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细胞因子表达与RPR试验阴转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患者RPR试验阴转的关系.方法 用ABC免疫组化检测30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于驱梅治疗结束后的第1,3,6,9,12个月随访这些患者的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情况.结果 10例一期梅毒患者在随访期内血清RPR试验均转阴,皮损中有9例表达Th1/Th2型细胞因子,1例仅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20例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在随访期内血清RPR试验有12例转阴,皮损中16例有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4例仅有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早期梅毒皮损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与梅毒RPR试验阴转呈正相关,干扰素γ表达越高,血清RPR试验越容易转阴.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的早期活化和持续存在在清除局部病原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以环状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男,阴茎、阴囊多个环状红色斑疹。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4周规范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以环状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男,阴茎、阴囊多个环状红色斑疹。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4周规范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4.
梅毒的结节性皮肤损害主要见于三期梅毒,在二期梅毒尤其是二期早发梅毒中极少见。报告1例表现为双上肢屈侧皮肤渗出性结节的二期早发梅毒,初诊被误诊为孢子丝菌病,治疗3个月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试验转阴,9个月后随访梅毒无复发,但局部瘢痕及色素沉着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4、IL-12和干扰素(IFN)-γ/的动态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12个月分别取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梅毒螺旋体(TP)共同培养,分别用ELISA及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和PBMC中的IL-4、12、IFN-γ及其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转阴情况。结果:IL-12和IFN-γ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无明显相关性,IL-4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率呈负相关。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梅毒预后的一个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28个月。肛周扁平丘疹2月,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128,祖父祖母TPPA均为阳性,RPR均为1∶8,父母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均阴性,诊断为获得性二期梅毒(肛周扁平湿疣)。予苄星青霉素60万u/周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一月后患儿RPR降至1∶8。  相似文献   

7.
45岁男性患者。外阴及股部红斑、丘疹1个月,曾被当地医院误诊为湿疹及股癣且治疗无效。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TP-Ab)123.45 COI,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64。确诊为二期梅毒,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 mRNA(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选取梅毒血清固定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TLR4 mRNA的表达水平,设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1,设经正规驱梅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转阴者作为对照组2。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外周血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及RPR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及经正规驱梅治疗后RPR转阴者,表明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0岁。全身皮肤出现环状红斑伴渗出半个月。皮肤科情况:右侧腋下、左侧胸前、外阴可见多个环形红斑,边缘隆起,表面糜烂、溃疡伴有渗出。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3周。治疗后皮损消退,随诊RPR滴度下降,目前仍在随诊中。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0岁。全身皮肤出现环状红斑伴渗出半个月。皮肤科情况:右侧腋下、左侧胸前、外阴可见多个环形红斑,边缘隆起,表面糜烂、溃疡伴有渗出。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3周。治疗后皮损消退,随诊RPR滴度下降,目前仍在随诊中。  相似文献   

11.
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淋巴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与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血清阴转和20例血清固定早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血清固定组早期梅毒患者CD3,CD4淋巴细胞低于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8淋巴细胞高于这两组,NK淋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清阴转组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各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机体内细胞免疫受到明显抑制及产生免疫不平衡,可能造成了梅毒螺旋体逃脱机体免疫监视而残存,成为引起血清固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分化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极化状态的变化。方法利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一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0和Th1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二期梅毒患者Th0、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1);潜伏梅毒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固定组患者Th0和Th2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RPR滴度与Th1/Th2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在由一期向二期进展的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着由Th1向Th2极化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RPR持续阳性经治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中38例IgM阳性和32例IgM阴性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IgM阳性组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NK细胞低于对照组(P<0.001);IgM阴性组外周血CD3、CD4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相比,IgM阳性组CD3、CD4细胞高于IgM阴性组(P<0.001),NK细胞低于IgM阴性组(P<0.001),而CD8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NK细胞显著降低可能是RPR持续阳性且具传染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抽取32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h1,Th2和NK细胞水平。结果血清固定组与健康组比较,CD4+T细胞、Th1细胞和NK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8+T细胞和Th2细胞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CD8+和Th1/Th2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未治疗梅毒患者组比较,CD4+T细胞和Th1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CD8+和Th1/Th2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发生Th1向Th2漂移,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从而可能影响梅毒螺旋体的彻底清除,造成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15.
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细胞免疫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未治梅毒患者和32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未治梅毒患者CD3、CD4及NK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8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组外周血CD3、CD4及CD8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P<0.05),而NK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淋巴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结果 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Fa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cl-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8+、CD19+细胞Fas、Bcl-2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Fas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r=0.71,P<0.01),但与Bcl-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r=-0.74,P<0.01)。结论 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而淋巴细胞凋亡过度与Fas、Bcl-2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白细胞介素10、6(IL-6,10)、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血清固定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112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5例梅毒血清转阴患者和58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其特异性因子Foxp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6,IL-10和IFN-γ的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的表达为(1.95±0.66%),而其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为(24.5±7.63%),较两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CD4+T细胞内转录因子Foxp3表达量(2272.7±876.8)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L-6、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P〈0.01);血清转阴患者与健康献血者三者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升高以及Th1/Th2比例失衡可能导致了梅毒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18.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2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A组)、12例二期梅毒患者(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结果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两组血清IL1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12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1)。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P<0.01)。结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存在较二期梅毒患者更显著细胞免疫低下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各15例驱梅治疗前和驱梅治疗结束后3个月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驱梅治疗前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驱梅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驱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RPR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早期潜伏梅毒和晚期梅毒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了解机体在梅毒无症状感染时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7名志愿者外周血CD3+、CD4+、CD8+和CD1+9淋巴细胞亚群,其中早期潜伏梅毒(ELS)14例,晚期梅毒(LS)24例,正常对照组19例。结果ELS、LS和正常对照三组人群CD3+、CD8+和CD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D4+和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S组与LS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S和LS组CD4+和CD4+/CD8+水平上升,但CD3+、CD8+和CD1+9水平正常。提示ELS和LS体液免疫无明显减弱,但细胞免疫增强,有利于消灭梅毒螺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