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吕致肠梗阻49例外科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0年间49例大肠癌致肠梗阻病例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46例结肠癌 致肠梗阻病人一期右半结肠切除吻合10例,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27例,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近端结肠造口6例,左半结肠切除、近端结肠造口、关闭远端结肠3例(Hartmann造口)。3例直肠癌致肠梗阻病人,肿瘤无法切除,作乙状结肠造口1例,横结肠造口,肠梗阻缓解后行Mile‘s手术2例。全组无吻合口 和死亡病例。结论:为了提高5年生存率和减少二期手术,结肠癌致肠梗阻应争取一期切除吻合。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做好术中结肠灌洗和 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文章还强调 了大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处理。  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 ,总结 1987年至 1996年 12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炎性肠梗阻 4 8例。  结果 :4 0例经非手术治愈 ( 83.3% ) ;7例于症状消退后择期手术治疗并存症后治愈 ( 14.6% ) ,1例死亡 ( 2 .1% ) ,非手术治疗时间为 9~ 58d,平均 2 7.6± 10 d。  结论 :提示以肠外营养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是这类肠梗阻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璀  乔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2,(36):107-108,F0003
目的探讨小肠梗阻的CT诊断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0月小肠梗阻病例45例,,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仅做平扫者12例,平扫加增强者33例,必要时采用MPR、CPR、VRT及MIP等后处理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小肠梗阻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在45例病例中。CT检查敏感性为100%,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1%,病因诊断正确率为86.7%,均有肠管呈节段或普遍性扩张积液、积气的表现,因梗阻原因不同而CT表现有所不同。结论CT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对小肠梗阻CT征象的较好理解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帮助临床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68例大肠癌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至2001年收治手术的68例大肠癌致肠梗阻病例资料。结果:68例患者中一期行右半结肠切除14例;一期行左半结肠切除30例;一期行左半结肠或直肠上段癌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封闭远端结肠或直肠二期吻合17例;直肠癌晚期无法切除根治行乙状结肠造瘘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13.23%(9/68),围手术期死亡4.41%(3/68)。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何建章 《吉林医学》2011,(30):6311-6312
目的: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治疗的临床方法进行总结。方法:选取新生儿患者80例,经过挤压泪囊后有脓状分泌物溢出,排除有泪小点阻塞、外伤情况造成的鼻泪管阻塞情况。将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试验组进行泪道探通法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结论:在患儿3~4个月左右为患儿进行探通术时间最佳,对新生儿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症进行探通治疗效果较好、应用价值高,适合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志  于国锋  姜云涛  郝志刚 《河北医学》2010,16(11):1362-1363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005年至2010年间62例大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62例病人,Ⅰ期行右半结肠切除9例;Ⅰ期行横结肠癌切除4例;Ⅰ期行左半结肠或直肠上段癌切除,近端结肠造口,关闭远端结肠或直肠备Ⅱ期吻合47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乙状结肠造口2例(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9%(8/6 2),围手术期病死率3.2%(2/6 2)。结论:重视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认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急性结肠梗阻57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结肠梗阻的诊断、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1月- 1997年11月间手术治疗的急性结肠梗阻5 7例。结果 癌性结肠梗阻占71.9% (41/ 5 7) ,而术前确诊率仅31.7% (13/ 4 1)。术前选用预防性抗生素静滴,术中行肠减压、结肠灌洗,Ⅰ期切除手术4 4例,占77.2 % (44 / 5 7) ,无死亡及吻合口漏发生。结论 对急性结肠梗阻应加强术前诊断,减少Ⅰ期肠切除吻合术后并发症是降低失败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01~2013-06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治愈出院,肠梗阻解除时间3~7d,平均4.5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后1个月内,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生长抑素能明显缩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时间,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鼻肠减压管在治疗恶性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南  魏治鹏 《当代医学》2010,16(29):595-597
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在恶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4例恶性小肠梗阻患者在DSA透视下插入鼻肠减压管套件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同时并不要求患者严格禁食。观察患者鼻肠减压管插入后的临床恢复情况以及引流管的引流量、引流管的深度以及术后引流管造影表现。结果 14例患者鼻肠减压管均顺利插入预定位置,临床缓解率100%,腹部体征缓解率100%,并且经过引流管造影发现阳性影像。结论鼻肠减压管在恶性小肠梗阻治疗中有应用价值,达到临床预期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成因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间(29.6±15.4)天。所有病例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TPN)、生长抑素及其他药物。2例再次手术,1例发生肠瘘。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3~10天〔(6.2±2.8)天〕。非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11.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并发慢性放射性肠炎、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结果和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2例直肠癌和2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放疗后(间隔3.5~11个月)因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而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均采用了短路吻合法。即将梗阻段小肠的远近端肠管侧侧吻合。2例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顺利。1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并发旷置段小肠肠外瘘。另1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4个月并发旷置小肠肠外瘘。2例病人并发肠瘘后均发现存在降结肠梗阻。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并发小肠梗阻时,可能同时合并有结肠梗阻。术前需要了解有无合并结肠梗阻并同时解决结肠梗阻。短路吻合术治疗后旷置的病变小肠有并发肠穿孔、肠瘘可能,首次手术治疗宜尽量切除梗阻段病变肠管,如不能切除,应尽量将病变肠管与消化道完全隔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经手术、结肠镜病理证实或临床明确诊断的肠梗阻患者,行全腹部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薄建后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PR、CPR、VRT、VE等技术,观察扩张积气的肠管、移行区、肠系膜上动脉、静脉,从而判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结肠梗阻的诊断、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1月~1997年11月间手术治疗的急性结肠梗阻57例。结果:癌性结肠梗阻占71.9%(41/57),而术前确诊率仅31.7%(13/41)。术前选用预防性抗生素静滴,术中行肠减压及结肠灌洗,行Ⅰ期切除手术44例,占77.2%(44/57),同时Ⅰ期吻合36例,占81.8%(36/44),其中左半结肠病变者占55.6%(20/36),无死亡及吻合口漏发生。结论:对急性结肠梗阻应加强术前诊断和认识,完善术前术中处理是降低Ⅰ期肠切除和吻合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能手术的恶性肠梗阻合并重度癌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治疗的恶性肠梗阻合并重度癌痛患者54例,分为单纯阿片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7例。单纯阿片治疗仅给予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类联合治疗。选用数字疼痛强度评分法(NRS)评价疼痛情况,对两组的镇痛效果、胃液量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5.56%(15/27)]高于单纯阿片治疗组[25.93%(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阿片治疗组胃液量为(1 820±546.41)mL/d,联合用药组胃液量为(832±390.3)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腹胀减轻率[62.96%(4/27)]优于单纯阿片治疗组[25.93%(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呕吐发生率[14.81%(4/27)]低于单纯阿片治疗组[51.85%(1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40.74%(11/27)、37.03%(10/27)]、尿潴留发生率[14.81%(4/27)、22.22%(6/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重度癌痛的不能手术干预的恶性肠梗阻患者,在应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奥曲肽能更有效的减轻患者癌痛、缓解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肠梗阻的病因分析及其演变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寅熙  曹红勇 《现代医学》2011,39(3):312-315
目的:探讨肠梗阻病因的演变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收治以肠梗阻为入院诊断的108例病例资料。结果:本组肠梗阻的病因居前3位的是肠粘连,占59.3%;便秘、粪石梗阻,占19.4%;肿瘤,占5.6%。108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死亡3例,病死率2.8%。结论:2009年我地区肠梗阻病因谱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接近,肠粘连与粪石梗阻成为最主要的原因,但肿瘤与嵌顿疝仍占有一定比例。术前明确诊断、积极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肿瘤发病率升高、人口老龄化、医疗水平提高是造成病因谱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NDO)惠儿的病史资料,总结本病的发病与产妇分娩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11年7刖司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诊治最终确诊为CNDO的1322例惠儿,共1498只眼,其中780例为男孩,542例为女孩,对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NDO的惠儿中顺产的有500例,占37.82%;剖腹产的有822例惠儿,占62.18%;两种生产方式进行比较,剖腹产的惠儿出现CNDO的几率明显高于顺产的患儿,两种生产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惠儿的膜性阻塞例数进行分析,经剖腹产的息儿发病例数明显高于顺产的惠儿数量,但两种生产方式的泪道狭窄数量及骨性阻蓉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在娩出体外的过程中,经阴道分娩时受到产道的挤压,可能会使封闭的残膜破裂,变为开放状态,而且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剖腹产惠儿的例数明显高于顺产患儿的数量,这就说明分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NDO的发生率,应得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劲根  谢志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62-1262,1269
目的 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28例大肠癌术后早期爽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以及配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等疗法,痊愈26例,中转手术2例。平均发生时间是术后8.9d,平均治愈时间13.2d。结论 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但以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腹痛和呕吐相对较轻。可能的发病原因是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积液积血或异物刺激导致术后小肠出现炎性水肿,浆膜表面渗出增加,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腹膜间粘连而成,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营养支持、中药灌肠或手术等疗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申阳  谢建峰  周长虹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3):298-299,30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该院3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1例均行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6d,无1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2周,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黏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可治愈。  相似文献   

19.
术后早期肠梗阻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9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中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为1.1%,出现术后肠梗阻症状的时间为术后4~40 d;主要临床表现均为腹胀、腹痛、呕吐;影像学腹部X线平片有液气平面等相应梗阻征象;8例考虑与术后粘连和炎症因素有关,另外1例术中证实为空回肠交界处与第一次手术切口粘连成角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8例经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外周补液等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手术治疗缓解。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50 d之内出现梗阻症状和体征,并有影像学的参考证据,或经手术证实。粘连和炎症为发病主要因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影像学的参考依据及外科医师的临床经验。治疗取决于引起梗阻的原因及临床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谢春庄 《中原医刊》2009,(21):10-1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长期全肠外营养(TPN)在胃肠道肿瘤所致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的29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所致恶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独TPN治疗)11例、治疗组(生长抑素联合TPN治疗,其中奥曲肽100μg皮下注射,3)L/d,用药2周)1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腹痛、腹胀缓解率分别为83.33%、45.45%;肛门排气比例分别为66.67%、27.27%;治疗组胃肠减压量比对照组减少尤为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其生存质量评分(KPS)分值88.89%的患者高于60分。结论在恶性肠梗阻患者中,常规TPN治疗时联合应用生长押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