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骨膜支3~6支,外径0.3~1.0mm。胫骨远端前外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外踝前动脉的骨膜支1~3支,外径0.4~0.8mm;腓动脉穿支降支的骨膜支2~4支,外径0.5~1.0mm。内踝前动脉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跗内侧动脉吻合;腓动脉穿支降支循外踝前外侧下行与外踝前动脉吻合,并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和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修复距骨颈骨折不连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2.
以内踝前或跗内侧血管为蒂第一楔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第一楔骨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恒定地紧邻胫骨前肌腱两侧走行,分别发2~6支和2~9支外径0.2~0.8mm的骨膜支至第一楔骨背内侧面.以内踝前血管或跗内侧血管为蒂可截取约1.5×1.0×0.5cm大小的骨瓣,经摹拟手术和临床应用,证实是修复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以及踝足部诸关节植骨融合的一种简易可行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3.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为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胫后动脉发肌间隙支2~7支,平均每侧2.2支,外径1.1±0.2mm。肌间隙主分出升支、降支,分布胫骨内侧中、下段骨膜,形成骨膜动脉网。结论: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设计胫骨内侧骨膜瓣,可修复胚骨中、下段骨不连,已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带血供肱骨下段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测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骨膜支和吻合。结果:尺侧下副动脉距髁间连线上3.7±1.7cm始于肱动脉,外径1.8±0.4mm,长1.8±0.7cm,骨膜支1~3支,外径0.8±0.4mm分布肱骨下段内侧半骨膜。尺侧返动脉前干外径1.1±0.2mm。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在肱骨内上髁附近互相吻合。结论:利用上述血管吻合关系,设计带血供的肱骨(膜)瓣或骨皮瓣,可移位修复肱骨中上段、尺、桡骨中段骨折骨不连。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腓浅血管蒂胫腓骨膜瓣的解剖和临床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动脉穿支的骨支及其与腓浅动脉间的吻合,穿支发2-6支外径在0.5mm以下的骨膜支,分布至胫腓骨远端前面。穿支的升支与腓浅动脉吻事恒定,设计以腓浅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端骨膜瓣移位,为胫骨骨折、骨不连的修复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案。经临床1例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一种不牺牲小腿主于血管的带血供胫骨外侧骨膜瓣,修复胚骨中、下段骨不连接,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胫骨外侧中、下段骨膜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胚骨中、下段外侧,主要有来自胚前、胫后动脉穿支呈节段分布的骨膜主和肌骨膜支4~8支。每支间距4.6±1.6cm,蒂长0.9±0.5cm,动脉外径0.6±0.3mm,有2条伴行静脉。血管到达骨面多呈向上或水平走行。在胫骨外侧,骨膜支之间有分支形成吻合网。在胫骨前缘处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并形成吻合链。结论:以节段血供的胫骨骨膜支为蒂作成胫骨外侧骨膜瓣,可用于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用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胫骨骨膜瓣移位修复膝关节面病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动脉髌直支起始、位置、运载胫骨内侧面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膝降动脉髌下支沿大收肌腱板和收肌结节前面下行,至膝关节间隙水平向前横行于关节囊表面,由此向下发2-5支胫骨骨膜支。这些骨膜支与膝下内侧动脉和稳动脉等动脉的胫骨骨膜支相互吻合,分支分布于胫骨内侧面。结论:以膝降血这髌下支为蒂的胫骨骨膜瓣移位可用于治疗膝关节面病损。  相似文献   

8.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提供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并设计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的胫骨内侧骨膜瓣转位术。结果:通过解剖学研究,应用该骨膜瓣移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12例,胫骨骨皮缺损1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术式解剖容易,血供可靠,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9例,随访1年,在术后3~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骨坏死修复。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 ,并在 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结果 :旋肱前动脉主干行经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深面 ,绕肱骨外科颈外进至结节间沟外侧缘处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上行分布于肱骨头及小结节部 ,降支有 2条分别沿胸大肌止腱内、外侧紧贴骨膜下行 ,为内侧降支和外侧降支。肱动脉肌间隙支自肱动脉发出后向外上走行至三角肌止端内侧发一升支即直接骨膜支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的内侧降支。结论 :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和肱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肱骨上、中段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饲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问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远端蒂足背内侧皮伸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侧成人下肢标本f:解削观察足背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特点,6侧新鲜足标本观测皮神经血供分规律。结果: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分支恒定的血供来源,近端主要来自胫前动脉末端或足背动脉发m的皮支,外径0.8~1.0mm,内、外侧支远端来自南足底内侧动脉的皮支和第2跖背动脉末端的皮支,皮动脉外径在0.5—0.8mm。皮动脉分支营养神经及神经及浅静脉,在神经和静脉旁分支间形成链式吻合,与筋膜皮肤的血管互相吻合。结论:足背内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足背皮瓣可设计两种远端蒂修复足远端创面,(1)以第1跖趾关节内侧近端1.3~1.5cm为旋转轴点。(2)以距第2趾蹼游离缘1.5cm为旋转轴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起源恒定,距锁骨上方(7.9±0.8)cm处分为升支和降支,降支主干外径(1.0±0.2)mm。72.2%的降支直达锁骨,27.8%的降支与颈横动脉或肩胛上动脉锁骨支吻合分布锁骨。结论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半片锁骨瓣转位可修复下颌骨小面积缺损。临床应用1例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动脉至胫腓骨远段的分支。结果:腓血管行至小腿中部时,位于腓骨内侧面、胫骨的后外侧;腓动脉至胫骨远段的分支可以发自吻合支或直接发自腓动脉;腓动脉至腓骨远段的分支为弓形动脉。根据解剖观测结果,设计了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后面联合骨(膜)瓣。结论:带腓血管蒂的胫腓骨远端后面联合骨(膜)瓣可以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骨缺损或逆行行踝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16.
带血管蒂跟骨瓣转位修复距骨骨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解剖观察30侧成人足标本时,观察到跟外侧动脉恒定地分支分布到跟骨体外侧,滋养动脉有7.5(6~12)支,外径为0.5mm。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的降支和外踝前动脉亦以肌骨支分布于跟骨前外侧端,上述动脉之间有恒定的吻合。根据跟骨外侧血管分布的解剖学规律性,设计了外侧骨瓣转位修复距骨颈骨折、关节植骨融合术,经临床应用证实,取踝后外侧入路,可任意选择上述血管之一为蒂的跟骨瓣。文中讨论了骨瓣设计,骨瓣截取的应用解剖要点。  相似文献   

17.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进行分型,为以 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81例足动脉铸型标本和2只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观察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 结果 根据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将其分为3型:Ⅰ型.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主要由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占22.9%(19例)。Ⅱ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主要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形成,占3.6%(3例)。Ⅲ型.混合型: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相互吻合形成。根据吻合形式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两个亚型,Ⅲ1型.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直接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吻合形成,占48.2%(40例);Ⅲ2型.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相互吻合成环形,占24.1%(20例)。 结论 根据 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的不同分为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又分为直接吻合型和间接吻合型两种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