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祖国医学所说的“喉痈”,实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症。喉痈的名称,始见于宋窦汉卿疮疡全书,它说:“积热生痈;其肿如黄糖李,微黃,上面红丝,外证项上痛,齿痛,此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在内经中只有“喉痹”一名,所谓“痹”,金刘完素六书说:“喉痹、痹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正如灵枢痈疽篇所说:“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  相似文献   

2.
“针法”,它包括辨脓与切开术二方面的内容,是临证必须掌握的。经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因此脓是由气阻血滞,热胜肉腐、蒸酿而成。书中云:“血实者决之”,是肿疡如已化脓,则宜切开排脓,但中是否有脓,特别是内痈内疽,视之不见,手不能近,故辨之之法,首先是脉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外科疾患的認識和治疗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如痈、疽、发背、疗疮、对口、瘰瀝、瘿瘤、疥、癣等。这些外科疾患,在我国厉代的中医文献中均蘊藏着丰富的医学理論和宝貴的治疗经验,尤其对于痈疽的認識和治疗更有所阐发,故将痈疽作为探討的重心,就管见所及,臚列于后,欠妥之处,尚冀同道指正。(一)中医对(?)疽病名之确立痈疽系中医外科部分疮疡之总称,亦系外科中之大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着广泛的記载,如黄帝內经中就載有猛疽、天疽、甘疽、米疽、銳疽、骨疽、肉疽、股陘疽及頸痈、疵痈、厉痈、脫痈等十三个名称;又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论又載有緩疽、瘭疽、行疽、风疽、水疽、肘疽、禽  相似文献   

4.
对口、发背,在中医疾病分奖上同属于痈疽范围,故又名脑疽、背疽。由于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各种不同名称。本病在外科医家均视为严重大症,如冯鲁瞻说:“诸疮之中,堆背疽、疔疮为最急证,次莫如脑疽、肠痈、喉痈,亦其急也。”关于本病的病理机制,内经痈疽篇阐述已详,大意谓:由于外邪侵入,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营卫正常运行,寒气化为热则腐肉,肉腐则为脓。同时并指出痈疽化脓后必须及时排除,以免毒气内攻,伤害五脏,而致发生其他转变。对口、发背,多数属阳症,(但亦有属阴症的)临床表现症状有顺有逆,如初起形如粟米,  相似文献   

5.
《外科精要》是宋代著名旴江医家陈自明所著,该书总结痈疽的病因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病机为热毒之气熏蒸,令肉腐血化为脓.治疗上内治以消、托、补为法,善用宣热拔毒之法使毒势消散,不致内攻,且在悬痈预后成漏论治中,首次提出冷漏的概念,主张以温法治之;外治强调脓成宜切开,善用膏方贴敷及灸法治疗.通过对痈疽之悬痈证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外科运用活血化瘀治法的理论依据,是本源于内经,以及历代各家的论述,早在《素问·营卫生会篇》就说过:“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又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明确记载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痈,《外科全生集痈疽总论》说:“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医宗金鉴》在古代典籍基础上,把外科疮疡形成的机理概括为“疮疡缘是火毒生,经络阻格气血  相似文献   

7.
三黄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方 《吉林中医药》2002,22(4):16-16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中医属“脱疽”范畴,《灵枢·痈疽篇》曰:“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提示了该病的严重性。多年来,我们参考了《东垣十书》中的三黄丸,加大剂量改用外洗患处,取其治疗因五脏蕴热而生痈疖疮疡等证的功用,得到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骨髓炎属祖国医学“附骨疽”、“附骨流注”的范围。把骨髓、骨质、骨膜的炎证都概括在内,是毒邪内结,发于筋骨深处的疮疡,是无头疽的一个特殊证型。初起多表现为阳证,而后期则多表现为阴证,也有一发病即表现为阴证者。在临床上按照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两大类进行辨治。一、发生骨髓炎的主要机理1.由于外感邪毒,久而不解,火毒炽盛,侵入骨髓而成本病。如《灵枢·痈疽篇》说:“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  相似文献   

9.
孙敬娟 《光明中医》2014,29(2):379-380
肛痈是指因过食肥甘、辛辣、醉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大肠所致的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的一种病证.气血壅滞不通是肛痈的基本病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湿热易居膀胱,此处生痈多由湿热下注所致,湿热火毒之邪壅遏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经络阻隔,瘀血凝滞,热盛肉腐成脓而发为痈疽.  相似文献   

10.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疽"二者概念演变的大致脉络,发现此二者的区别除《灵枢·痈疽》所述内容外,还在于二者词性和字义不同,即"疽"仅用于疾病的名称使用上,均为名词;而"痈"字通过假借的方式使其字义逐渐丰富,除表示病名外,还用于特指某具体病灶、表肿胀、表壅滞和浮肿之意,既可为名词,亦可为形容词。二者在古籍中有着看似混乱,实则规律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