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关元一级感觉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经穴脏腑相关的机理。方法:实验用雌性大鼠18只,将5%辣 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关元穴,HRP神经束路追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脊神经节内的节段分布。结果和结论:关元和子宫的传入投射在腰3到骶5之间的脊神经节内有泄聚与重叠。这可能是子宫与关元联系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2.
足三里穴区不同层次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足三里”穴区不同层次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足三里”穴区皮内、皮下、肌层的感觉运动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略有不同。因此,认为肌层的经穴神经分布可能与经脉脏腑相关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HRP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足三里穴为临床治疗腹部脏器疾病的主要穴位。在针麻手术中,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阑尾手术等也都是作为主穴。对于足三里穴区的研究,以往多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如对传入神经纤维组成的研究,认为有髓传入纤维多于无髓传人纤维,针刺镇痛显效动物的足三里穴区中,有髓与无髓传入纤维的数目比例为2.7:1,无髓传入纤维在针刺镇痛中似不起主要作用,对“足三里“穴针刺镇痛点的传入纤维的速度及传入纤维的直径的研究,认为针刺“足三里”“显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关元"穴区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节段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用CB-HRP示踪法对大鼠“关元”穴传入的神经节段分布进行研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电针组,分别在“关元”穴注入0.03?-HRP 20μL。注射后,电针组动物每天给予“关元”穴电针30 min,共3 d。84 h后,观察两组动物的双侧相应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中阳性标记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在两组动物的T11~L3双侧DRG中,都存在有与“关元”穴相关的CB-HRP标记细胞;电针组的标记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标记细胞总数分布最多的节段,对照组在L3,电针组比对照组高一节段,在L2;两组标记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均可分为大、中、小三型细胞,其中以小型细胞占多数。结论:针刺大鼠“关元”穴,可使穴位区局部感觉神经初级传入功能活动加强,L2可能是针刺“关元”穴信号传入脊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敏生  余安胜 《中国针灸》1999,19(9):551-553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CT HRP)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方法 ,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区的神经在脊髓神经节的不同数标记的神经细胞 ,证实了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HRP追踪发现在脊髓节段上基本相同 ,但在节段的标记数目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证明穴位区的神经传导功能比非穴位区强 ,针刺时可能在脊髓的相应节段产生不同功能表现 ,在穴区与非穴区局部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构筑。  相似文献   

6.
张家驹  蒋冬成 《针刺研究》1992,17(2):123-125
<正> 内脏的感觉由植物性神经传入,其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中。这早在1914年Chase和Ranson等已有研究,并被神经解剖学者所公认。70年代初,Kri-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大鼠微循环的调节作用,探讨足三里穴与胃的特异性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三阴交1组、2组,足三里1组、2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及三阴交1组、足三里1组束缚7天,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连续电针7天,第8天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胃、肠、肝、脑等器官表面微循环。结果电针各组大鼠胃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及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且电针1min时足三里2组大鼠胃微循环较足三里1组及三阴交2组提高(P0.05)。电针中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大鼠肠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明显提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针刺对各组大鼠肝及脑微循环的影响均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正常大鼠胃、肠微循环血流量,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胃扩张及电针“足三里”穴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如下 ,电针穴位 :3V ,3 0Hz,方波 ,连续 1 0sec;内脏大神经 :1mA ,双脉冲 ,间隔 4ms,波宽 2 0 0 μs,连续 1 0sec;胃充盈 :8mmHg( 1 0 64kPa)。结果 :①在所观察的 2 4个神经元中 ,1 3个对胃扩张刺激呈增频反应 ,1 1个为减频反应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翻转或拮抗这种改变 ,即抑制增频神经元 ( 62 .50± 6.52 ,与 2 3 .3 0± 6.86相比 ,P <0 .0 5,脉冲个数 ,M±SE ,下同 ) ,兴奋减频神经元 ( 1 9.1 0± 4.72 ,与 71 .60± 1 7.50相比 ,P <0 .0 5)。电针“三阴交”穴具有类似功能 ,但作用较弱 ,无统计学意义 ;②在 2 1个 ( 2 1 / 2 4)神经元中 ,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可兴奋 1 3个神经元 ,抑制 7个神经元 ,其中 3个为完全抑制 ;③刺激内脏大神经同时电针“足三里”穴可见到后者对前者显著的抑制效应。结论 :①躯体与内脏的信息在脊髓水平汇聚并整合 ,进而通过改变内脏传出神经的活动达到调整治疗的目的 ;②针灸具有双向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示踪技术揭示太溪穴区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性联系。方法:将5μL1%HRP分别注入10只雄性SD大鼠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相当于人体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36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大脑、延髓、脊髓和L1-L6双侧的背根神经节,然后将各部位的组织切片进行四甲基联苯胺组织化学染色来显示HRP标记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终末。结果:所有HRP标记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中。被HRP标记的神经节细胞分布在L4-L6的背根神经节,数量依次为L5L4L6,而被HRP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呈柱状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外侧部和中外侧部;同时,被HRP标记的跨神经节细胞中枢端神经纤维投射集中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后角第Ⅰ、Ⅱ层的中间部,并散在分布于薄束核的中间部。结论:应用HRP神经示踪技术证明,与"太溪"穴区相关的初级神经元传出及其中枢传入在背根节、脊髓和薄束核的对应部位分别表现为节段或区域性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鼠“足三里”穴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纤维的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足三里”穴区一氧化氮合栈(NOS)阳性神经纤维的来源。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与还原尼克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相结合方法。结果:L4-S1脊神经节内有NOS阳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足三里”穴区,L4-S1脊髓第Ⅸ板层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到“足三里”穴区。结论:“足三里”穴区的NOS阳性神经纤维联系可能是“足三里”穴针刺效应的主要形态学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足三里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足三里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下陵、鬼邪,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局部有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浅层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分布有腓深神经肌支、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胫后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经云:"合治内府",胃与肠相连,所以,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急慢性疾病,对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胃下垂及胃肠疾患可取此以治.现代医学认为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具有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强壮身体,抗御病邪之功效.临床上此穴运用广泛,根据不同的病证灵活配伍,选择适当的手法补虚泻实,或针或灸,辨证正确,施治得当,收效甚佳.现将近5 a来对足三里穴临床以及实验方面的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庆大霉素穴位注射信息传递的关系。方法:采用银环三电极引导胃电,计算机采集分析胃电,观察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NO前体L-精氨酸(L-Arg)预处理后,“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对胃电的影响。结果:庆大霉素“足三里”穴、静脉注射均可明显抑制胃电;L-NNA预处理后,庆大霉素对胃电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与庆大霉素“足三里”穴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L-Arg预处理后,庆大霉素对胃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L-NNA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但与庆大霉素“足三里”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庆大霉素穴位注射传递穴位药效的物质基础可能有NO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足三里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下陵、鬼邪,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局部有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浅层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分布有腓深神经肌支、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胫后动、静脉分支或属支,有健脾和胃、通腑化痰、升降气机、扶正培元等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水肿、心悸、气短、虚劳羸瘦、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等症.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急慢性疾病,临床上灵活配伍运用,每能收到良效.现笔者就其配伍运用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足三里注射地塞米松、盐酸山莨菪碱等药,治疗化疗、放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21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足三里穴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采用成人及胎儿新鲜肢体标本,以H.E染色切片、Cajal-Fauordky染色方法及普鲁士蓝氯仿淋巴灌注,观察足三里穴显微结构。结果显示:足三里穴的血管袢分布及毛细血管球、神经分支及细小分支的数量同非穴位处有显著性差异,穴区普遍存在着大神经分支;淋巴管袢数量同非穴位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认为穴位的针刺感受组织是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复合结构,即穴位的“穴位立体构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胃缺血再灌注大鼠足三里穴,观察电针对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胃血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胃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与电针刺激病理模型组,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记录电针足三里穴时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胃血流和胃电快波。结果在阻断血流过程中电针组血流量的减少小于对照组,25min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解过程中电针组血流量的增加大于对照组;电针组胃电幅度在缺血状态下与再灌注状态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胃电快波频率在阻断血流状态下比正常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胃电快波频率在松解状态与正常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在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血流的变化是在不同状态下均是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对胃电运动的影响在机体不同状态下、胃当时的机能状态等都具有相关性,总体上对胃电活动是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足三里穴的血管铸型超微立体结构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敏生  余安胜 《针刺研究》1999,24(3):216-219
采用 ABS血管铸型的电镜观察方法,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穴区的血管超微形态结构。证实了足三里穴和非穴位的超微血管结构存在着结构配布上的不同,穴位各层的血管结构并不是一致和一成不变的,存在着立体空间结构。与非穴区对比存在着一定的形态结构的差异,从而证实血管走行和分布在穴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穴位的微血管立体构筑”是穴位产生效应的基本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8.
足三里穴是实验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穴位之一。《内经》中对足三里穴的定位和临床应用等有关内容作了详细记载,本文分析总结了足三里穴的定位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方法]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每日1次,治疗3次。治疗急性胃肠炎56例。[结果]56例中穴位注射1次治愈42例,2次治愈12例,3次治愈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足三里穴系胃经合穴,是四总穴之一,也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等功能,主治范围较广,多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多种病证亦多有效。笔者于临床发现足三里穴除上述传统的认识外,对脾胃气虚、阳虚类体虚人群的普通风寒感冒疗效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