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看到母亲用几根小小的竹针便能织出件件漂亮的毛衣,为父亲,也为我们姊妹。我就常乘母亲忙着别的事的时候,用她的竹针尝试着织几针。每逢这时,母亲就嗔怪我:“好好念书,不要学这些东西。会织的人总给别人织一辈子,不会织的人总有的穿。”我听了不以为然,不明其中道理。 第一次正式上男友家做客,妈  相似文献   

2.
抱撼茶园     
在我四岁那年.父亲承包了生产队的茶厂,我们全家就搬过来了。小小的木屋从此成了我们的新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小黄狗,我们都很喜欢这里。小黄狗只有三个月大,是我们全家的好朋友,我们亲昵地叫它“小黄”。 父亲在屋后的茶园边栽了甘蔗,又开垦出屋前的一片空地.移植了一片不小的梨园。在父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兄妹仨还有小黄便跑前跑后地瞎闹。哥哥大些,比我和姐姐懂事,跟母亲一起帮父亲当下手。比如往挖  相似文献   

3.
女友说,她三岁时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父母带着她到处求医,跑遍了附近大小医院,但医生都说是治不好了,瘫痪已成定局。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老中医,说可以治,但不能打包票治好,最多有50%的希望。这位老中医采取的是针灸治疗。常规治疗每次针灸5到7个穴位就足够,但由于她的病程长,肢体已经明显萎缩,医生便用强刺激以取疗效。每次治疗,她腰部以下,两条腿上要扎上三四十根银针,那痛楚根本不是一个小孩子可以忍受的。施针过程要将近一个小时,她常常哭得嘴唇发紫,昏死过去。父亲在一旁咬破了嘴唇,一个大男人竟也忍不住哭出声来“:孩她妈,咱不治了,咱回家,闺女残疾,咱养她一辈子,就别让闺女受罪了。”母亲也早就哭肿了眼睛,却咬着牙说“:不行,还得治。你要受不了,下次你就别来了。”一个疗程15天,隔3天进行下一疗程。整整一年时间,都是母亲带她去治疗的。回到家后,母亲还要给她做推拿按摩、拔火罐以及强迫她做肢体伸展弯曲,这些也都是极疼的,每次她都要哇哇大哭,但母亲毫不心软。父亲经常因此和母亲打骂,母亲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当时村里还有个女孩子,跟她同龄,也得了这种病,也在那位老中医家里治疗。但只去了一两次就不再去了,因为父母太心疼孩子。现在,那女孩...  相似文献   

4.
莲的心事     
夏荷的名字是父亲取的,然而关于父亲的记忆,却只能从母亲点点滴滴的回忆中搜寻了。母亲说,夏荷出生的时候,正是满塘荷花开的时候,一池碧绿的荷叶上托着许多亭亭玉立的粉红的荷花,那份辽阔的俏丽惹得邻村的人都跑来看。莲是父亲种下的,但等不及花开,他便倒下了。父亲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夏荷的第一声哭声让他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他指着满塘的荷花说:“女孩,就叫夏荷吧,小名叫莲。”父亲说完这些,便疲倦  相似文献   

5.
从记事起,布鲁斯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与众不同。父亲的右腿比左腿短,走路总是一拐一拐的,不能像其他小朋友的父亲那样,把儿子顶在头上嬉戏奔跑。父亲不上班,每天在家里的打字机上敲呀敲,一切都显得平淡无奇。布鲁斯很困惑,母亲怎么愿意嫁给这样的男人并和他很恩爱呢?母亲是个律师,有着体面的工作,长得也很好看。  相似文献   

6.
咏燕 《当代护士》2006,(6):46-49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了“我的父亲母亲”这个栏目,旨在通过这个栏目来抒发对父母的情感,大凡人都会从孩子变成父亲母亲,于是,在这当中,除了抒发养育之恩的情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审视。一如本文作者所言:我们于一道光影,一个眼神交情之间,深深地看着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孩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2日《纽约时报》报道,有两个男人都宣称是一个7岁女孩的父亲。女孩的母亲未婚,她指定其中一人是女孩的真正父亲,但是法官却推测女孩的父亲是另一人。于是在律师的请求下,对三个大人和女孩进行HLA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女孩母亲指定的那个男人确实“最像”女孩的父亲,可能性为93.7%。结果法官裁决那个男人应对妊娠负责。  相似文献   

8.
一直都以为,父亲和母亲这一生没有爱情。 一直都以为,父亲和母亲凑合了35年。  相似文献   

9.
安子 《家庭护士》2006,(5S):20-21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母亲常唠叨,说父亲见到母亲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母亲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到母亲,不惜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母亲还说,父亲最后还是为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  相似文献   

10.
王夕芳 《当代护士》2007,(11):50-51
在我的心底,一直生长着一个誓言,我要用我的笔写写我的父亲母亲。但我从没有能够好好记述下什么。我不敢直面我的父亲母亲,我不敢往深处去解析痛楚的伤口,在我心里,我一直没有把他们跟“老”联系在一起只觉得,我是孩子,他们就是大人。而父亲母亲突然之间真的老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腰背佝偻……  相似文献   

11.
父亲是一位退休工人,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位不苟言笑,比较严厉的父亲。就连我的女儿都说:“外公看起来不慈祥也不和蔼。”我们姊妹四个都比较怕父亲,一种原因是它在各个方面对我们要求都比较严,希望我们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做人方面都要好上加好,以至于我们感到童年过得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逍遥自在。另一种原因是因为父亲为了这个家付出的太多,牺牲得太多而使我们产生的敬畏。  相似文献   

12.
母亲是大前年去世,去世时才66岁。她一生照像很少,在我记忆里只有七张。母亲1937年出生在江苏淮安农村,苏北过去是有名的穷地方。童年时她就饱受人生的苦难。一岁没有父亲,八岁没有母亲,兄弟姐妹八人,她最小,人称她“八子”。父母亲去世后她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互相拉扯长大。常常饭吃不饱,衣服都是拣哥哥姐姐退下来的穿。那样的日子,温饱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是照像。所以,母亲一直到18岁都还没有照过像。  相似文献   

13.
阳惠 《当代护士》2007,(9):61-61
也许,我这一辈子最让我感动和牵挂的人应该是父亲。 也许,我这一辈子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用我的爱护理和挽救了无数患儿。读书时代,每天吃着父亲做的早餐,放学后感受他温暖的关怀,生病时得到他的悉心呵护,还记得那个寒风凛凛的冬天,他背着我,打着赤脚趟过乡村小河,为了保护我他全身都湿了,父亲冻得直打哆嗦,那是数九的寒冬啊!所以父亲对我朴实、  相似文献   

14.
顾芯 《家庭护士》2007,(12):82-85
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人。沉默寡言也许是,但老实巴交我却不太想像得出来——他似乎一直是很威严的。在我10岁以前的记忆中,母亲的急脾气使她成了严母;而父亲,一向表现得很温和,教育方法永远是循循善诱。然而当我长成一个少女的时候,父亲似乎变了,从一个温厚长者一变而成为家庭暴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个男孩想要一只小狗,他都快想疯了,但是父亲坚持不允许。父亲不喜欢宠物,觉得它们太脏、麻烦,更重要的是,他心疼他的妻子,他知道如果让男孩养一条狗,那么照料狗的吃喝拉撒都将会是妻子的事情。他呵斥男孩道“:你不想想,我和你妈养你已经够不容易了,你还养小狗,那不等于我们再养个孩子吗?你应该多心疼你妈妈一些,她每天已经够累了。”这不是第一次遭到强硬的拒绝,男孩为此十分不快乐。在孩子心目中“,幸福就是一只温暖的小狗”——这是有名的卡通史努比说的。男孩的郁郁寡欢母亲全看在眼里。她每天要忙很多事情,一只小狗确实会给主妇增加很多麻烦。但母亲多么想给儿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啊,为此她再忙再累也心甘情愿。但丈夫不同意又该怎么办呢?况且丈夫是心疼她啊。圣诞节的前一个月,这天母亲正在厨房忙着,小男孩磨蹭着来到母亲身边,再一次央求道“:妈妈,好妈妈,我怎么才能有一只小狗呢?”母亲看着男孩,她想为什么不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让他明白有一条小狗不仅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母亲正在削一筐土豆,她想了想,从筐里挑了一只土豆出来,说“:孩子,这是什么?”男孩说“:一只土豆。”母亲说“:是的,它现在是一只土豆,但是只要你...  相似文献   

16.
陆妮婷 《康复》2021,(5):后插10-后插11
案例自述:时淑35岁 童年记忆,似噩梦,如影随形 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急躁且十分崇尚棍棒教育的典型.自从我有记忆起,家里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箅.我的母亲对他百依百顺,只要是父亲说的话,她从来不敢反驳.这就导致了我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一手遮天”及母亲的“噤若寒蝉”中度过的.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充满恐惧.  相似文献   

17.
陆妮婷 《康复》2021,(5):后插10-后插11
案例自述:时淑35岁 童年记忆,似噩梦,如影随形 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急躁且十分崇尚棍棒教育的典型.自从我有记忆起,家里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箅.我的母亲对他百依百顺,只要是父亲说的话,她从来不敢反驳.这就导致了我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一手遮天”及母亲的“噤若寒蝉”中度过的.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充满恐惧.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母亲”两个字,人们就会想到慈祥、和蔼、亲切、伟大等等词语,但我所要说的母亲不是这个样子的。母亲是那么地生性暴烈,以至于父亲在我的眼里一直就是“逆来顺受”、“唯命是从”的;母亲似乎天生长了一副气汹汹的表情,让人不敢与之接近;与她言谈稍有不慎,便会惹得她像火山爆发,腾腾地向你喷着冲天大火;母亲与人相处总是初始充满热情,但最后往往都以不快告终;母亲喜欢坐在一张椅子上,手中夹着一根似乎总也抽不完的烟,烟雾缭绕中,将自己沉浸于往事的沧桑和烦忧。母亲每天的功课就是焚香叩头、念佛诵经。我以为她未必能够领悟佛教的全部…  相似文献   

19.
一招灵幼年丧母,未婚姑妈成了我的“亲妈妈”我出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母亲逝世时,妹妹两岁,我还不到5岁。母亲患的是脑溢血。我当时以为母亲太累睡着了,而母亲这一睡就没醒来。那时,我还不懂“死”是怎样一个概念,直到看到一动不动的母亲在父亲、奶奶和姑妈的哭号声中被装进了巨大的“木匣子”,放进一个挖得很深很深的土坑中,并被黄土层层掩埋,我才猛然意识到,从此后我将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大哭着跳进那个还未被填满的土坑中,边用两只小手刨土边喊“:妈,你出来,我不让你走!你走了,夜里就没人搂着我睡觉了啊……”那时,姑妈也只有17岁,见状紧随我跳进土坑中,把我抱在怀里哭着说“:好孩子,你妈妈走了,还有姑妈哪,夜里姑妈搂着你睡……”我是一个孕期只有7个月的“早产儿”,体弱多病“,麻烦”不断,靠家人们的精心呵护才磕磕绊绊地活过了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一次,我在遭受母亲去世的巨大刺激之后,一病不起。为了保住我的小命,邻居们劝父亲把妹妹送人,可父亲把妹妹紧紧抱在怀里,话没说一句,就早已是泪流满面。当时,姑妈和寡居的奶奶与我们这个小家分开单过,听到这个消息姑妈立即跑来,提出两个“小家”再重新合起来,由她和奶奶照料我和妹妹。妹妹虽小,照顾起...  相似文献   

20.
母亲     
母亲很平凡。 母亲从未向我们刻意要求和灌输些什么,但她的一言一行却是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我。潜移默化下我秉承了母亲善良、诚实、守信、坚韧的品质。 母亲的婚姻,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多少有些“叛逆”。虽然谈不上“大户人家”的名门闺秀,但母亲家境充裕,又生得婷婷玉立、眉清目秀,于是牵线做媒的便踏破了外婆家的门槛。但母亲偏偏看上了皮肤黝黑、“反革命”家庭出身的父亲。外公、外缕十二分地反对,但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