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65,(2)
65-11-313.异常部位的鼻硬结损害 Somani, I. K. J Laryng, 1964, 78, №5, 546~550(英文) 报告一例16岁男性鼻硬结症患者,在腰背部皮肤上也有硬结损害,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相似文献
2.
3.
韩勇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3):1092-1093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发生于鼻部,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处,又称呼吸道硬结病。本病较少见,发病隐匿,病程长,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1982~2006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鼻硬结病患者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6岁,平均36岁。病程2个月~3年。主要症状:鼻塞14例,涕多5例,鼻出血2例,鼻干燥1例,鼻臭1例,头痛2例,视力下降1例。经前鼻镜、鼻内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中、下鼻道菜花状或息肉状新生物10例,下鼻甲表面结节状肿物6例,鼻道脓性分泌… 相似文献
4.
5.
孙宝琨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7,(3)
作者提出:局限型鼻硬结症近年比往年多见。文中报导开罗医学院耳鼻咽喉科的6例患者,并总结其特点如下: 局限型鼻硬结症常发生于一侧或两侧,表面红色光滑或呈微细颗粒状,质地坚硬如软骨,探针往往不能将肿块向后推移而触及其基底,常有严重出血,肿块外形酷似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血管纤维瘤、纤维瘤)。作者提出:鼻腔的任何良性肿块都应考虑存在鼻硬结之可能性,当然最后确诊需依靠病理。局部检查呈以下改变:病变轻的硬结常发生于鼻前庭、中隔、鼻侧壁或鼻腔底的后面;中隔或中甲表面覆有痂皮,与萎缩性病变早期相似。病变重的中隔常被肿块推移,鼻腔 相似文献
6.
梁福临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3,(2)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多发生在鼻腔及上呼吸道。最初是维也纳皮科医生Hebra在1870年首先描述了该病,氏当时名之为硬鼻病。随后,1876年Mikulicz发表了他的组织学研究,报告了具有诊断意义的巨大泡沫状细胞,定名为Mikulicz氏细胞(以下简称M细胞)。1882年Frisch发现了本病的病原菌,即鼻硬结杆菌,定名为Frisch杆菌。至今一百年来,对本病发现和研究的文献陆续报道,全世界五大洲都有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7.
梁福临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4,(2)
鼻硬结病是鼻与呼吸道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肉芽肿性疾病。Toppozoda等(1983)总结欧洲、亚洲、非洲及中美洲的25个国家,都有地方性的鼻硬结病发病区。从查到的国外文献资料来看,全世界的病例已达万例以上,实际发病数还要多。中国的鼻硬结病截止到1983年,全部病例已近2000例。目前,鼻硬结病的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这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临床诊断方面是鼻硬结病的早期萎缩期与臭鼻症的鉴别诊断问题。临床医生在非流行病区发现早期萎缩期的鼻硬结病例,往往不容易识别。在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8.
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 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 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 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 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 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 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4,(2)
鼻硬结症,是一种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从曼部开始,最后扩展到鼻咽、口咽、喉和气管、支气管。过去认为扩展到上颌窦很少见,文献中仅有散在病例报道。该作者对20例鼻硬结症病人进行上颌窦镜检查,发现确60物的硬结症累及同侧上颌窦。未经治疗的20例硬结症病人,男12例,女8例,年龄20一40岁,在充分临床检查之后,进行曼窦摄片,所有病人均有累及上颌窦的体征。检查用4.smmStorz套针和针管,4mm70”HoPkins固体杆望远镜,在局麻下通过尖牙窝径路。4例活检3例阳性。12例镜检有上颌窦损害,在上颌窦内看到各种类型的硬给病病变:浅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宿主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冷同嘉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7,(2)
硬结症除常发生于鼻、咽、喉外,在文献中还可见到原发于上颌窦及继发于咽鼓管和中耳腔、上颌窦、经鼻泪管侵犯泪道及颅内扩散者,硬结症侵及淋巴结,在既往的英文文献中尚未见有报导,本文报告两例: 例一:女,50岁。鼻堵8个月,3个月来双侧颈部有渐进性、无痛性肿块,曾经12次鼻窦部位的短波疗法。检查可见双鼻腔(鼻底、侧壁、中隔)有粉红色、软、易出血的肉芽肿浸润。双侧颈上深淋巴结增大,硬,局部皮肤正常。鼻部病 相似文献
12.
报告对4例未经治疗的肉芽肿期鼻硬结病变扫描和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结合电镜所见,扼要讨论了鼻硬结杆菌侵入的可能途径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3.
鼻硬结症26例的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明壮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8,12(12):562-562
鼻硬结症是一种慢性传染性肉芽肿,多发生于鼻腔。本科自1989年3月~1997年3月间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鼻硬结症26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6~69(平均47.35)岁,其中<30岁6例,30~50岁8例,>50岁12例。病程1个月~22年,其中1年以内7例,1~5年12例,5~10年5例,10年以上2例。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鼻塞者18例,鼻前庭结节样肿状物5例,眶下区及鼻背结节样肿状物3例。单侧鼻腔受累7例;双侧鼻腔受累17例;单纯鼻背、眶下区病变者2例,表现为局部结节状隆起,无溃疡及骨质破坏。鼻腔受累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因鼻… 相似文献
14.
15.
孙彦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319-320
人类对鼻硬结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却充满着曲折和坎坷.随着鼻硬结病的发病有着不断减少的趋势,多年来这种疾病已被淡忘.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鼻硬结病并未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的改善而消失,该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富有挑战性,鼻硬结病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我科收治1例鼻硬结病患者误诊为鼻前庭囊肿,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2岁,以“发现左鼻腔肿块1周”为主诉于2007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周前偶然发现左鼻腔有一肿块,无疼痛及鼻塞,无伴鼻漏,未曾诊治,肿块无渐进性增大。患者出生后就未去过任何地方。体检:左鼻前庭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0cm×1.0cm的肿块,质中,无压痛, 相似文献
17.
鼻硬结病高发家族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硬结病乃耳鼻咽喉科少见疾病 ,我们曾遇到一家族中同胞姐弟 4人相继同患此病 ,现报告如下。例 1 女 ,45岁。因鼻堵 5年 ,渐重 1年 ,于1 989年来诊。检查 :双侧鼻腔粘膜明显增生 ,且有肉芽形成 ,鼻腔狭窄。病理切片报告 :鼻硬结病。每日肌注链霉素 1 g ,共用 90 g ,3个月后症状消失 ,鼻腔粘膜光滑 ,肉芽及增生消退。随访 1 2年未再复发。例 2 女 ,43岁 ,系例 1之妹。因鼻堵渐进性加重 4年 ,于 1 990年来诊。检查 :双侧鼻腔粘膜增生 ,可见肉芽及少许瘢痕组织 ,鼻腔狭窄。病理切片报告 :鼻硬结病。每日肌注链霉素 1g ,共用 1 0 0g … 相似文献
18.
鼻硬结症的放射治疗(摘要)杨享贤,林萍,陈海林,杨文鼻硬结症是具有低度传染性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放射治疗加抗生素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980年12月~1991年10月。我院共收治鼻硬结病25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全部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鼻硬结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疾病,通过回顾性观察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学特点,初步探讨鼻硬结病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方法 以43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arthin-Starry(W-S)染色,其中13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 全部标本均检测到鼻硬结杆菌,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全部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13例辅助手术治疗,3例辅助放疗。随访1~26年,11例复发,31例一次治愈,1例未控。结论 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分析有助于鼻硬结病早期诊断。宿主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是潜在致病机制。以抗生素为主包括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清除鼻硬结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女 ,30岁。左侧鼻塞、反复涕血 ,左面部肿块 4个月余。于 2 0 0 0年 1月在当地医院CT检查 ,疑为“左上颌窦癌”。因患者不愿手术 ,要求保守治疗而收入我科。检查 :左侧面部轻度隆起 ,皮肤呈紫色 ,无肿胀 ,无压痛 ;可扪及约 3cm× 3cm大小包块 ,不活动 ,质硬 ,边界不清 ,与周围组织粘连。左鼻腔外侧壁向中线突入 ,下、中鼻甲无肿大 ,表面光滑 ,未见新生物 ,通气差 ,有淡血水样分泌物 ,无明显恶臭。口腔左侧前庭饱满 ,压之无乒乓球样感 ,牙无松动 ,开口度 3.5cm ,咀嚼正常。鼻前庭及鼻咽部均正常。右侧鼻腔正常。柯 瓦位片示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