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晓艳  张静 《河北医学》2009,15(4):503-50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临床疗效.方法 内镜下以APC对36例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的BE完全损毁化生黏膜,再给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术后进行内镜、病理随访12个月.结果 36例均完成治疗,其中需要1次治疗者25例,2次者10例,3次者1例.34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94.4%),2例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5.6%).12个月后共有5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术后出现36例胸骨后疼痛,2例黏膜下气肿,1例吞咽不畅.结论 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8例以反酸、嗳气、烧心为主诉的患者行普通内镜及NBI内镜检查,评价两种内镜图像清晰度,统计BE病灶数目。在NBI模式下对BE病灶进行放大内镜(ME)检查,对BE黏膜腺管开口形态进行Goda分型,异常部位行定向取检,统计特殊肠上皮化生(SIM)检出率。结果:NBI诊断BE 86例,其中15例普通内镜阴性,NBI发现病灶数目多于普通内镜(P<0.01)。NBI对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轮廓、BE病灶图像的清晰度明显优于普通内镜(P<0.01)。NBI-ME下Ⅳ型及Ⅴ型腺管开口形态检出SIM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91%、95%。结论:NBI-ME有助于BE的早期诊断,并能提高SIM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26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Barrett食管(BE)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相关致病因素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对经电子内镜及病理检出的26例BE进行分析。结果:26例BE患者有反酸、烧心、上腹疼痛、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分别为92.31%,80.77%、46.15%和19.23%,无症状2例(7.69%)。内镜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者、胃溃疡、食管裂孔疝、胆汁反流者分别为84.62%、34.62%、30.77%和19.23%。内镜下表现呈环周形(Ⅰ型)者19例(73.08%);呈岛型(Ⅱ型)5例(19.23%);呈舌形(Ⅲ型)者2例(7.69%)。病理检查结果为26例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其中,特殊肠化生型12例;随访中发现食管腺癌2例,胃底型8例,贲门腺型3例,混合型3例。结论:BE多发于反流性食管炎者,表明其发病与胃食管反流有关,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内镜下发现食管下段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改变以及活检病理发现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 M)即诊断为BE1。肠化生是指病理发现绒毛样肠型上皮伴杯状细胞,也称作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 例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 BE) 的内镜下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30 例BE 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反流性食管炎及正常食管黏膜各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Warthin-Starry 银染两种方法检测Hp 感染。结果 30 例BE 中,以短段、舌型发病率最高,分别占83.33% 和66.67% ;组织学上,胃底型12 例(40%),贲门型10 例(33.33%),特殊肠化生型8 例(26.67%)。食管部Hp 的检出率,BE 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胃窦部Hp 的检出率,BE 组显著低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结论 本组BE 病例内镜下以短段、舌型为主,Hp 对BE 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及窄带成像技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Barrett食管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使用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病理检查诊断Barrett食管51例,其中35例按内镜下形态及大小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PC)结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3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2例(5.7%),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33例(94.3%);术后3个月随访反流症状全消失23例,明显缓解12例,无效0例;术后6个月随访有3例(8.6%)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结论:内镜下NBI应用对诊断BE、区别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及早期发现食管腺癌有临床意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物治疗BE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Barrett食管的色素放大内镜分型、组织学分型及两者相关性,为Barrett食管提供一种简便的内镜监测手段.方法 42例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Barrett食管患者,用美蓝对其黏膜进行染色并行放大内镜观察记录黏膜类型,同时活检取材进行HE染色确定组织学分型.结果 42例Barrett食管中,美蓝着色者14例其组织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美蓝不着色者28例其中26例为胃底型,2例为胃贲门交界型.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呈点状者21例,其中15例为胃底型,6例为交界型,无特殊肠化型;短棒状者24例,其中17例为胃底型,6例为胃贲门交界型,1例为特殊肠化型;绒毛型12例和不规则型1例其组织病理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结论 美蓝染色是一种能够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的方法,而放大内镜下的不同表现也可初步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检查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0.
周旋光  谢淑芳 《医学争鸣》2004,25(13):1211-1211
1 临床资料 1998/2004年短节段型食管(short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患者28(男19,女9)例;年龄37~77(平均55.6)岁;病程2 mo~6 a. 反酸21例(75%),胸骨后烧灼感及烧心17例(61%),上腹部疼痛12例(43%),吞咽疼痛或不适感12例(43%),呕血或黑便6例(21%). Barrett食管(BE)病变长度均小于3 cm. 据Herlilly标准分为全周型、岛型和舌型,分别为3例(3/28)、15例(54%)和10例(36%). 表现为正常粉红色鳞状上皮的食管黏膜被橙红色胃黏膜上皮覆盖,界线较清,伴有黏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或黏膜粗糙,糜烂或浅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关于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定义BE,从而探讨国人中BE的诊断标准问题。方法以内镜下疑似B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前统一内镜下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和胃食管结合处内镜检查标志的判断标准。内镜下疑似BE是指胃食管结合处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与胃食管结合处分离。食道粘膜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病理标本使用H&E染色,观察柱状细胞和特殊肠化上皮,同时观察BE的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内镜下疑似BE者共209例,其中长段BE4例、短段BE205例;在209例内镜下疑似BE者中,食管远端共检出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者171例;同时检出特殊肠上皮化生即病理发现杯状细胞者21例,检出率为10.0%(21/209);在21例特殊肠上皮化生患者中,长段BE1例、短段BE20例;仅1例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论BE的诊断需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可能以组织学上发现特殊肠化上皮为准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抗氧化剂可以保护食管避免食管腺癌形成。采集48例Barrett食管(BE)患者的血样及内镜组织学活检(鳞状黏膜、Barrett黏膜和胃黏膜),其匹配年龄、性别的对照组仅采集血样。测定所有个体血浆中维生素A、C、E的浓度,维生素C的测定与黏膜类型相关。与对照组相比,BE患者血浆中总维生素C水平较低(P=0.014)。与鳞状黏膜相比,Barrett黏膜组织中的维生素C水平显著降低(P=0.047)。血浆中维生素C与饮食中维生素C摄入量存在正相关,与饮酒量为负相关。BE患者血浆中及Barrett黏膜组织中相对于鳞状上皮黏膜低水平的维生素C与氧化应激一致,这在BE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细胞抗原(Hep)在Barrett食管(BE)、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10例)、反流性食管炎(12例)、BE(28例)、食管腺癌(5例)中的表达,同时观察Hep在轻度、中度、重度肠化生型BE中的阳性率.结果: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0.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阳性率为16.7%,在Barrett食管中的阳性率为39.2%,其中轻、中、重度肠化Barrett食管Hep阳性率分别为25%,60%,100%,伴有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3例为阴性表达,在食管腺癌中阳性率为60%.结论:随着Barrett食管肠化生程度的加重,Hep阳性表达率增高,Hep有望成为BE上皮化生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余叶  黄朝辉  何桂红 《农垦医学》2006,28(2):152-153
Barrett食管(BE)特指食管末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取代的病理现象。为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LID)的严重并发症。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食管鳞状细胞癌。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6例BE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情况及分型特点,研究不同内镜分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对可疑BE黏膜钳取病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确诊为BE的51例患者,记录其一般状况、主要临床表现、内镜分型及病理分型,同时记录同期检出的257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内镜分型。结果内镜检查中BE检出率为1.76%,RE检出率为8.86%;BE内镜分型:岛型23例,舌型10例,全周型18例;RE合并BE7.O%,BE合并RE45.1%,BE不同内镜分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几率有明显差异,全周型BE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不同内镜分型的BE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     
陈垦  崔淑兰 《医学综述》1995,1(3):110-111
<正>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现象,是由于长期的胃食管反流,胃酸与胃蛋白酶慢性刺激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发生胃肠上皮化生性改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是食管癌的一种癌前病变,被临床广泛重视.常规尸解BE发现率12%,胃食管反流病人内镜发现率10~20%,伴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硬皮病病人内镜发现率达37%.BE多发生于中老年,但也可发生于青年和儿童中,平均发病年龄55岁,0~15岁和40~80岁为两个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女之比约为3~4:1,1%BE有家族史,并有少许家族性发病的报告.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eal,BE)是由于反复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受损、单层柱状上皮进行修复的结果[1].其发生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50倍,内镜下诊断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2年4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30例患者的内镜及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我院近5年间15473例有消化道症状就诊者进行电子内镜检查,并对所检出的72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Barrett食管72例,总检出率0.47%,占GERD的4.8%;老年男性多见,平均病程2.4年;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分为长段BE和短段BE;病理检查以胃底型多见,其次为贲门型、特殊肠化生型。结论:Barrett食管较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的表现,病理检查主要为胃底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E)中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经胃镜诊断为内镜Barrett食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普通内镜观察,观察组患者予以内镜窄带成像(NBI)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检查方法对BE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E检出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rrett食管中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检出率和准确率较高,减少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涛  宋文先  段军 《微创医学》2011,6(2):102-104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对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52例BE患者,在内镜下行APC治疗,再给予埃索美拉唑抑酸40 mg/d口服8周。术后进行内镜、病理随访12个月。结果 52例均完成治疗,其中需要1次治疗者40例,2次者10例,3次者2例。49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94.2%),3例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5.8%)。12个月后共有6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结论内镜下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E简单、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