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气厥论>论述了脏腑间的寒热相移问题,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相似文献   

2.
清法刍议     
清法,属八法之一,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的理论指导下,针对火热之邪以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但由于热邪有轻重、虚实、气血、脏腑之不同,因  相似文献   

3.
体内有热是出现痤疮的根本原因,从中医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心、肺、胃三脏腑。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又合皮毛;胃为十二经之海。无论是心、肺、胃哪一脏腑有热,都会上熏于面,形成痤疮。皮肤表面那一个个突起的小红疱疱,就是内在的火热欲发泄于外的征象。无怪乎痤疮多发于青壮年,年轻  相似文献   

4.
对于各脏腑的火热证候,在治疗时,并非概投苦寒或甘寒之品,亦非单纯按经选药。通常根据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清热基础上,灵活配伍、恰当选药、巧施治疗。纵观清脏腑热诸方,组方各有特点,内蕴精义。在此试就临床常用者,做一分析。 1、导赤散:乃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方,原为小儿心热而设,现用以治疗心经有火,胸中烦热、咽干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之证。心经火热之治,清火之中,务使邪有出路。因心主神明,不耐邪扰,尤其是热邪,治之不当,易内陷血分,而见神昏谵语证  相似文献   

5.
清热降火为主治疗青壮年高血压病的机理集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伦 《中医药学刊》2003,21(5):700-700,710
火热内生是青壮年人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青壮年人高血压病常见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等病理产物,均由脏腑功能失调、火热内生、气血津液运行紊乱所致。可把其病机演变进程概括为:阳盛之体,复加情志过极、饮食失节,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火热内生,成为青壮年人高血压之内在的发病学基础。若继续发展或迁延失治,火热炽盛,使脏腑气机愈加逆乱,气火属阳,盛则阳动而风生,风火阳冲逆于上,上蒙清窍,清窍不利,发为高血压病。故治疗青壮年人高血压病必须注重清热降火,而火热的形成则责之于肝心二脏,因此,运用清热降火法,首重清肝宁心,祛其邪,助其用;次须宣透郁热,畅达于外;三须利水湿,导热下行;四须通腑气,降泄痰热积滞,调节胃肠气机,从而消除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痰湿内生等病理因素。青壮年人高血压病病机,主要在火热内生,清热降火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治法,而清热降火之要,重在肝心。  相似文献   

6.
火热内生是青壮年人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青壮年人高血压病常见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等病理产物,均由脏腑功能失调、火热内生、气血津液运行紊乱所致。可把其病机演变进程概括为:阳盛之体,复加情志过极、饮食失节,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火热内生,成为青壮年人高血压之内在的发病学基础。若继续发展或迁延失治,火热炽盛,使脏腑气机愈加逆乱,气火属阳,盛则阳动而风生,风火阳冲逆于上,上蒙清窍,清窍不利,发为高血压病。故治疗青壮年人高血压病必须注重清热降火,而火热的形成则责之于肝心二脏,因此,运用清热降火法,首重清肝宁心,祛其邪,助其用;次须宣透郁热,畅达于外;三须利水湿,导热下行;四须通腑气,降泄痰热积滞,调节胃肠气机,从而消除肝风内动、肝阳上充、痰湿内生等病理因素。青壮年人高血压病病机,主要在火热内生,清热降火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治法,而清热降火之要,重在肝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仅就闭经属火热的病因机理及其辨证论治叙述如下。火热的病机《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可知火的来源,由热而生。火之为病,为害甚烈,燔灼脏腑,消烁津液,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以代谢亢进和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甲亢发病与多脏腑气血化生火热之邪汇聚于颈下(咽喉处)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遵从“气有余便是火”之中医机理认为甲亢的基本病机为“脏腑余气化火”,即气机失常,化生火热,热盛伤阴,炼液成痰,聚于颈项。此火热之邪包括阳气亢盛之实火、阴虚阳亢之虚火、阳气怫郁之火、失常之气之火,以及六淫邪气化火。治疗应以调气降火为基本原则,治以疏肝理气,清肝降火;健脾和胃,宣肺祛邪,化痰;滋阴清热,降火除烦。甲亢虽以火热之症为主,治疗时遵“余气化火”之理不可盲目清火,以防用药太过伤及阴阳。  相似文献   

9.
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后高热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风又名卒中,与西医所称的急性脑血管病相同。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紊乱是引起火热内生、痰瘀互阻的原因。一方面痰浊内生,郁而化热化火;一方面火热烁津成痰,加重痰瘀之症,故痰瘀、热邪是导致中风的主因。而高热又是风、火、痰、瘀致中风病后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火为阳邪,与热相随,其性上炎,伤于人多见发热,扰乱神明,出现神昏谵语。  相似文献   

10.
刘娜  崔友祥 《河南中医》2023,(5):675-678
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在病机上独创“火热论”,并在此基础上倡导“火热致中”理论,认为“火热致中”的关键病机为“怫热郁结,气血不通”,本质为水亏火旺,以“清泻火热、活血通经、调和脏腑”为治则。刘完素认为,中风有邪中于脏与邪中于腑之别,邪中于腑者“有表证、多著四肢”,常因外感之邪与内生火热相兼为病;中脏者则有“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多滞九窍”的特点。“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常用麻黄续命汤、桂枝续命汤、大秦艽汤、地黄饮子、三化汤、愈风汤等治疗。中风先兆与中风同根而生,故亦从寒凉论治,宜“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常用八风散、天麻丸、愈风汤等未病先防。中风者火热程度因人而异,疾病不同阶段的火热热势亦不同,用药不可太过寒凉,亦不可过汗、过下,故治疗上虽以寒凉药物为主,亦辅加辛热之祛风药以行血散结通经,常用至宝丹、灵宝丹。  相似文献   

11.
历代中医各家对“中风”的辨证分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有病因辨证、经络脏腑辨证、阴阳辨证等等。但这些分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引入“病机证素”的概念,最终将中风提练出瘀热、风、火热、痰热、痰湿、血瘀、气虚、阴虚八个病机证素。  相似文献   

12.
火是六淫病邪之一,为热之甚,是由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祖国医学中,火的范围较广,如脏腑方面,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肾火、大小肠及膀胱之火等;六淫方面,有风火、湿火、燥火、痰火、郁火、毒火等等。因此,中医对“火”的认识,极其重视。火在临床上,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因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或他邪化火而成;虚火,乃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一种证候,气血失调,精气亏耗而生,或由实火转虚。  相似文献   

13.
该文试图通过《金匮要略》对“痉病”的相关论述阐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的内涵,探讨瓜蒌桂枝汤证的病因是风邪与温邪同时致病,提出瓜蒌桂枝汤证的肺热病机,并指出“柔痉”为瓜蒌桂枝汤证之重症,“柔痉”的基本病机为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进一步指出“肺移热于肾”的病机实质为肺热阴伤导致肾阴受损、阴虚火炽进而全身津液大伤而使肾水大亏,“柔痉”的脏腑病位从肺转移到了肾,并以“痉脉”的脉象特点佐证了这一论述,以期为更好地理解经典理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鼻渊以鼻塞、脓涕不止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及嗅觉减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鼻渊”首见于《黄帝内经》,“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胆为中精之府,胆气通于脑,脑下通頞,頞下通鼻,胆经有热,常上犯于脑,脑经頞下犯鼻,即形成鼻渊,浊涕不止。鼻渊在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证热证之鼻渊,多为急病,称为急鼻渊;寒证虚证之鼻渊,多为久病,故称为慢鼻渊。胆为刚脏,易化热化火,若平素饮酒厚味,湿热蕴积,或邪热壅盛内伤于肝,肝胆火热易致急鼻渊。本文主要分析“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在鼻渊中的认识与发展,为中医药治疗鼻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热多为实证发热,起病急骤,热势较重。《景岳全书》曰:“治热之法,凡微热之气,宜凉以和之;火热之气,宜寒以制之;郁热在经络者,宜疏之发之;结热在脏腑者,宜通之利之。”笔者临证常采用宣郁透邪法为主治疗高热,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五一 《世界中医药》2007,2(3):159-159
痤疮多发于青壮年,轻者可自愈,重者长年发作,是一种常见病。现将痤疮的辨治浅要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1.1风火毒瘀痰为标:“风行于上”,“风先伤于皮毛”,故痤疮多发于头面、背部。初起多有痒感,忽隐忽现,大而成疮,小而成疹,因此痤疮发病多与风邪有关。风邪分外风内风,外风伤表多见“风刺”“风疹”,邪自外至里,病浅;内风多因气血热盛所化,邪自内向外发,病深,但往往内风外风相合而发病。诸疮皆为火毒郁结营血而致血败肉腐所生。而痤疮多为脏腑功能失调火热上炎所致。内火分上焦心肺火,中焦脾胃湿火,下焦阴虚火炎或阴阳失调虚火上炎。火热轻重,…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国荣 《吉林中医药》2010,30(4):292-294
复发性口疮以外感六淫燥火、脏腑内伤热盛为主因,其病理机制是热壅血滞,瘀热互结,证属火热为患,辨证当分虚实、详察胃肾心脾。清心泻脾、清泻阳明、醒脾化湿、滋阴降火为常见的基本治法,治疗用药不可一味清热泻火,注意温通。重视间隙期的扶正治疗,调整饮食,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8.
肺移热于大肠一证,始见于《内经》,但治法欠详。肺热壅塞,治节失度,肃降无力,以致传导失常,而便意频频,或泄,或秘,此证病灶虽在大肠,病机实为肺失治节、移热于肠而致。清代江笔花认为:“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中说:“感秋金燥气,始则咳嗽,久则往来寒热,泄泻无度……有似虚寒,而不知肺中热无可宣,急奔大肠……以至利泻无度也。”可见肺移热于大肠一证,其本不在脾胃而在肺。证多见往来寒热,口燥渴,小便不利,肛门灼热,大便或秘或泻,鼻干  相似文献   

19.
当机体感受外邪后,邪气内犯阳明,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的病理阶段称为阳明病,具有火热炽盛、热盛伤津的特点,阳明病无虚寒证.阳明病可分为以下2类:一是无形邪热弥漫某些脏腑经络所致者,二是无形邪热与有形病邪相结合阻滞于某些脏腑经络所致者.其总的治则为清热逐邪、保存津液,新的定义扩大了阳明病的范围,为部分疑难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病机着手探讨阳明病的实质,并论述阳明病的代表方白虎汤、三承气汤、黄连解毒汤在临床中的运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曾福明 《陕西中医》1998,19(10):F004-F004
<正>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组织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表现。心主血脉,心血既上荣头面供养神明,又下行以营养周身,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的升降运动以降为主,而降中有升。若心的升降功能失常,心火上炎则舌红赤,扰乱心神则谵狂,心移热于小肠则尿赤痛,心阳不能下通于肾则阳虚水泛。肺为脏腑之华盖,主宣发和肃降,输布气血精微营养脏腑组织,输送无用水液下入膀胱;肺的升降运动以降为主,升居其次。若肺的升降功能失常,肺气不宣则咳嗽咯痰,不能输精于皮毛则表不固,肺气上逆则喘促,不能下降通调水道则水肿尿少。肝主升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