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预防性给予阿托伐他汀能否减轻PCI相关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方法 78例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预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PCI前接受7 d的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  相似文献   

2.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减少炎症反应,降低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老年ACS的有效性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合并有低LDL-C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后,他汀类药物对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合并有低LDL-C血症并同时具备PCI指征的ACS患者2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PCI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16例(他汀组),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04例(常规组),分别测量PCI术前及PCI术后6 h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2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他汀组与常规组患者术前cTnI、CK MB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患者术后CK MB、cTnI较常规组明显降低[(14.2±5.78 U/L vs(47.3±1 6.4)U/L,P<0.05;(0.36±0.1 2)μg/L vs(1.33±0.47)μg/L,P<0.01]。2组患者的hs-CRP水平及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对合并有低LDL-C的ACS患者实施他汀类预处理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相关。但是这种预处理对于PCI术后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导致炎症、内皮损伤加重以及微栓子脱落等,使PCI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置入裸支架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9.1%;置人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30 d内仍有3.9%发生MACE[1].研究表明,PCI围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争议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规模随机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肯定的效果,并且强化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有重要价值.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能进一步减少ACS和PCI患者的血栓并发症.临床上已经将强化他汀类药物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于ACS和PCI患者,...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由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的。他汀类药物除降低胆固醇作用外 ,还有保护内皮、减轻炎症、稳定斑块和减少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 ,对治疗ACS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ACS重要机制[1]。我们比较ACS患者初期给予血脂康和普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ACS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临床资料1.对  相似文献   

8.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在PCI后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在PCI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相关炎性标记物的变化;并通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的影响。结果他汀治疗组PCI后血肌钙蛋白T(TnT)升高与肌酸激酶MB(CK-MB)升高的发生率均为17.6%,低于对照组的24.5%和3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CI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相似;随访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的安全性良好,并有潜在降低PCI后心肌损伤发生的可能;他汀类药物对PCI前后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手术期的炎性因子及血清黏附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于PCI术前、术后1周及2周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结果:治疗组在PCI术后1周和2周,hs-CRP、sICAM-1和sVCAM-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显著降低slCAM-1和sVCAM-1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其中一部分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由于对氯吡格雷反应性差而未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近年通过对不同他汀类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联用时其他因素的干扰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直接独立影响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证据不足,但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及明确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提供依据,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用药方案,以避免恶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