敏感(HR=3.050,95%CI:1.464-6.354,P=0.003)、糖尿病(HR=2.055,95%CI:1.060-3.981,P=0.033)与临床不良事件有关。结论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不敏感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趋势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α基因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溴乙锭染色,对139例血栓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88例,脑梗死患者51例)和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7例健康者的血小板GPIbd基因VNTR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CI组)和冠心病组(CHD组)VNTR多态性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血小板膜GPIb仅基因VNTR多态性CC基因型可能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而BC基因型可能是其重要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我科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确诊为ACS并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与40例我科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确诊为ACS采取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 5),且治疗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在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功能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更有效的减少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