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烘绑治疗后淋巴水肿皮肤纤维化程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生化测定技术和组织学观察手段,对15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在烘绑治疗前后的皮肤组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烘绑疗法能①降低病变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②减轻皮肤厚度,减少皮肤含水量;③促进局部组织的微循环;④提高病变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活性。结合临床观察指标,提出烘绑疗法的作用机理:①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间液和蛋白质的回吸收;②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病变组织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3.
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术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索晚期下肢淋巴水肿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方式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患肢外形较术前明显变细,功能恢复良好,5例患者中有4例首次植皮成活90%,外形功能恢复比较理想,1例首次植皮成活较差,再次植皮修复,功能恢复,但外观不理想.结论:对严重的晚期淋巴水肿患者,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次全厚皮肤回植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MRI表现与淋巴闪烁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慢性淋巴水肿下肢作MRI检查,并与淋巴闪烁显像(Lymphangioscinmtigraphy LAS)相比较。结果 MRI图像的特征是皮下组织层明显增厚伴广泛水肿;真皮下扩张的淋巴管以及淋巴液潴留在间形成“裂隙”使皮下组织层呈的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结论MRI清晰地显示增生扩张的集合淋巴管和淋巴干及乳糜池,以及组织中乳糜返流的程度和范  相似文献   

5.
超声抽吸法治疗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超声抽吸法治疗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为12例患者采用内超声脂肪抽吸机吸除淋巴水肿组织以降低患肢淋巴负荷,抽吸后结合持续弹力袜裤压扎。结果术后2周水肿即时消退明显,术后1年随访水肿消退,复发不明显。结论超声抽吸法治疗原发性淋巴水肿安全简便,结合弹性袜裤压扎可望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吻合浅深淋巴管治疗下肢淋巴水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例单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采用浅、深淋巴管吻合术治疗,术后2周及随访6个月时,患肢消肿率分别为57.1±18.5%和47.3±22.9%。认为浅、深淋巴管吻合保留了淋巴管一淋巴管吻合后组织同源、吻合口不易堵塞的优点.同时又不需移植自身淋巴管及静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易被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皮内注射顺磁性造影剂钆贝葡胺进行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下肢淋巴水肿进展期患者10例共12侧患肢.在双足第1~4趾蹊背面皮内各注射钆贝葡胺1ml,共8 ml,选择三维容积内插快速绕相梯度回波,并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显示淋巴管和淋巴结.结果 10例12侧患肢中有11侧小腿段显示串珠状淋巴管,最佳强化时间在造影后15~30 min,大腿段显示6侧,最佳强化时间在造影后45 min.结论 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显示淋巴水肿下肢淋巴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12 例慢性淋巴水肿下肢作MRI检查,并与淋巴闪烁显像(Lymphangioscintigraphy LAS) 相比较。结果 MRI图像的特征是皮下组织层明显增厚伴广泛水肿;真皮下扩张的淋巴管以及淋巴液潴留在组织间形成“裂隙”使皮下组织层呈典型的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结论 MRI清晰地显示增生扩张的集合淋巴管和淋巴干及乳糜池,以及组织中乳糜返流的程度和范围。LAS图像的特征包括显影剂在组织中弥散、积聚( 真皮返流)或滞留在注射点;淋巴管显影不充分或不显影;淋巴结延迟显影或不显影及数目和形态的变化。MRI较全面地显示各级淋巴管、淋巴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变化。LAS有助于判断淋巴系统的功能状况。两种检查联合使用,能更全面反映周围淋巴系统的形态解剖及功能的变化,提高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 MRI 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慢性淋巴水肿下肢作 MRI 检查,并与淋巴闪烁显像(Lymphangioscintigraphy LAS)相比较。结果 MRI 图像的特征是皮下组织层明显增厚伴广泛水肿;真皮下扩张的淋巴管以及淋巴液潴留在组织间形成“裂隙”使皮下组织层呈典型的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结论 MRI 清晰地显示增生扩张的集合淋巴管和淋巴干及乳糜池,以及组织中乳糜返流的程度和范围。LAS 图像的特征包括显影剂在组织中弥散、积聚(真皮返流)或滞留在注射点;淋巴管显影不充分或不显影;淋巴结延迟显影或不显影及数目和形态的变化。MRI 较全面地显示各级淋巴管、淋巴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变化。LAS 有助于判断淋巴系统的功能状况。两种检查联合使用,能更全面反映周围淋巴系统的形态解剖及功能的变化,提高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淋巴管静脉吻合套入术治疗20例下肢淋巴水肿。术后1~8年随访,优良率达70%。对淋巴管染色距切口的距离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淋巴管水肿患者的疗效判定和术后疗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非手术疗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是机体的一种进行性疾病。由于淋巴运转功能和组织蛋白水解的功能下降,在浅层组织中形成的一种高蛋白水肿,继而使病变肢体不断的感染、纤维化,最终导致皮肤过度角化,而形成象皮肿。 肢体淋巴水肿的治疗,目前尚无一种满意的治疗手段。基本治疗方法分手术和保守疗法。手术疗法:无论以Charles为代表的病变组织切除植皮法;以Handley、Lexer为代表的淋巴管通道成形术;以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全范围运动预防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淋巴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全范围运动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将宫颈癌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宫颈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髋关节全范围运动疗法6个月。结果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大腿中段周径、小腿周径及淋巴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髋关节全范围运动能够降低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淋巴闪烁造影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1岁.因发现右下肢渐进性肿大16年,于2007年7月29日入院.患者于5岁时,右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肿大,当时无寒战、发热及皮肤破溃等症状,并随年龄增长日益加重,并出现局部皮肤溃烂,患者于外院行烘绑、加压包扎及支持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患者行走困难,右膝关节及踝关节屈伸活动严重受限,右下肢呈巨大象皮肿样外观,自右大腿根部至足背增粗如桶状,皮肤表面粗糙、质硬、小腿前侧局部皮肤破溃,有清亮液体渗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远红外线治疗妇科癌症术后淋巴水肿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选取74名妇科癌症术后淋巴水肿的患者,分别接受绷带治疗(n=35)和远红外线+绷带治疗(n=39).1年后评估患者淋巴水肿肢体积液量、淋巴水肿肢体周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记录阴道、腹股沟-盆腔淋巴结变化情况,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验证下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和健康问卷(Lymph-ICF-LL)和淋巴水肿生活量问卷(LYMQO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探索两种问卷的最佳截断值。方法 收集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病人6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未患淋巴水肿病人37例。采用Lymph-ICF-LL评分问卷和LYMQOL评分问卷对两组病人行问卷调查。采用Spearman检验评估两种问卷评分与下肢淋巴水肿指数(LEL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两种问卷的预测诊断效能。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Lymph-ICF-LL评分与LEL指数呈正相关(r=0.478,P<0.05),LYMQOL评分与LEL指数呈正相关(r=0.346,P<0.05)。两种问卷对检测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都具有较高准确度、敏感性和特异性,Lymph-ICF-LL的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P<0.05),最佳截断值是20.1分,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91.9%;LYMQOL的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5),最佳截断值是1.9分,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3.8%。...  相似文献   

18.
19.
微波烘疗对原发性淋巴水肿免疫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on the immunological cells in primary lymphedema. METHODS: The immunological cells including lymphocytes in the affected limb skin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10 patients with primary lower limb lymphedema were analysed using ABC and APAAP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microwave baking and bandaging treatment. RESULT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patients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CD8+ T lymphocytes as well as a decrease of CD4+ T lymphocytes and the ratio of CD4/CD8.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perivascular infiltr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most were monocytes and macrophages) in the skin of the affected limb. CONCLUSION: Microwave modulates the systemic immunological imbalance by its heating and complex biological effects on primary lymphedema patients through reversing the ratio of CD4/CD8 to normal level by increasing CD4+ T lymphocytes and decreasing CD8+ T lymphocytes. It can also decrease the perivascular T-lymphocyte infiltration of the affected dermis and enhance the phagocytic capabilities by promoting the proteolytic activities of macrophages, finally resulting in edema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20.
显微淋巴外科技术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肢体淋巴水肿的治疗,历来是医学上的难题,其基本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两大类,而后者又可分为切除法和生理性的淋巴引流法。在保守疗法中,有抬高患肢、弹性袜包扎、离心按摩法、间歇充气压迫、中国特色的烘绑、微波疗法、Benzo-Pyrones类药物等。早期的生理性淋巴引流法因疗效欠佳或有较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