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将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31例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8例进行比较,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传统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按显露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28例与传统入路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及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VAS疼痛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在Cobb角矫正、伤椎高度恢复、远期疗效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肯定,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江苏医药》2012,38(10)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人路微创小切口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28例)和后正中人路(B组,25例)两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3d、1个月和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78.75±7.53)min、(97.86±37.76)ml、(95.71±34.90)ml、(3.28±0.90)分、(1.71±0.94)分和(1.57±0.92)分,明显低于B组的(85.80±6.87)min、(258.00±65.64)ml、(185.20±62.26)ml、(3.96±0.68)分、(2.28±0.89)分和(2.16±0.99)分(P<0.05);而两组后凸角(Coob角)纠正率和椎体塌陷纠正率相仿(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与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手术野清晰、置钉容易、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28例)和后正中入路(B组,25例)两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3d、1个月和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78.75±7.53)min、(97.86±37.76)ml、(95.71±34.90)ml、(3.28±0.90)分、(1.71±0.94)分和(1.57±0.92)分,明显低于B组的(85.80±6.87)min、(258.00±65.64)ml、(185.20±62.26)ml、(3.96±0.68)分、(2.28±0.89)分和(2.16±0.99)分(P<0.05);而两组后凸角(Coob角)纠正率和椎体塌陷纠正率相仿(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与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手术野清晰、置钉容易、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上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患者67例,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拆除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1)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6)。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周。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在疼痛VAS评分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旁肌间隙人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复位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32例,对比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与术后相比差异。结果32个患者手术结果优良,对比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术前与术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复位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矫正和预防脊柱的后凸畸形,而且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但手术范围暴露有限,适应症局限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肌间隙入路组)51例和后正中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传统切开组)5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等指标。结果: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比较,椎体塌陷矫正率、后凸(Cobb角)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了椎旁肌的骨性剥离,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8.
<正>胸腰段椎体压缩或爆裂性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广泛剥离及术中长时间牵拉,易发生腰椎术后综合征。随着微创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普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技术在脊柱外科被广泛开展应用。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我科采用胸腰椎后路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腰背痛Denis分级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A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腰背痛Denis分级1级的患者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的整复效果,但前者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患者疼痛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及椎体塌陷纠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现代微创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用后路椎弓根钉一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45例,均为E级。随机采用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30-55岁,平均41.2岁;传统后正中骶棘肌剥离入路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6~45岁,平均37.1岁。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l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VAS)。结果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降低;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亦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且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肌间隙入路相比开放入路具有置钉容易,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59例后路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28例。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等,并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0.2±10.8)min,术中出血量(80.3±29.3)ml,手术后负压球引流总量(64.2±20.1)ml,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脊膜损伤。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6±14.3)min,术中出血量(182±61.7)ml,术后负压球引流总量(210.1±70.5)ml,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早期处理不当后期容易引起驼背畸形,腰背部顽固性疼痛,部分患者需要二次手术截骨矫正畸形和椎管减压。本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46例,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取传统后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伤椎高度、Cobb角、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手术后的伤椎高度、Cobb角均较手术前改善(P0.05),而在手术后,组间伤椎高度、Cobb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其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其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在保证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的同时,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有利于减轻其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82-184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感染情况、JOA腰背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68、17.085、30.079,P<0.05),未发现两组感染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1,P=0.153),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JOA腰背痛评分明显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97,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8月63例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取出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患者,随机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其中行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数字法评分(VAS)及住院时间,并行组间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系统均完整拆除,无明显并发症。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38.1±5.8)min,术中出血量(52.4±7.8)mL,术后24 h及72 h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为(2.5±0.3)分和(0.6±0.1)分,住院时间(4.0±0.5)d。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76.0±8.8)min,手术出血量(186.1±25.4)mL,术后24 h及72 h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为(7.4±0.4)分和(2.4±0.2)分,住院时间(9.1±1.8)d。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腰背部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和损伤较小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性骨折28例,对比术前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与术后相比差异.结果 28例随访,手术结果优良.对比术前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可有效地矫正和防止脊柱后凸畸形,避免晚期腰背痛及迟发性神经损伤等后遗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坚强,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意义。方法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38例,了解术后内固定及疼痛情况变化。结果 38例患者均得到6~24个月随访。术后0周至末次随访时R值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9.
<正>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传统后正中入路,剥离椎旁肌,对肌肉创伤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脊神经后内侧支及腰动脉后支的肌支,造成肌肉失神经支配及肌肉缺血,从而造成肌肉萎缩[1,2]。而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的完整性,保留对脊柱节段间的旋转运动和剪切力起控制作用的多裂肌,大大减少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存在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需放置引流管等特点[3]。2012年01月至04月笔者所在科收治无神经压迫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30例,现将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分析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入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5例单节段LDH患者,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手术23例,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22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VAS和JOA评分。结果 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入路组术后3d、7d、1个月时腰背痛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椎旁肌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法治疗单节段LDH,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