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8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2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是判断导丝位置是否在靶血管腔内的安全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逆向技术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例经造影证实的CTO,均有另一支冠状动脉向远端血管提供良好侧枝循环,造影时CTO血管由远及近逆向显影。正向技术失败后,使用双指引导管法,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和不同CTO专用导丝,导丝通过CTO病变后,继续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进行球囊扩张锚定,行逆向球囊扩张,正向导丝通过病变,植入支架。结果:3例成功通过逆向技术植入支架,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CTO专用导丝及逆向球囊扩张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蒋靖波  伍于斌  张伟  潘迪光 《医学综述》2009,15(10):1586-158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CTO靶血管共28支,平均闭塞时间为(8.7±4.2)个月,按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后置入6F桡动脉鞘,之后再按标准方法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4例患者成功完成了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5枚。成功率为85.7%(24/28),与我院同期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31例CTO病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3/4)的失败病例均是由于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所致。所有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成功率并不低于经股动脉途径,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介入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有两种主要干预措施: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开胸心脏手术。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即应用一根管腔较粗的指引导管,从股动脉的腹股沟段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再进入冠状动脉。将一根导引导丝经指引导管通过狭窄的冠状动脉,导引导丝引导扩张球囊(必要时可覆载支架)进入冠脉的病变部位,扩张球囊,向外挤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的管腔增大。释放支架支撑冠脉扩张处,等支架到位后(通过冠脉造影证实),将导引导丝和指引导管撤出体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 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郑卫华  庹艳红  代芬  雷红卫 《医学综述》2014,20(21):4023-402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伴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ICS经左侧腘静脉穿刺、插管造影可见左侧髂静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并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造影示左侧髂静脉恢复通畅,侧支循环减少或消失。患者左下肢肿胀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观察Fielder导丝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5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枝循环血管逆行供血,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侧枝循环血管,在1.5mm OTW球囊和1.25mm的Monorail球囊的辅助下,Fielder导丝通过侧枝循环血管到达靶病变远端,为完成逆行导丝技术做准备。结果Fielder导引导丝侧枝循环通过率为96%,手术成功率为88%,无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和死亡。支架的植入术后获得了良好的即刻血管造影结果。结论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应用Fielder导引导丝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的129例CTO患者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不同指引导管成功率、靶病变导丝通过率、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微导管使用有效率、双侧造影有效率、术中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29例患者人均CTO病变1.2处,人均置入支架1.34个,PCI成功率72.1%;使用微导管的成功率(70.7%)高于未使用(62.9%)者(P<0.05);使用双侧造影成功率(73.3%)高于非双向造影成功率(54.5%)(P<0.05);有1例心包穿孔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射血分数为分别为(0.48±0.09)、(0.53±0.11)和(0.55±0.10),无死亡病例;未成功开通CTO患者32例,术后有12例3个月后二次手术,有7例行支架治疗,8例因病情复杂行冠脉搭桥手术,5例继续药物治疗。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应用药物球囊联合使用体外反搏技术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0例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应用药物球囊扩张及体外反搏组(试验组)及传统方法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植入药物支架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试验组开通CTO病变5例,成功率100%,;对照组开通CTO病变5例,成功率65%,两组成功率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药物球囊联合体外反搏技术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通过由内(药物球囊)而外(体外反搏)的治疗,微创联合无创,二者相互弥补,扬长避短,协同治疗CTO患者,为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提供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55例患者,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心病非CTO组和CTO组,每组85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指标,采用多元logsi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CTO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PDW预测CTO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CTO 组 PDW 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两组( 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PDW、WBC、Gensini积分是冠心病患者发生CTO的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PDW截点值为12.35时,PDW预测CTO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0%和57.0%。 PDW与CTO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46,P<0.05)。结论 PDW与CTO有关,前者可独立预测CTO的发生及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对慢件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术前评估和预测价值,以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术中指导性作用.方法 入选明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手段测得闭寨段长度、钙化识别率.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病变特征对介入成功与否的预测作用.对所有闭塞病变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得到的图像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共入选15例患者,确诊17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显示所有17个闭塞病变的长度;螺旋CT的钙化识别率为76.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的钙化识别率(41.2%);螺旋CT可以对钙化处血管进行横断而截切,确定钙化程度<50%有3个,≥50%有10个.其中,11例患者的12个完全闭塞病变接受介入治疗,6例成功,6例失败.单因素分析展示,病变长度、闭塞近端有无分支、桥侧枝形成、闭塞断端形态以及造影提示的钙化情况与介入成功与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失败组钙化而积I>50%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83.3%vs 16.7%,P=0.05).所有的完全闭塞病变均可以通过CT冠脉重建技术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结论 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钙化病变识别能力,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三维图像重建,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CTO)有心肌梗死和无心肌梗死患者侧枝血管、室壁运动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对256例诊断为CTO(堵塞时间≥3月)的患者,回顾性分析病史、心肌酶谱、心电图、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n=138)和非心肌梗死组(n=11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堵塞血管的位置分布和支数、非堵塞血管病变位置分布和严重程度、侧枝血管Rentrop分级、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及射血分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堵塞冠状动脉位置分布、堵塞血管支数、非堵塞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分布、病变严重程度、侧枝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室壁节段运动正常发生率和射血分数均低于非心肌梗死组,但运动消失和矛盾运动发生率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完全堵塞3个月以上,不管堵塞血管支配区域是否发生心肌梗死,Rentrop侧枝血管分级已无差异。虽然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时侧枝血管可以保护心肌完全避免心肌梗死发生,但对左心室室壁节段运动和整体功能的保护有限。  相似文献   

14.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21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术前均接受Allen′s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径路,使用6F桡动脉专用鞘管,5F桡动脉造影导管和6F指引导管。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19例,成功率为98.3%;造影成功112例,成功率为92.5%,9例失败,其中7例为老年女性患者;14例行PCI治疗。局部血肿1例(0.9%),术后无桡动脉闭塞、出血、夹层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病人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选择病例时对于身材矮小、桡动脉搏动细弱的老年女性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用无鞘导管对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滁州市第一医院60例接受无鞘指引导管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恢复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了解无鞘指引导管的通过性和支撑性。结果 60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28例,双支病变8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例,迂曲合并钙化病变9例,分叉病变8例(其中3例合并双支病变,4例合并迂曲钙化病例,1例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均使用无鞘指引导管介入治疗,全部通过桡动脉顺利到位,成功接受PCI治疗56例,失败4例。结论 经桡动脉使用无鞘指引导管对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强支撑力、导管腔大,能够完成绝大部分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0)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2000年5月—2002年9月24例26处CT0的PC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26处CT0,总成功率达80.8%,支架置人19处(73.1%)。血管闭塞时间≤3个月、闭塞长度≤20mm、闭塞末端呈尖形者PCI成功率较高,有桥状侧支、闭塞近端血管重度弯曲者手术均失败。结论:影响成功率的因素有血管闭塞时间、闭塞长度、闭塞末端形态、桥状侧支、闭塞近端血管弯曲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06年11月-2009年6月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造影成功率、入院-球囊扩张时间、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血流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经桡动脉造影成功率为100%;入院-球囊扩张时间(55±18)min;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为97.4%;血流情况:TIMI3级93.4%;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3.8%;前臂血肿的发生率为2.9%;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0%;平均术后住院天数(5.9±1.4)d;2例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在有条件的医院可首选经桡动脉途径PCI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