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胫骨与跟腱同步弹性延长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Qin SH  Xia HT  Peng AM  Chen JW  Zheng XJ  Zhang X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9):1157-1160
目的 探讨胫骨与跟腱同步延长器在预防Ilizarov胫骨延长并发马蹄足中的作用。方法 在Ilizarov环形胫骨延长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胫骨与跟腱同步延长器。胫骨延长器由远近各两个钢环和 4个延长杆组成 ;跟腱牵伸器由 1个半环、两侧的铰链关节和一个套有弹簧牵伸杆组成 ,并与胫骨延长器远端的钢环连接在一起。跟腱牵伸器的半环以两根交叉钢针固定在跟骨上 ,胫腓骨截骨的上下端、踝关节、跟距关节被固定在一个延长器上 ,使胫骨与小腿软组织包括跟腱在延长过程中获得同步相同张力的牵伸 ,踝关节尚能做主被动伸屈运动 ,患肢在延长过程中可以负重。如术前有较重的垂足畸形 ,术中可将跟腱施行闭合切开滑行延长 ;若术前马蹄畸形 <2 0° ,仅通过跟腱牵伸即可矫正。应用胫骨与跟腱弹性同步延长器治疗下肢不等长患者 77例。结果  77例小腿平均延长 4 6cm ,平均延长速度 0 7mm/d ,延长骨的骨愈合指数 1 35个月 /cm ,所有患者皆未出现足下垂、内翻、外翻等畸形。 16例患者术前合并 10°~ 4 5°的足下垂畸形 ,胫骨延长后亦获同期矫正。结论 胫骨与跟腱同步延长器构型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可有效地解决胫骨延长术后常见的足下垂、内翻、外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微创跟腱延长术联合系统康复治疗跟腱挛缩患者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择性地采用微创跟腱延长术联合系统康复治疗跟腱挛缩27例(31足),男11例,女16例;年龄3~65岁,平均35.5岁;右足13例,左足10例,双足4例;病程1~5年,平均2.3年。挛缩原因: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7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后遗症11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3足(双足4例)。手术前患者行走跛行,足跟落地困难,跖屈畸形成15°~50°,平均35.5°。术前股四头肌肌力Ⅴ级27足,Ⅳ级4足;小腿三头肌肌力Ⅴ级24足,Ⅳ级7足。结果:27例全部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3个月。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优29足,良2足。随访期间未发现跟腱挛缩复发,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微创跟腱延长术联合系统康复治疗跟腱挛缩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有利于患者彻底康复。股四头肌肌力或者小腿三头肌肌力经过术前康复治疗仍然低于Ⅲ级的患者不选择该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开放跟腱延长术比较,探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跟腱挛缩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19足)采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试验组),术中根据跟腱挛缩程度分别于跟腱内、外侧不同平面作长约0.5 cm横切口,根据足内、外翻畸形决定跟腱半切平面,在跟腱内、外侧分别半切跟腱;23例(24足)采用开放跟腱延长术(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踝关节背伸活动度、Hannover跟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6~35个月,对照组8~34个月。试验组1例足内翻矫形不明显,其余足内外翻畸形均矫形满意。两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Hannover跟腱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1例双足患者外,其余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Hannover跟腱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疗效与开放跟腱延长术相似,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有效矫正足内、外翻畸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heffield足踝U型外固定架矫治跟腱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6例重度跟腱挛缩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8~43岁,平均27岁.手术安置外固定牵引架,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矫治跟腱挛缩、足内收及内翻畸形,踝关节过度矫正,达到背屈15°、外翻0°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3~7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跟腱挛缩畸形均得到良好的矫治,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加强功能锻炼,均能站立行走,功能基本正常.按Garceau评价标准:优5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采用Sheffield足踝U型外固定牵引架矫正重度跟腱挛缩畸形,创伤小,可避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能较快地矫正踝关节跖屈畸形及相应的足部软组织挛缩畸形,患者短时间内可恢复下地行走,是跟腱挛缩、尤其是重度畸形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牵引架联合跟腱延长术矫治重度瘢痕性跟腱挛缩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为重度跟腱挛缩畸形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0月,对9例重度瘢痕性跟腱挛缩患者进行矫治.手术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手术设计跟腱瘢痕瓣行跟腱延长术,同时上骨外固定牵引架,创面碘仿纱布覆盖,然后进行外固定支架牵引矫治跟腱挛缩畸形,待踝关节达到合适角度后,进行第二期手术,采用中厚皮片修复创面.结果:所有9例患者,跟腱挛缩畸形均得到良好的矫治,8例患者跟腱瘢痕瓣存活良好,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远端坏死,在第二期手术时一并修复,术后加强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月~26月,直立行走活动自如.结论:采用骨外固定牵引架联合跟腱延长术矫正重度跟腱挛缩畸形的方法,避免了骨关节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较快地矫正踝关节至功能位,短时间恢复患者下地行走,可以作为重度跟腱挛缩畸形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是血友病的常见下肢合并症,可导致下肢不等长、活动受限等症状。在全面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手术矫正跟腱挛缩可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15例(15足),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平均24.6岁;左侧7例,右侧8例。其中甲型血友病11例,乙型血友病4例。病程11~84个月,平均30.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1.2±20.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1.4±17.7)分。入院后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制定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均行跟腱Z型延长术。结果:手术时间55~75 min,平均61 min;术中使用止血带,出血量均〈20 ml,围术期均未输异体血。术后14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1例伤口裂开,经换药后3周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5年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7.8±16.7)分和(79.8±12.5)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73.6±13.8)分和(77.7±11.2)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纠正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的马蹄足畸形,改善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降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治疗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6月本院一期行跟腱延长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足下垂内翻畸形、二期行胫后肌外移术维持软组织肌力平衡治疗的24例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6±0.8)年。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背伸-跖屈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退变分级Morrey-Wiedeman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矫正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模仿踝关节生理运动的跟腱弹性牵伸器.在小腿延长过程中和延长结束后其结构、功能对足踝关节运动的影响及足下垂并发症的预防进行观察总结.[方法]将1998 ~2008年小腿延长使用以往跟腱牵伸器的病例设为对照组,2008 ~2010年小腿延长使用踝关节仿生跟腱牵伸器的病例设为实验组,两组病情、手术方式、术后管理、延长速度、锻炼方法几近相同,治疗完成后(拆除外固定器),将两组病例足踝畸形、症状、功能及活动情况进行评分(根据Kofoed评分标准),将治疗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评分:对照组(79.941±3.88)分,实验组(91.84±2.40)分,实验组病例踝关节活动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病例.[结论]仿踝关节生理运动跟腱弹性牵伸器在小腿延长病例中,术中方便术者操作,术后方便患者功能锻炼,优于以往牵伸器,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小腿延长后常见的足下垂、内翻、外翻畸形,而且防止了踝关节僵硬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比较两种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结果。[方法]共计1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01例采用津下技术,39例采用跟腱龙技术修复跟腱。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AOFAS踝-后足疗效评价及ATRS跟腱断裂评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津下组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短于跟腱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津下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仅有1例再断裂,无感染、腓肠神经损伤、皮肤粘连等并发症。跟腱龙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0%,其中,腓肠神经损伤1例,切口感染1例,跟腱粘连1例,1例术后1个半月因肺栓塞去世。13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两组患者ATRS和AOFA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并且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和术后1年时,津下组评分较跟腱龙组评分高(P0.05),术后3年时,津下组评分与跟腱龙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双津下缝合法和跟腱龙手术均为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与跟腱龙手术相比,小切口双津下套圈缝合法术后早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马蹄足畸形的分型和手术方案制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马蹄足畸形的分型与正确手术方案的制定。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80-1996年3月手术治疗的2381例、2465个足进行总结统计分析,将马蹄足畸形分为跟腱挛缩型;跗骨高弓型;跖骨头下垂型和混合型,并分析了6种马蹄足畸形的特殊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了较正确的手术方案。结果:1074个足术后平均获得3年6个月随访,1011个足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达到术前设计矫正效果,优良率94.1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腱及动力腱联合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等损伤所致严重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将腓骨长肌腱止点切断后游离并翻折肌腱,经膝关节损伤韧带附着处骨孔,沿损伤韧带行走方向,重建膝关节韧带。对包含胫侧副韧带损伤者,加鹅足成形术;对包含后交叉韧带损伤者,加髌韧带中1/3止点切断、经胫骨平台中央骨孔固定术。结果:本组随访1~5年,根据改良的Lysholm评分表,70~90分6例,50~69分5例,平均  相似文献   

13.
The author describes a case of subcutaneous rupture of the anterior tibial muscle and gives a survey of cases published earlier.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带跟腱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与髌腱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膝部皮肤软组织髌腱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利用带跟腱的排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进行修复,其中跟腱重建髌腱,肌皮瓣覆盖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3例(14肢)。结果:平均随访48.4月,样节活动正常。除1例膝部功能轻度受限外(原发损伤广泛合并复杂骨折),余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该方法治疗此类损伤符合生理要求,且重建修复手术一次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肌肉作为移植物代跟腱后的形态变化。方法:取大白鼠为实验动物,以右侧腹壁浅血管为蒂切取部分腹直肌及前鞘修复跟腱缺损为实验组,左侧取游离的腹直肌和前鞘修复跟腱为对照。术后切取标本经HE染色检查及行荧光、酶免疫化学法原位标记检测。结果:带血管组肌细胞会发生凋亡,肌肉逐步转化成腱性组织。不带血管组肌细胞大部变性坏死。结论:肌肉作为替代组织移植后发生凋亡,在某种情况下凋亡后会改建成其所要替代的组织。  相似文献   

19.
20.
We used Neviaser's procedure, transfer of the 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tendon, to restore the 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 in two patients who had lost muscle function as a result of injury or resection of a tumour. The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increased strength and stability in pinch.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