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顿抑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谦 《北京医学》2005,27(1):47-49
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又称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见于多种临床情况,如冠状动脉成形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脏手术后、神经源性心肌顿抑、心脏复律后的心肌顿抑.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氧自由基理论和钙超载-收缩蛋白降解理论,进一步研究提示分子学基础是心肌肌钙蛋白Ⅰ的修饰.正性肌力药、氧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可能对缓解心肌顿抑起一定作用.心肌顿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临床中的现象,虽然它是一种可逆性病变,但可使心功能障碍恢复过程延长,增加和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认识这一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姚立农  柴伟  赵晖  杨永慧 《医学争鸣》2003,24(7):625-627
目的 :利用离体大鼠心脏建立心肌顿抑模型并进行可靠性分析 .方法 :以K H灌注液对 3 0只离体大鼠心脏行Langendorff法灌注 ,根据缺血时间不同分为 5组 ,测量缺血前后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于再灌注 60min后进行坏死面积分析 .结果 :各功能指标在缺血前无组间差别 ,缺血后差异明显 (P <0 .0 1) .非缺血组、缺血 15min组和缺血 2 0min组的坏死区比率分别是 (2 .2± 3 .4 ) %、(7.5± 5 .2 ) %和 (9.0± 4 .8) % ,两两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缺血 2 5min和缺血3 0min组的坏死区比率分别是 (2 1.7± 5 .5 ) %和 (3 9.7± 8.8) % ,明显高于前 3组 (P <0 .0 1) .结论 :在离体灌注的大鼠心脏上建立的心肌顿抑模型是可靠的 ,全心肌常温缺血 2 0min仅造成心肌顿抑 .  相似文献   

3.
心肌顿抑心电图表现1例报道王兆禹莫艳萍张溪李树云(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干疗科,昆明650031)关键词心肌顿抑,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患者男性,62岁,12a前发现高血压,2a前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室肥大近2月多来经常心悸气促、胸闷,夜间常发,有时端...  相似文献   

4.
5.
方南亭 《广西医学》2000,22(4):748-751
心肌顿抑(Myocardium stunning)是1975年由Heyndrickx等(1)学者在犬的短暂冠状动脉阻塞再灌流的实验模型中发现而提出的一种现象,即指短暂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的心肌往往出现收缩功能低下,此现象可持续数小时、数日乃至数周,常见于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冠脉成形术及搭桥术和心脏移植术后(2~4)。心肌顿抑本身虽是一种可逆性病变,但它的存在实际上拖延了许多心脏病发作后的恢复过程,增加和加速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以至于直接影响心脏病的治疗结果。许多学者对心肌顿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就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1975年,Heyndrickx等人研究发现清醒的犬在经历了短时间冠状动脉闭塞并恢复再灌注后,其心肌功能障碍仍持续存在一段时间,第一次描述了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现象.1982年,Braunwald等[1]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然而当时人们认为已闭塞的冠脉恢复再灌注现象仅出现于动物试验中,在临床中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故这一现象在发现之初并未引起重视.直到80年代,随着冠心病急性缺血综合征新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普遍应用,以及人们对这类患者可出现自发性再灌注(冠状动脉内血栓自行溶解或冠状动脉痉挛解除)的了解,逐渐认识到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已成为冠心病自然病程的一部分,并且影响这类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决策和预后,因而这一现象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对其发生机制、药物干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拟就当前有关心肌顿抑的基础研究现状,尤其是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肖宗位  高珂  刘早阳 《西部医学》2010,22(8):1388-1390
目的了解血浆脑钠素(BNP)是否能够反应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顿抑的程度。方法①建立15min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顿抑模型。②用电生理记录仪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LVSP和LVEDP的改变。③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BNP值。④电镜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组织学的改变。结果①心肌经15min缺血再灌注后LVSP逐渐下降,LVEDP逐渐升高;再灌注15min时LVSP降至最低,LVEDP升至最高,然后开始逐渐恢复;再灌注90min时心肌顿抑组心功能恢复正常。对照组心功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改变。②心肌经15min缺血再灌注后BNP分泌增加,再灌注15min时心肌顿抑组BNP值为336.94±37.13pg/ml,再灌注90min时心肌顿抑组BNP值恢复至基线水平。对照组BNP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改变。BNP值与LVSP呈负相关,而与LVEDP呈正相关。③缺血再灌注后取心尖部缺血区心肌电镜检测显示心肌顿抑组呈可逆性细胞损伤改变,对照组心肌细胞无改变。结论血浆脑钠素能良好的反应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顿抑程度。  相似文献   

8.
心肌顿抑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Braunwald等正式提出了心肌顿抑的概念,即心肌短时缺血尚不足以造成心肌坏死,但在再灌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流后其机械功能障碍却需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才能恢复的现象,又称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尽管心肌顿抑是可逆的,但大面积心肌顿抑可引起心血管病、严重心力衰竭,甚至死亡。随着临床上溶栓治疗、心绞痛缓解、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心脏移植的开展,心肌顿抑的发生愈来愈受到关注,其诊断及治疗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现就心肌顿抑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由Btaunwald等于1982年提出,又称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近年来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多见与冠状动脉形成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脏术后,神经源性心肌顿抑、心脏复率后的心肌顿抑等多种临床情况[1]。临床资料本组6例患者,女4例,男2例,年龄为34~81岁,  相似文献   

10.
心肌顿抑(Miocar stunning,MS)即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70年代后期人们才开始认识,虽然心肌顿抑可发生一系列组织学变化及电静止,但在恢复供血后顿抑的心肌可完全恢复正常。至于MS是否引起“心衰”,取决于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和时间。本文就1992-1997年我们收治的3例MS合并急性左心衰竭(ALVF)的救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谈谈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例心肌顿抑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对容易出现心肌顿抑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早期溶栓成功、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患者应尽早识别心肌顿抑,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心肌顿抑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心脏负荷;密切观察病情;正确地遵医嘱用药,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做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监测和护理;重视心里护理等。该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护理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T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2例,健康对照患者组36例,采用固相层析免疫分析技术定性检测心肌TI。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心肌T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心肌 TI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 心肌T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升高,对心肌损伤敏感。  相似文献   

13.
贾勤惠  李学荣 《医学争鸣》1998,19(4):412-414
目的:观察心肌顿抑后微血管可逆性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以及钙拮抗剂呋喃丙吡啶对微血管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究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近年巩义市人民医院实施PCI的AMI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实施单纯PCI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缺血后适应干预,对比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心脏超声、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靶血管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及各心血管不良事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均高于术后24 h (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心脏彩超检查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血清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患者实施PCI治疗后开展缺血后适应管理,不影响靶血管再通效果,并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心肌,且不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4月至2005年10月接受F ireB ird支架治疗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术后即刻效果、术后6个月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情况。结果: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术中和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1例出现亚急性血栓,另有1例随访中进行再次血管重建术。术后6月冠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为11.8%,(支架内为5.9%),靶病变重建率为2.3%。结论:应用F ireB ird支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较安全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普通金属支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服尼可地尔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以在我科住院需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尼可地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48h给予尼可地尔每次5mg,每天3次,术后继续以相同剂量口服尼可地尔8周。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h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观察术后8周病人心电图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结果 PCI术后24h尼可地尔组血清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040、2.241,P<0.05)。PCI术后血清CK-MB、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上限者尼可地尔组5例(16.7%),对照组13例(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CI术后8周尼可地尔组心电图疗效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u=2.475,t=2.061,P<0.05)。结论口服尼可地尔对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田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急心肌梗死(AMI)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心肌酶谱(CK、CK-MB、LDH、GOT、HBD)的测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随着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渐发现许多灵敏性、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其中,心肌肌钙蛋白(TnT)以其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正逐步取代心肌酶谱,成为判断心肌损伤新的确定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愈来愈多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 ,极大地改善了其预后[1] 。QT离散度 (QTd)代表了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 ,是一种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猝死的指标[2 ]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QT离散度改变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 1997~ 2 0 0 2年我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 6 8例 (均≥ 6 5岁 ) ,平均年龄 (71± 9)岁。其中行急诊PTCA治疗 4 6例 ,未行PTCA或溶栓治疗 2 2例。入选标准 :持续胸痛超过 30min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方法: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依据是否实施缺血后适应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实施缺血后适应的患者,共30例,观察组为实施缺血后适应的患者,共32例,对比两组保护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肌酸激酶、c-TnI峰值、CK-MB低于对照组。结论: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微循环,加强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