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引起再灌注损伤及出血性转化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方法:2004-01/06在烟台大学药理学实验室将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两组。溶栓组12只:制作大鼠自体血栓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2h后静脉注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10mg/kg);线栓法缺血再灌注组12只:线栓法制作模型,在2h后抽出栓线,然后注入生理盐水。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两组缺血后24h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2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缺血后24h两组均有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但是溶栓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45.52±4.99)明显高于线栓法缺血再灌注组(81.32±9.01)。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导致再灌注损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明显上调,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变化,探讨它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进行。随机选取4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模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组非缺血半球未见表达.在缺血再灌组缺血侧6h开始表达,为(5.02&;#177;1.69)个/切面,在2d表达最强.为(21.52&;#177;2.03)个/切面,与缺血再灌6h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脑缺血再灌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增加,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早期脑缺血再灌后损伤及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规律,探讨纤溶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2003在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进行。取雄性Wistai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及实验组(n=36),实验组又分为缺血90min再灌注0,6,12,24,48,72h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尼龙线未进入大脑中动脉。各组均于缺血90min后拔除线栓,实验组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同时应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元凋亡变化。结果:48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大脑皮质及尾壳核神经元可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蛋白、mRNA的弱表达。②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二表达呈不同的动态变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mRNA在再灌注Oh即开始表达,主要见于形态结构正常的神经元;于再灌注48h表达明显增强,持续至再灌注72h,于皮质、尾壳核损伤中心区坏死残存的神经元表达最为明显,于损伤中心区周边的部分固缩神经元及正常的神经元表达也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蛋白、mRNA开始表达迟于前,于再灌注72h最为明显,其表达部位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相同,但表达强度较弱。③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显示,再灌注早期在缺血区的大脑皮质及尾壳核外侧部可见少量散在凋亡神经元,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多,于再灌注48~72h达高峰。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并可能是通过启动神经元凋亡过程所致;其抑制物延迟表达可能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阶梯状升高后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4.
陈治国  张正春  董万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64-66,i0002
目的:观察低氧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B细胞淋巴瘤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①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完成。选用清洁级成年SD雄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低氧预处理组。②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手术不插线。低氧预处理组在低氧预处理后12h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③假手术组在缺血3h再灌注24h、对照组和低氧预处理组在缺血3h再灌注3,6,12,24,48h不同时间点,进行脑切片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捅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水平、原位杂交染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 结果:55只大鼠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无凋亡细胞,低氧预处理组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②低氧预处理组大鼠缺血再灌注3h可见B细胞淋巴瘤2阳性细胞数开始表达,再灌注24h达高峰,缺血再灌注6,12,24,48h均较对照组增高(101.40&;#177;2.78,68.20&;#177;1.45;137.92&;#177;2.41,81.34&;#177;9.28;172.21&;#177;289,103.12&;#177;2.61:105.68&;#177;12.67.60.12&;#177;1.47;P〈0.05)。③低氧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3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阳性细胞数的表达逐渐增加,至24h达高峰;低氧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12,48h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45.96&;#177;5.02,85.48&;#177;7.88;33.84&;#177;4.67,56.31&;#177;7.02;P〈0.05)。 结论:低氧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而上调B细胞淋巴瘤2及下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的表达,可能是实现保护作用、抑制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魏微  张微微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88-4489,i003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情况,探讨其在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和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再灌注后3,6,24,48h,5d MMP9的表达情况,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再灌注24h阳性细胞数为(35.81&;#177;6.87)个/切片,较再灌注3h组(1.56&;#177;1.15)个/切片明显增加(P&;lt;0.05),这种增高趋势持续至再灌注后5d。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再灌注24d组为(81.49&;#177;0.68)%,较假手术组(78.11&;#177;1.36)%明显增加(P&;lt;0.01)。脑含水量的变化与MMP-9的表达增高趋势一致。结论:MMP-9参与了缺血再灌注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反应等过程并在损伤的修复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规律,探讨纤溶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2003在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及实验组(n=36),实验组又分为缺血90min再灌注0,6,12,24,48,72h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尼龙线未进入大脑中动脉。各组均于缺血90min后拔除线栓,实验组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同时应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元凋亡变化。结果:48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大脑皮质及尾壳核神经元可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蛋白、mRNA的弱表达。②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二者表达呈不同的动态变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mRNA在再灌注0h即开始表达,主要见于形态结构正常的神经元;于再灌注48h表达明显增强,持续至再灌注72h,于皮质、尾壳核损伤中心区坏死残存的神经元表达最为明显,于损伤中心区周边的部分固缩神经元及正常的神经元表达也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蛋白、mRNA开始表达迟于前者,于再灌注72h最为明显,其表达部位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相同,但表达强度较弱。③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显示,再灌注早期在缺血区的大脑皮质及尾壳核外侧部可见少量散在凋亡神经元,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多,于再灌注48~72h达高峰。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并可能是通过启动神经元凋亡过程所致;其抑制物延迟表达可能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阶梯状升高后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7.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执行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表达量及蛋白酶活性明显增加,针对其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两种形式进行观察,了解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变化情况。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小鼠脑海马区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表达形式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地点和材料:实验于2003-06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实验室进行。按随机数字将30只雌性SPF级C57BL/6N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5组,每组6只小鼠。方法:缺血再灌注的4组小鼠夹闭双侧颈总动脉20min后再通血流.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别于再灌注6,12,24及48h取脑海马;假手术组不夹闭颈总动脉,24h后取脑海马。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脑海马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表达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脑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总量,及其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水平比较。结果:经补充后30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区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水平:缺血再灌注12,24h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9133.1&;#177;2216.3,9355.9&;#177;1901.6,P〈0.05)。②去磷酸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水平:缺血再灌注24h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7812.0&;#177;1625.1,3825.8&;#177;155.6,P〈0.05)。③磷酸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水平: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提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表达增加;其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去磷酸化水平升高明显,说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诱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去磷酸化,继而促进其转化为活性形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后血清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的变化,寻找运动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为高血压患者制定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18只作为实验动物,按实验需要将动物随机分为运动组(10只)和安静组(8只)。运动组大鼠开始进行1周适应性游泳,然后进行10周的训练,5(L/周,60min/d的游泳运动。运动组游泳训练后,与安静组一起取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 结果:实验进行至第5周运动组死亡1只大鼠。共1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组9只,安静组8只。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经过持续的适量运动后,在第10周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高于安静组[(430&;#177;120),(280&;#177;77)IU/L,P〈0.01],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明显低于安静组[(310&;#177;30),(490&;#177;60)AU/L,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则大大高于安静组(1.46&;#177;0.42,0.52&;#177;0.19,P〈0.01)。 结论:持续一定强度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还可以降低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1,即改善纤溶活性,从而减少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变化,探讨它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进行。随机选取4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模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组非缺血半球未见表达,在缺血再灌组缺血侧6h开始表达,为(5.02±1.69)个/切面,在2d表达最强,为(21.52±2.03)个/切面,与缺血再灌6h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增加,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早期脑缺血再灌后损伤及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白细胞介素8血清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以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内进行。取135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3,6,12,24h组。缺血再灌注3,6,12,24h+电针组。每组15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1h后再灌注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电针缺血再灌注+电针组大鼠的足三里、内关穴,频率2Hz,电压1.5V,连续渡30min/次。再利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每组白细胞介素8浓度;并对每组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结果:实验过程中有2只动物死亡,133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3h白细胞介素8表达开始增加,6h达高峰,12h开始下降,24h恢复正常;其中缺血再灌注3,6及12h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假手术组(73.56&;#177;8.27)μg/L,缺血再灌注3h(85.18&;#177;9.56)μg/L,6h(109.82&;#177;10.82)μg/L,12h(95.27&;#177;9.71)μg/L,24h(75.61&;#177;8.43)μg/L,P〈0.05]。②缺血再灌注3,6,12h+电针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与缺血再灌注相应时间点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缺血再灌注3h+电针组(80.39&;#177;8.68)μg/L,缺血再灌注6h+电针组(98.35&;#177;9.29)μg/L,缺血再灌注12h+电针组(86.81&;#177;8.09)μg/L,P〈0.05]。③缺血再灌注3,6,12,24h+电针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与相应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3,6,12,24h+电针组分别为(2.85&;#177;0.38),(3.06&;#177;0.55),(2.98&;#177;0.46),(3.02&;#177;0.52)分;缺血再灌注3,6,12,24h组分别为(3.38&;#177;0.57),(3.86&;#177;0.43),(3.52&;#177;0.52),(3.56&;#177;0.62)分,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期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直接注入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①假手术组:分离血管,不插线栓。②缺血再灌注组: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在脑缺血2h后拔出栓线再灌注,再灌注即刻经颈动脉注入生理盐水1mL。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组:同前造模,再灌注即刻经颈动脉注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0.5mL。后两组动物再灌注后6,12,24,48,72h麻醉后断头处死。假手术组同时处死,每个时间点各6只。应用免疫组化和显微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Fas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补充后90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假手术组大鼠海马未见Fas阳性细胞表达,24h平均吸光度值为0.1910&;#177;0.0142;缺血再灌注组于再灌注6h后在海马区可见Fas阳性细胞,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脑皮质及海马Fas表达进一步增加,于再灌注24h时达高峰,平均吸光度值为0.3607&;#177;0.0388,以后开始逐渐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组:各相应时间点大鼠脑皮质及海马区Fas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其再灌注24h平均吸光度值为0.3030&;#177;0.0011。结论:经颈动脉直接注入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下调缺血神经元Fas蛋白的表达,对缺血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经颈动脉直接注药,保持了脑组织较高的药物浓度,且减少了药物通过静脉、腹腔内给药经体循环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周俊英  刘柳  罗祖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45-47,i0001
目的:观察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对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的干预作用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方法:于2004—09/2005一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部分;于2005—03/05在华西医院移植免疫中心完成图像采集和分析部分。①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预缺血组、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每组16只。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耐受模型。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缺血预处理10min,腹腔注射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地龙、水蛭,含生药1g,由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2mL/支,批号:040413-1)10mL/(kg&;#183;d),连续3d,3d后给予2h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22h后处死大鼠;预缺血组:不给药,余处理同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假手术组:仅暴露解剖结构,不予10min缺血预处理,余同预缺血组。②各组取8只大鼠于术后清醒2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0-4分,0分为无神经系统功能缺失;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③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取脑,计算脑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215;100%]。④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取脑,制切成。计算脑梗死体积(mm^3)(各层梗死面积之和&;#215;层间隔)。⑤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⑥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预缺血组和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术后各死亡1只,剔除后随机补充,最终有4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预缺血组和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大鼠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2.01&;#177;0.21),(1.76&;#177;0.36),(2.31&;#177;0.68)分;脑含水量:(82.01&;#177;0.83)%,(78.92&;#177;0.76)%,(85.23&;#177;1.08)%,P〈0.051。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明显低于预缺血组(P〈0.05)。②脑梗死体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预缺血组和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脑梗死体积:(142.79&;#177;17.84),(103.00&;#177;12.46),(198.32&;#177;19.56)mm^3;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12473.18&;#177;398.47,9185.00&;#177;176.32,15687.21&;#177;259.49,P〈0.051。预缺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组明显低于预缺血组(P〈0.05)。 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降低是其机制之一;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可进一步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与缺血预处理具有协同作用,减轻再缺血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Fas mRNA和FasL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01/06-3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6,12,24,48和72h组,每组8只鼠。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Fas mRNA和FasL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Fas mRNA,FasL mRNA均未见表达,再灌注6h起二者开始有少量表达(分别为0.23&;#177;0.02和0.06&;#177;0.01),Fas mRNA的表达高峰在再灌注24h(0.94&;#177;0.06),FasL mRNA的表达高峰在再灌注48h(0.35&;#177;0.02),再灌注72h二者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分别为0.45&;#177;0.03和0.22&;#177;0.03)。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Fas mRNA和FasL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表达及藻酸双酯钠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形态实验室完成。96只健康雄性Wiste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脑缺血组(42只)、藻酸双酯钠治疗组(42只)、假手术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前两组又分为7组:即缺血2h再灌注1,3,6,12,24,48和72h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法分别检测缺血组与藻酸双酯钠治疗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1,3,6,12,24,48和72h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①皮质缺血周边区Bcl-2及Bax的阳性表达随再灌注时间不同而不同,分别于缺血2h再灌注3h[(56.50&;#177;7.87)个/高倍视野]及再灌注24h[(61.00&;#177;8.88)个/高倍视野]达高峰。②与缺血组相比,藻酸双酯钠治疗组Bax的表达于再灌注后12h[(36.67&;#177;7.03)个/高倍视野]、24h[(50.50&;#177;6.09)个/高倍视野]、48h[(36.67&;#177;6.77)个/高倍视野]及72h[(29.83&;#177;5.38)个/高倍视野]均显著减少(P&;lt;0.05,P&;lt;0.01),Bcl-2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gt;0.05)。结论:藻酸双酯钠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Bax的表达,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卢娜  王宝英  魏林郁  杜爱林  李东亮  李超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20-122,I0004
目的:观察分析低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凋亡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4在新乡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低氧预处理组,每组8只。参照Zea-Longa改良的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动物缺血侧上下肢体瘫痪,围绕缺血对侧呈逆时针绕圈(追尾现象)为模型制备成功表现。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缺血3h后再灌注24h。低氧预处理组的大鼠在以300mL/min流量灌入N2和O2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处理3h恢复12h后,采用动脉线栓法缺血3h再灌注24h后取材,经处理后制备切片;假手术组仅切开一侧皮肤暴露颈总动脉。各组切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组织学特征,Fas、Fas-L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并在不同时间(缺血1,2,3h再灌注1,4,8,24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情况。 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缺血3h再灌注8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行为缺失计分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0.6&;#177;0.5),(1.3&;#177;0.5)分,t=2.546,P=0.023];再灌注24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失计分显著低于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1.1&;#177;0.6),(0.4&;#177;0.5)分,t=2.376,P〈0.051。②神经组织学特征: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区中心神经组织结构完全破坏。神经元大部分坏死,细胞间隙明显增宽。缺血边缘区神经元肿胀、形态变为角形或扇形,神经元周神经纤维呈空泡状或海绵状,神经胶质细胞肿胀。低氧预处理组损伤程度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③低氧预处理组在缺血半球亦可监测到凋亡细胞,右侧均为阴性,凋亡细胞形态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似,但数量少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3.1&;#177;4.4),(39.4&;#177;2.4),P〈0.05]。④假手术组及非缺血侧大脑半球Fas、Fas-L蛋白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低氧预处理组缺血侧Fas、Fas-L蛋白有明显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7.3&;#177;2.8),(11.1&;#177;2.2),(0.8&;#177;1.2)个/视野,P〈0.05],[(24.6&;#177;3.6),(9.6&;#177;1.7),(0.5&;#177;0.8)个/视野,P〈0.05]。低氧预处理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 结论:低氧预处理可减轻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缺失。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R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人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1.77),(54.25&;#177;1.67),(49.29&;#177;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177;2.R0),(50.88&;#177;2.64),(45.45&;#177;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Fos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f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尼莫地平脑保护作用的时机。方法:采用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90min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60min造模,18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对照组,I-R组,预防组,缺血治疗组,I-R治疗组,再灌注后治疗组。尼莫地平颈内动脉给药,再灌注后24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再灌注72h处死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并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c-Fos,GFAP免疫组化染色。另选18只动物,I-R组9只和I-R治疗组9只各再分为再灌注后2,24和48h,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c-Fos,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示预防组,I-R治疗组,再灌注后治疗组较之I-R组缺血半暗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再灌24h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为:缺血治疗组(2.3&;#177;0.8)分≥I-R组(2.2&;#177;1.0)分&;gt;再灌注后治疗组(1.8&;#177;0.6)分&;gt;预防组(1.5&;#177;1.2)分&;gt;I-R治疗组(1.3&;#177;0.5)分&;gt;对照组(0.8&;#177;1.1)分,治疗组中除缺血治疗组外均较I-R组梗死体积小,但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皮质缺血半暗带,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均较I-R组少(P&;lt;0.05).但齿状回减少程度较轻;给药后皮质缺血半暗带以及海马各区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GFAP在再灌注2h大量表达,48h达高峰,且反应性星型胶质细胞居多,72h持续表达;c-Fos 2h反应最为强烈,24h仍大量表达,48h后明显下降,72h少量表达。结论:预防性及再灌注早期尼莫地平动脉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治疗效果较好;反应性胶质细胞对脑缺血后神经元存活起着重要作用;c-fos基因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将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30只和缺血再灌注组30只。每组分3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手术后6,12,24h,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插栓线,不造成脑缺血。测定手术后不同时点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6只大鼠死亡,缺血再灌注组有8只大鼠手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被排除实验,随机补充14只大鼠,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仍为60只大鼠。①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289.72&;#177;10.67),(534.77&;#177;22.67)μkat/L;(330.57&;#177;18.17),(539.11&;#177;11.50)μkat/L;(377.58&;#177;14.67),(550.78&;#177;11.50)μkat/L,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5.06&;#177;0.59),(6.78&;#177;0.25)μmoL/L;(13.53&;#177;1.11),(6.78&;#177;0.26)μmol/L;(11.31&;#177;0.97),(6.80&;#177;0.26)μmoL/L,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大鼠脑组织内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对与神经元的早期发育和再生相关的突触蛋白Ⅰ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实验于2003年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75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1)、假手术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6)3组。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18只分为再灌注1,3,6,12,24和72h 6个亚组,进行突触蛋白Ⅰ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剩余的33只大鼠(分为再灌注1,3,6,12,24,48和72h7个亚组)分别进行TUNEL阳性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需获取数据时至少检测2只大鼠。②造模: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0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步骤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③观察指标:于相应时间点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的表达:模型组再灌注12h内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4h低于假手术组(0.199&;#177;0.006,0.238&;#177;0.008,P〈0.01),至72h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②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再灌注24,48和72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57&;#177;9.83)%,(13.56&;#177;2.28)%,(16.68&;#177;0.66)%,(4.65&;#177;0.03)%,P〈0.05]。③TUNEL阳性细胞率: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再灌注0~24h均未见阳性细胞,再灌注48和72h分别为(47.50&;#177;3.85)%和(62.66&;#177;13.06)%。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着突触蛋白Ⅰ表达的短暂降低,且与凋亡细胞的出现在时间上非常吻合,提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这可能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心络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表达,研究中药制剂通心络对缺血脑组织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4 h对照组、24 h通心络组、5 d对照组、5 d通心络组以及假手术组。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90 min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MMP- 9的表达。结果通心络治疗后24 h及5 d通心络组缺血侧MMP 9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 0 .05)。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MMP- 9 的表达起到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