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著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四经发挥》为针灸学著作,《诊家枢要》则是脉诊专著。《读素问钞》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难经本义》则考证《难经》条文出处,详加点校,求其本义,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成为注释《难经》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对《读素问钞》和《难经本义》两书的分析探讨,论述了滑寿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试论滑寿类编《素问》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滑寿,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滑氏由儒及医,在《内经》、《难经》的整理、经络穴位的考定以及脉诊方面颇有研究,且临床经验丰富,时江浙间无有不知滑氏之名者,皆称之为神医。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著作,现针对《读素问钞》类编《素问》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略述如下。1类编整理《素问》的成就《读素问钞》将《素问》原文选录精要者,重新编排,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荟萃十二类,并予以简要注释。其主要学术特色包括以下几方面。1.1开节略类编《素问》之先河滑氏之前,对《内经》进行类编整理者代不乏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先以《素问》、《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为本,删其浮辞,除其重复,重新分类编辑而成。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对《内  相似文献   

3.
滑寿将《难经》加以注释,成《难经本义》,此书成为后世研读《难经》者必备的参考书。滑氏对《难经》的字词、名物、病因病理均进行了注释,认为《难经》为解《素问》之经,采用考之《灵》《素》,以探其源的方法进行注释;旁引前人之注释,许多书今已佚,故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提出己见,明确"独取寸口"之说源于《难经》,指出其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意义。《难经本义》言简意赅,语言明白晓畅,于《难经》之学的普及功莫大矣。  相似文献   

4.
3.2注释《难经》之成就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以其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人们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5.
滑寿是元末明初卓有成就的医家,撰著《十四经发挥》和《难经本义》,其针灸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将任督二脉与十二正经合论为十四经,首次提出了"十四经脉"的概念;明确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丰富和完善了奇经八脉理论;厘定腧穴657个,绘制经穴图谱16幅,编写腧穴歌诀;注释《灵枢·经脉》和《难经》,训释名物,多有新意。其针灸学术影响从古至今,且远及日本和朝鲜,为针灸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7.
奇经有八,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关奇经八脉的记载,可见于《内经》和《难经》。《难经·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根据《内经》、《难经》的阐述,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正经之气。奇经为病,虚者居多。治疗上可用针灸,可用药物。用药而治多用补法。经曰:“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吴鞠通氏在治疗奇  相似文献   

8.
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注本清代莫《难经直解》,徐大椿《难经经释》,沈德祖《越人难经真本说约》,郭大明《难经本义摘注》,丁锦《古本难经阐注》,黄元御《难经悬解》,熊庆笏《扁鹊脉书难经》,邹汉璜《难经解》,王廷俊《难经摘抄》,袁崇毅《难经晰解》,周学海《增辑难经本义》...  相似文献   

9.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白求恩医科大学图书馆曾参加一九八七年《吉林省中医古籍联合目录》的工作(笔者是联目的编委)。对馆藏古医书进行认真的清理,鉴别出明清善本书甚多,其中《读素问钞》、《注解伤寒论》、《奚囊便方》堪称海内孤本、珍本,是明版医书中的佼佼者。为使它发挥更大作用,简要介绍如下: 《读素问钞》(唐)王冰编,元末明初滑寿注。函装十二卷,四册。 滑寿,字伯仁,自号撄宁生,元末明初江浙名医。自幼聪颖异常,日诵千言,好学不倦,尤长于诗文,文采斐然。继而攻医,拜王居中为师,学习《难经》、《素问》;又从高洞阳学针法,钻研经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东京的针灸学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东京的针灸学较之前代有了重大发展,王唯一的《针灸图经》、针灸铜人与针经石刻以及医学中的针科教育,在针灸史上都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当时针灸书籍的大量刊印和针灸名医的医疗实践,也对后人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查阅《针灸易学》及相关书籍对作者生平、本书内容与特色、学术价值和版本流传为主的内容加以归纳分析.结果:《针灸易学》为清代医家李守先所著,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针灸源流、手法、认症三部分,下卷为寻穴.书中大量摘录历代针灸典籍及各家精华.提出手法、认症、取穴是学习针灸的三要素,指明针灸学习的顺序要以手法为先,次学认症,再学寻穴.结论:本书内容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便于掌握,是以实用为主的简明针灸读物,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元、明时期,十四经理论经滑寿和张介宾的阐述而固定成形,构建起中国经络经穴学说的理论体系,并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和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传人日本之后,赞赏推崇者有之,贬低批判者亦有之。无论是推崇还是批判,都客观推动了中国经络经穴理论在日本的传播普及,并使日本的经络经穴学说开始具有了本国的特色。本文围绕《十四经发挥》和《类经图翼》两书对日本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部分重要针灸医籍的内容特色,论述了经络经穴学说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济阴纲目》是明代医家武之望所撰的妇科专著,其内容丰富,首冠诸家论辩,博采众家观点融入己见,下附方药,先论后方,切合临床实用。书中求子门对男女不孕不育分而论之,通过全面分析脉、证,辨别寒热虚实,用药加减灵活多变。提出求子须知氤氲之时,求子先调经,贵养精血,调经重视脾胃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脉诀刊误》,元代戴启宗撰著。该书撰成后近200年,未能刊刻,后由汪机加以校核,并附以诸家脉书要语和《矫世惑脉论》,于1523年刊刻。该书对《脉诀》在脉形描述、脉体主病等方面的谬误加以修订,并对“七表八里九道”的分类进行了驳斥。对于研究学习脉学,该书还提出了“分、合、偶、比、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存最早中医护理学专书——《侍疾要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时代、社会、生活习惯和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医护理学没能成为独立的学科。虽然有关中医护理学的文献见载于许多中医书中,但其专书直到很晚才出现。在现存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较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书,是清代钱襄撰著的《侍疾要语》。此书历述了对病人的精神、生活、饮食、疾病、用药等方面的护理要点,对于现在和将来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现存题为《脉法微旨》的一部明抄脉书进行了考证,认为该书实是早已亡佚的南宋许叔微《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的一种传本。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图著作,比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要早一百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