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颈动脉体瘤 ,按WHO分类又称副交感性副神经节瘤 ,主要采用外科治疗。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及生长特性 ,部分病例往往需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分岐部切除术。同时 ,因这种手术合并症较多 ,故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积极的护理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我院自 1993年以来 ,为 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计划性不进行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 ,将现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例 ,男 1例 ,女 2例 ,年龄 2 4~ 3 1岁 ,病期 6月~11年。术前均常规行颈动脉压迫训练 ,压迫时间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逐渐增至 60分钟 /次 ,每天 …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79年~2002年间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施行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31例的经验.方法: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自1979年施行首例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成功以来,至2002年4月共行此术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4~58岁,以21~40岁最多,共21例,占67.8%.31例中包括颈动脉体瘤23例(恶性8例),迷走神经体瘤2例(恶性1例),颈动脉瘤4例,颈部转移癌累及颈动脉2例.31例中,曾接受肿瘤不全切除术22例.术前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准确检测脑代偿供血合格后.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结果:3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死于肿瘤未控制3例:其中1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术后1年因远处转移死亡,2例转移癌术后2~5年死于癌复发及远处转移.28例术后6~29年均健在,5年生存率为90.3%.健在28例痛例中未出现脑供血不全表现,预后良好.结论:不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另外,较合并血管重建术具以下优点:①因不考虑血管重建,肿瘤切除应更较彻底;②术后甚少产生血栓、感染或致命性血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③如需术后放疗,可无顾虑;④术式更加简化.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肿瘤医院自1979年首次成功地完成了第1例计划性不进行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以来,到1993年共行此术20例。术后,除因其它原因死亡4例外,16例健在,始终未出现脑血管合并症。为了解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后脑血流代偿供血机制,对术后健在的9例(第1组)及术前颈动脉压迫锻炼合格的6例(第2组)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经颅多普勒、氙脑图成像仪、颈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微机脑血流图等现代有关脑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的检测研究。多项检测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脑代偿供血均良好,表明切除一侧颈动脉后仍能充分代偿脑正常供血;2)脑血流代偿供血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增加血流速度、增粗血管内径及开放脑底动脉环的交通支来完成;3)术前颈动脉压迫锻炼确实能起到促进脑侧支循环充分建立的作用,压迫锻炼须与脑血流图监测相结合,用以预测脑代偿供血状况  相似文献   

5.
李亦工  高明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238-2242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又叫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罕见,是起源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肿瘤。可发生于颈动脉体(carotidbody)、主动脉体、颈鼓室节及迷走神经节、甲状腺等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动脉分歧部。  相似文献   

6.
SDH基因突变与副神经节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又叫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罕见,是起源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肿瘤.可发生于颈动脉体(carotid body)、主动脉体、颈鼓室节及迷走神经节、甲状腺等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动脉分歧部.根据遗传特性该病分为散发性(非遗传性)和家族性(遗传性),家族性少见约占10%.目前发现该病与线粒体复合物Ⅱ(succinate dehydrogenase,琥珀酸脱氢酶,SDH)3个亚基SDHB、SDHC、SDHD编码基因突变有关,其中SDHD是副神经节瘤主要突变基因[1],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pha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是一类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或肾上腺外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超过三分之一肿瘤与胚系基因突变有关。胚系基因突变可以使肿瘤具有多种不同的代谢方式,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随访管理。因此,PPGLs的基因组学特点与其生物学行为、影像学表现、基因筛查和患者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就PPGLs基因组学新进展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在胰腺颈、体部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实施中段胰腺切除术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为胰腺良性肿瘤,其中微囊性腺瘤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胰腺良性囊腺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浆液性囊肿1例,1例为中分化腺鳞癌,1例为慢性胰腺炎。术后胰瘘4例(28.6%),腹腔感染1例(7.1%)。无术后死亡,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的发生。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中段胰腺切除术应用于胰腺良性、低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可有效地保留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和脾脏功能,是安全、有益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摘要] T-Vec(talimogene laherparepvec)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改造而来的一种溶瘤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复制而不伤及其他正常细胞。T-Vec 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肿瘤治疗效果,已于2015 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为了提高T-Vec 的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T-Vec 联合其他抗肿瘤疗法以及应用于其他肿瘤的临床试验仍在陆续开展。近期,T-Vec 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新进展,临床数据显示T-Vec 联合疗法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此外,T-Vec 在治疗头颈癌、胰腺癌、肝癌等肿瘤的临床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年来T-Vec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副肿瘤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与肿瘤相伴随而发生的一种自身免疫综合征,由Anhalt等于1990年首次报道,绝大多数PNP继发于淋巴、血液和胸腺等来源的肿瘤性病变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胸腺瘤等,10%的病例见于巨淋巴结增生症,且多为局限性透明血管型,少数为中间型.胆囊癌合并副肿瘤天疱疮在国内外都非常罕见,鲜有报道,现将我院肝胆外科2012年收治的1例胆囊癌合并副肿瘤天疱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体瘤罕见,多为良性。本文报告一例颈动脉体瘤次全切除术11个月后发生广泛转移而死亡。患者女性,27岁,家庭妇女,颈右侧肿物3年。于1974年8月发现肿物,1975年1月就医。肿物硬不痛,行抗痨治疗不见缩小,于1976年3月19日切检。镜下见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血管丰富,瘤细  相似文献   

12.
13.
颈部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部肿瘤固着 (或侵犯 )颈动脉临床并非少见 ,多数并未发生远处转移 ,倘能将肿瘤与受累动脉一并切除 ,仍不无治愈机会。由于颈动脉结扎或切除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这一术式至今为临床医师所顾忌。我们自 1996年 2月—1999年 2月 ,对 7例颈部肿瘤固着颈动脉的患者进行了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 ,无 1例出现脑合并症 ,无手术死亡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中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年龄 18岁~ 6 8岁 ,5 0岁以上 3例。 1例右颈动脉分歧部副神经节瘤 ,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其中 2例位于右上颈部、1例位于左颈中部 )。1例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体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颈动脉体瘤的发生与SDH基因的突变有关。多数为良性,恶性率不超过10%,诊断恶性的标准为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应根据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多普勒)、CT、MRI/MRA及DSA。DSA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一旦诊断颈动脉体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目前,放射治疗亦可作为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手段。本文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体瘤是头颈部较少见的一类肿瘤,至1997年初,国内共报道202例,手术治疗180例“-‘’。由于鉴别诊断困难,术后井发症多,外科治疗存在一定问题,现将我院1990~1996年收治的8例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29~65岁,平均43.25岁。左侧7例,右侧1例,自发病到就诊为期2个月~7年,平均1年10个月。8例均以颈侧无疼性包块就诊,偶有声哑、咽部阻塞感。肿物均位于下颌角前下方,圆形、质硬韧,瘤体3X4X3cm’~12XIZX10cm’,其中5例包块前后、侧方移动,但上下位固定,另3例瘤体较大者包块动度差,且有咽侧…  相似文献   

16.
44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曰宏  管珩  刘昌伟  李拥军  刘暴  叶炜  张严 《肿瘤》2002,22(1):64-66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对采用肿瘤剥除术、同时切除颈外动脉术、与颈动脉分叉一并切除后血管重建术以及颈总动脉结扎术等手术方式治疗的 44例颈动脉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切除率 90 9% ,无手术死亡。偏瘫 2例 ,舌下神经损伤 4例 ,舌咽神经损伤 2例 ,迷走神经损伤 1例 ,副神经损伤 1例 ,其中 1例同时有Ⅸ、Ⅹ、Ⅻ颅神经部分损伤。长期随访复发 2例。结论 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血管超声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合理的Matas训练以及选择适当的术式对于颈动脉体瘤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术前辅助动脉栓塞联合动脉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复杂动脉体瘤患者38例,均先进行载瘤动脉的血管栓塞术,阻断颈动脉体瘤血供,随后进行肿瘤切除,记录临床资料、手术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8例肿瘤Shamblin I型2例,Shamblin II型32,Shamblin III型 4例;患者均完成术前肿瘤栓塞手术,手术成功率100%,均完全栓塞载瘤血管。术后72 h内完成肿瘤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06.85±36.26)min,术中出血(156.52±61.72)ml,围手术期无输血病例发生。术后切口血肿发生率2.63%(1/38),暂时性神经损伤发生率7.89%(3/38),术后卒中/死亡发生率0,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3.16%(5/38),术后病理提示肿瘤恶性率5.26%(2/38),其余均为良性病变。结果:结果证实术前栓塞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是保障手术安全进行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副乳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毅  孟刚 《中国癌症杂志》2000,10(6):540-541
目的:探讨副乳腺肿瘤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年至1999年经治的16例副乳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副乳纤维腺瘤5例,副乳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副乳癌9例(其中1例为腹股沟处),分别予局部肿瘤切除和根治性切除,且9例副乳癌病例术后均辅以化疗和放疗。13例(81.3%)术后随访1~10年,随访期间3例副乳癌分别于术后2年、2.5年和4年因出现广泛转移而死亡:1例副乳腺癌术后2年出现局部复发而曹次手术,仍生存良好(已存活3年);其余各例随访中恢复满意。结论:副乳腺可发生各种乳房良、恶性肿瘤的可能,其临床表现均与乳腺原发同名肿瘤相似,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法。良性副乳腺肿瘤应行包括全部副乳腺组织在内的局部切除术,而副乳癌的治疗则以根治性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9.
颅底部肿瘤常涉及多个手术科室,过去未被充分重视,病人得不到适当治疗。近十几年来由于神经解剖和显微外科的发展,CT及MRI的应用,多科的协同手术,推动了颅底外科的进步,国际、国内都召开了专题会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肿瘤患者伴皮损,或以皮损就诊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肿瘤,后者往往导致误诊误治。我院于2006年5月收治Castleman’s瘤初期伴随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临床表现特殊,现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