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钱孝贤  吴伟康 《新医学》1999,30(1):9-10,57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冠心病患者和34名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并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内皮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128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4例。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6d(1h/d),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运动耐量相关指标(总运动时间和做功当量),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应用硝酸盐还原酶。并测定30名健康人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值作为对照。结果:反搏组和药物组有121例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30名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比较:治疗后做功当量反搏组显著高于药物组[(7.9&;#177;2.4),(6.1&;#177;2.4)METs,P〈0.05]。②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治疗后反搏组明显低于药物组[678.9&;#177;302),(148.0&;#177;36.5)mg/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78.9&;#177;30.2),(116.4&;#177;24.9)mg/L,P〈0.01]。③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89.6&;#177;18.3),(64.4&;#177;14.8)μmol/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组[(89.6&;#177;18.3),(70.1&;#177;13.9),(83.4&;#177;23.0)μmol/L,P〈0.01]。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促进血管舒缩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内皮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128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4例。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6d(1h/d),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运动耐量相关指标(总运动时间和做功当量),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应用硝酸盐还原酶。并测定30名健康人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值作为对照。结果:反搏组和药物组有121例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30名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比较:治疗后做功当量反搏组显著高于药物组犤(7.9±2.4),(6.1±2.4)METs,P<0.05犦。②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治疗后反搏组明显低于药物组犤(78.9±30.2),(148.0±36.5)mg/L,P<0.01犦;反搏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犤(78.9±30.2),(116.4±24.9)mg/L,P<0.01犦。③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犤(89.6±18.3),(64.4±14.8)μmol/L,P<0.01犦;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组犤(89.6±18.3),(70.1±13.9),(83.4±23.0)μmol/L,P<0.01犦。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促进血管舒缩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对32例行EECP治疗的冠心病病人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做HRV检验,并与正常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结果反搏后7 d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邻近的两个窦性心律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率(PNN50)、24 h内每5 min节段窦性心律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与反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10~3.850,P〈0.05);反搏后SDNNind、rMSSD、PNN50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成都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56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EECP装置治疗。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各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无明显变化(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峰值流速变化率及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 0. 05),其中以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增高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每周心绞痛发病频率、平均每周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改善心绞痛病情及心肌缺血状况有积极作用,可作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混合研究方法观察体外反博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量性研究将确诊为冠心病伴睡眠障碍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及健康睡眠方式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反博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匹兹堡睡眠量表进行患者睡眠障碍的评估。质性研究随机从两组选取17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量表得分和患者治疗前后感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除在睡眠障碍外其余因子得分及总分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减少夜间易醒情况、改善日间困倦、减少催眠药物服用次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结论体外反博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可用于临床今后在心脏康复方向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心脏骤停(CA) 犬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颅内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外膜电致颤诱发16只比格犬CA,经心肺复苏(CPR)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选8只行3次1 h EECP干预,8只为对照(Con)组.各时间点采血,用ELISA法测血清ET-1、NO浓度,并观察颅内微循环.结果 血清ET-1浓度、ET-1/NO比值在ROSC后EECP组比Con组低(P<0.05或P<0.01),血清NO浓度EECP组比Con组高(P<0.05或P<0.01).反搏后颅内微循环灌注量EECP组比Con组升高(均P<0.01).结论 EECP可升高CA-ROSC犬血清NO浓度和降低血清ET-1浓度,降低ET-1/NO比值,改善内皮舒缩功能,增加颅内微循环灌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的细胞学分型、细胞分化程度及其与肿瘤发生、转归、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用SLT酶标扫描仪扫描计算结果,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结果多种肿瘤患者体内高表达VEGF,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与细胞学分型无相关性;患者血清VEGF含量改变与肿瘤的转归及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检测患者血清VEGF水平对判断肿瘤的发生、转归、预后及研究细胞分化程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血管新生治疗。  相似文献   

9.
卵巢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及转移与肿瘤组织丰富的血液供应密不可分 ,新血管的生成受多种血管形成因子的调节 ,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最主要的因子之一 ,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良恶性卵巢肿瘤及肿瘤转移患者血清VEGF含量 ,探讨卵巢肿瘤患者血清VEGF含量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转移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 标本来源 :随机选择 37例我院诊断为原发性卵巢癌患者 ,年龄 31~ 78岁。按病理类型分 :浆液性囊腺癌 17例 ,粘液性囊腺癌 19例 ,未成熟畸胎瘤 1例 ;发生转移 2 5例 ,未转移 12例。良性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对肺癌的影响,及其各自在判断肺癌种类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40例肺癌患者,12例肺良性病变患者,15例健康对照组人群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HGF、VEGF的含量。结果肺良性病变、健康对照组血清中HGF分别为(245±135)、(228±164)ng/L,无明显升高,VEGF分别为(65±32)、(59±28)ng/L,肺癌组HGF[(431±202)ng/L]、VEGF[(165±52)ng/L]均分别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血管生长因子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阳性表达比较分析显示,HGF以肺腺癌中表达更明显,VEGF在肺鳞癌患者血清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肺癌患者血清中HGF、VEGF升高,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望为提高肺癌的早期检出率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血管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S)的变化,探讨其在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以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将32例初发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1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VEGF及ES的水平,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分析血清VEGF、ES水平及VEGF/ES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VEGF、ES水平及VEGF/E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VEGF及ES水平明均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儿血清VEGF、ES水平及VEGF/ES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VEGF及ES可能参与KD患儿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并且对于评估KD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传统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比较,探讨Tei指数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EECP治疗,分别于第一次反搏前、第一次反搏后即刻、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及治疗二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等容舒张时间(IVRT)、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波和舒张波峰值速度之比(S/D)及反向波峰值速度(ARW)。结果第一次反搏后即刻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明显增大,ARW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两周后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逐渐增大,仅治疗两周后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W逐渐减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IVRT变化与ARW相同,但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治疗后Tei指数逐渐减低,除第一次反搏后即刻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Tei指数可简便、敏感地评价心脏整体功能,且不受心脏前后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P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学ELISA方法检测了RA患者活动组(30例)、缓解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清 VEGF,并分析血清VEGF与 RA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活动组 RA患者血清 VEGF(183.399±55.572pg/ml)显著高于缓解组(84.391±8.378pg/ml)及正常对照组(82.032±7.54pg/ml)(P<0.01),活动组患者血清 VEGF浓度与 RA病情活动指标 CRP(r=0.711,P<0.001)及 Stoke指数(r=0.638,P<0.001)是显著正相关,与 RF(r=0.161,P<0.05)、ESR(r=0.128,P<0.05)、双足双手X 线狭窄侵蚀积分(r=-0.011,P>0.05;r=0.024,P>0.05)无相关性。结论:血清VEGF与 RA的病情活动有关,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 RA活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将7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反搏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组接受6周常规药物治疗,反搏治疗组接受6周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1%,体外反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常规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与治疗前无差异,而反搏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血清TNF-α、IL-6、CRP和hsCRP水平分别较治疗前下降了(23.79±6.35)%、(34.51±4.44)%、(38.36±7.13)%、(37.93±5.12)%.结论:冠心病患者经过体外反搏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的疗效可能与其对炎症反应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检测25例EM患者和25例非EM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EM患者术前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EM患者(P<0.01),Ⅲ~Ⅳ期EM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Ⅰ~Ⅱ期(P<0.01),术后EM患者血清VEGF水平迅速下降,2例术后3个月复发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血清VEGF在EM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评价EM临床疗效及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苏伟  谢文  关明 《检验医学》2008,23(1):42-46
目的 检测骨性关节炎(OA)关节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 应用SYBRGreen 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例OA和10例外伤患者关节软骨中VEGF mRNA表达,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关节软骨组织VEGF含量.结果在OA和对照组患者软骨组织中都存在VEGF121、VEGF165和VEGF189 3种亚型的mRNA表达,但OA的VEGF121和VEGF165表达高于对照组.ELISA定量显示,OA患者的软骨组织分泌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1.27±7.81)ng/g总蛋白、(5.15±2.69)ng/g总蛋白,P<0.01)].结论 VEGF在OA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了解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患者内皮功能的差异,并指导治疗。方法将90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经测定空腹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后分成3组,第1组(30例):非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第2组(30例):伴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未经治疗者;第3组(30例):治疗组,予二甲双胍0.5g,3次/d,口服4周。分别观察3组在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ET、NO、TXB2、6-keto-PGF1α)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变化。结果3组统计显示: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其内皮功能指标明显差于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并且经治疗后,随着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其内皮功能指标也有一定的改善。结论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改善了胰岛素的抵抗就可能会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管内生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68例糖尿病患者血浆VEGF水平,其中无视网膜病变组(NDR)30例、背景型视网膜病变组(BDR)28例、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PDR)10例。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糖尿病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DR组、PDR组明显高于NDR组(P<0.05)。结论VEGF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测定糖尿病人血中VEGF可作为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5例NPC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者,50例头颈部良性病变患者及50名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NPC治疗前组和治疗后复发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头颈部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与NPC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后复发组明显上升(P<0.01);临床Ⅲ~Ⅳ期NPC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患者(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NPC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