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研究很多,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揭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通过对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产生机制,为临床治疗垂体腺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华  黄玮  黄祜鸿 《中国肿瘤》2002,11(12):717-719
简述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机理在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与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认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可能源发于垂体本身,肿瘤中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增殖动力学、生长因子及蛋白降解酶等的表达改变,与肿瘤的侵袭性显著相关。这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发展机理,而且可以指导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3.
胡业帅  杨军  马顺昌 《中国肿瘤》2013,22(11):897-900
垂体腺瘤是单克隆发生的,即由基因突变引起,而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PA)恶性程度更高,且难治愈、易复发。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原癌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侵袭性,为在基因层面探索及阐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全文对IPA相关原癌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胡业帅  杨军  马顺昌 《中国肿瘤》2014,23(6):494-496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一类特殊的垂体腺瘤,可向周围组织侵犯,危害性大,但发病机制未明。目前已证实垂体腺瘤是由单克隆发生的,可能由原始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引起,即可能与抑癌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因此,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至关重要。为在分子生物学层面研究垂体腺瘤侵袭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p53基因点突变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L02人肝细胞株、Be17402、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和19例肝细胞癌标本及其癌周肝组织中p53基因第249密码子点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从细胞株、癌及非癌肝组织中提取的DNA中的p53基因第7外显子,结合HaeⅢ酶切研究p53基因点突变发现3种细胞株(HBV-DNA阴性)中p53均无突变,19例癌组织(84.2%HBV-DNA阳性)中,10例有p53点突变(52.6%),其中包膜不完整、有肝内播散或多发结节者p53突变率明显高于包膜完整(70%vs33.3%,P<0.05)、无肝内播散(71.4%vs41.6%,P<0.05)或单发结节者(83.3%vs38.5%,P<0.05);而其癌周肝组织则均无突变。提示:第249密码子是中国大陆人肝癌p53基因的突变热点,可能与HBV感染有关。p53突变可能与肝癌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可望成为防治肝癌复发的较理想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MP2、MMP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对33例垂体腺瘤标本(23例为侵袭性,10例为非侵袭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MMP2、MMP9的表达,并用抗CD34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而MMP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其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及血管增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肿瘤》2001,10(4):244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证实,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和分泌有关,可作为检测垂体腺瘤侵袭性高低的指标之一。该所研究人员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2例垂体腺瘤标本中IL-8的表达水平。酶消化法对手术切取的垂体腺瘤组织作原代培养,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8含量。对组织学染色进行图像分析,结合肿瘤的侵袭性、病理分级等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垂体腺瘤标本均为IL-8阳性,侵袭型垂体腺瘤的IL-8阳性细胞明显多于非侵袭型垂体腺瘤,IL-8阳性染色强度也明显高于非侵袭型垂体腺瘤。所有原代培养的垂体腺瘤细胞均有IL-8分泌,侵袭型垂体腺瘤细胞上清液中IL-8的含量明显高于非侵袭型垂体腺瘤。IL-8的表达和分泌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说明,垂体腺瘤侵袭性与IL-8的合成和分泌有关。提示IL-8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预测复发方式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记,对患者预后判断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VEGF、p53、PCNA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EGF、p53、PCNA蛋白在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及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垂体腺瘤VEGF、p53、PCNA 蛋白表达水平在侵袭组中明显高于非侵袭组,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结论VEGF、p53、PCNA蛋白异常表达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改变有关,并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垂体腺瘤为来源于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单克隆腺瘤,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分为非侵袭性与侵袭性。侵袭性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介于恶性与良性腺瘤之间,它可破坏鞍区骨质,侵袭海绵窦等鞍区结构,其高复发率、低治愈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1]。近年来,随着细胞生  相似文献   

10.
人脑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侵袭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而部分人脑垂体腺瘤也具有.本实验研究该类腺瘤细胞DNA倍体特征和增殖活性.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结果:垂体腺瘤侵袭性和异常DNA倍体垂体腺瘤细胞比例相关密切.结论:从细胞DNA倍体角度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恶性生长倾向.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D44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44、细胞增值核抗原Ki-6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s、CD44v5、Ki-67在2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1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CD44s和Ki-6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表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0.01),且二者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CD44v5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D44s和Ki-67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二者协同作用,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娄四龙 《四川肿瘤防治》2005,18(4):274-276,284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每年发病率为0.5/10万-8.2/10万,而临床上静息的微腺瘤在无选择尸解中高达23%。大部分垂体腺瘤是良性的,而文献报道远处转移几乎是垂体腺癌唯一的诊断证据。介于良性腺瘤和腺癌二者之间的、具有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肿瘤,称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其生长特征是垂体瘤呈侵袭性生长,发病率高(33%-35%),治愈率低(17%)。据文献报道,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率占垂体腺瘤的6%-85%,如何在术前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目前仍是一个难题。临床上对于有以下情况时,一般考虑垂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与其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垂体腺瘤标本和3例正常脑组织中OPN、MMP-9的表达。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1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3例。结果:垂体腺瘤侵袭组OPN、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1);OPN、MMP-9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具有相关性。结论:OPN、MMP-9可以作为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探讨垂体腺瘤侵袭及复发与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7例垂体腺瘤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对比研究。结果:垂体腺瘤组织中P16蛋白性率为31.6%,侵袭性组P16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非侵袭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MVD)、c -myc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5 8例垂体腺瘤的MVD、c-myc表达情况 ;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对MVD与c-myc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为 6 .78± 1.6 7;非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为 3.72± 1.0 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各型垂体腺瘤中c -myc均有表达 ,总阳性率为 37.9% ;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率为 5 5 .5 6 % ,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率为 2 2 .5 8%。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侵袭性垂体腺瘤c -myc高表达。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c -myc表达强度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r=0 .5 5 4 ,P <0 .0 1)。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MVD增高、c -myc高表达 ,是反映垂体瘤侵袭能力及预后的有用指标。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与c -myc表达强度密切相关 ,提示c -myc表达强度与垂体腺瘤MVD在判定垂体腺瘤侵袭性方面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黏蛋白1(MUC1)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MUC1高表达,阳性率为76.92%(20/26);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MUC1为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阳性率为27.57%(8/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5,P< 0.01).功能性垂体腺瘤组织中MUC1阳性率为44.82%(13/35),非功能垂体腺瘤中MUC1阳性表达率为75.00%(15/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13,P> 0.01).结论 MUC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辅助鉴别诊断指标,有可能作为垂体腺瘤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7.
海锦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和生物学标志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MRI和分子生物学标志在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的MRI、术中所见结果和术后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MRI预测海绵窦侵袭的敏感性60%,特异性85%,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63%;免疫组化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vD、Ki-67标记指数、VEGF和MMP-9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统计学分析P值分别为:<0.001、=0.039、<0.001和<0.001);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nm23表达却明显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01);另外,统计学分析c-myc标记指数和Bcl-2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无关(P=0.061和P=0.201)。结论增强扫描的MRI对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前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MVD、Ki-67标记指数、VEFG、MMP-9和nm23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VEGF、Ki-67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VEGF、Ki-67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种蛋白在60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VEGF、Ki-6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组,复发组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VEGF与Ki-67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及复发有显著相关性(rs=0.4896 P〈0.05)。结论VEGF与Ki正7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复发密切相关,VEGF和Ki-67蛋白可作为预测垂体腺瘤侵袭性及可能复发的生物学指标,也可作为指导术后个体化治疗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asc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mteinases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垂体腺瘤的生长侵袭性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三者在72例垂体腺瘤(侵袭性27例,非侵袭性45例)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三者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差异性.及与不同临床特征的表达相关性。结果:Fascin蛋白、MMP-2及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水平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t=3.03,t=3.33,t=2.02,P〈0.05)。三者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与肿瘤有无分泌功能无明显相关,但与肿瘤大小有关铲值分别为8.53,11-31,12.46,P〈0.05)。结论:Fascin蛋白、MMP-2及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高表达,提示三者可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