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寻求提高中医药疗效的重大举措。通过对中医药疗效的现状、中药用量与疗效的关系、传统中药用量规定的合理性等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阐释了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提高中医药疗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医药之所以屡屡受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题;中药疗效平平或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从西药的临床剂量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看,中药传统用量设定是欠严谨和科学的;“中庸思想局限论”、“沙锅容积局限论”、 “肚皮容积局限论”、 “超大剂量风险论”等是中药用量难以突破的制约瓶颈;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比测法等可作为寻找和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重要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剂量与中医疗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中药疗效不突出或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加强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加中药剂量,可能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3.
中药剂量大小,对效用影响较大,有的中药疗效不突出,剂量偏低是重要原因。临床实践证明,有些情况增加中药剂量可以增加临床疗效;药物在机体需要达到最低有效浓度阈值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用量太少,达不到有效剂量,就难以发挥治疗作用;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临床疗效最大而不良反应又最小。从影响因素、剂量范围、超大剂量、量效关系与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阐述增加中药剂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药用量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获得疗效的基础.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可见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重要性.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关系,寻找临床最佳用药剂量,明确最大量和最小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赵军宁  叶祖光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193-2198
中药毒性分级理论是我国传统医药对人类认识药物毒性和科学应用的特有发明和贡献,中药毒性分级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重大科学问题。该文对传统中药毒性分级理论的形成历史和嬗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基于新形势下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对中医药行业亟待解决的中药毒性分级本质、科学内涵及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毒性分级标注提出修订建议。一方面,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现有小鼠/大鼠急性毒性分级不适合中药毒性特点,发展新的生物毒性测试技术方法(如Microtox,ADME/Tox等),制定有毒中药分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建立既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毒性分级的评价方法体系与技术方案标准操作规程(SOP);另一方面,从药品监督管理角度,鉴于传统中药"毒性"与现代医学"毒性"并不等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拟定有毒中药风险分级管理名单,建议取消《中国药典》(一部)正文[性味与归经]项下对"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有利于国际接轨和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继承和体现中医药特色,在正文[注意]项下,保留根据历代本草记载标注"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同时在该项下根据现代研究成果加注中药毒性的具体表现、量效关系、毒性机制、毒性物质等描述,共同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临证中药用量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成兰 《新中医》2005,37(6):87-88
中药用量,称为剂量。中医理法方药贯穿于辨证论治全过程,中药剂量的准确把握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剂量准确与否,直接关系临床疗效。中药剂量稍有变化,处方的功用、主治则截然不同。治疗同样疾病的药物,不同医师所用的剂量有时会相差数倍,疗效却未必悬殊。所以,中药治疗的有效剂量存在一个变量问题,虽有药典规定量及中药教科书规定量,临床医师则常在其原则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对中药剂量进行一些突破,并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通过资料与调查研究及个人临床体会,从九个方面对中药剂量进行阐述,冀为临床选药投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均匀设计在中药小复方精选中的改良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剂的药物构成、配伍关系和剂量配比关系,是影响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瓶颈,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亟待突破的关键方法技术问题。当前,均匀设计方法的引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指导。不过,在中药小复方的上述研究中,完全照搬均匀设计方法,则难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本文就运用中药小复方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改良应用方法谈了具体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均匀设计在中药小复方精选中的改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剂的药物构成、配伍关系和剂量配比关系,是影响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瓶颈,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亟待突破的关键方法技术问题.当前,均匀设计方法的引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指导.不过,在中药小复方的上述研究中,完全照搬均匀设计方法,则难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本文就运用中药小复方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改良应用方法谈了具体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药的临床实际用量有日渐偏大的趋势,中药的实际用量与权威剂量规定的矛盾日渐突出。从《神农本草经》到历代本草有关中药剂量的记载及目前中药临床应用剂量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四层面、五阶段、螺旋提升"的研究模式构建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和发展,该文从"理论"、"制剂"和"临床"3个方面揭示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内涵,指出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传统剂型的创新与突破,是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具有中医药特性的现代剂型,符合去杂存精的中药制剂要求,满足中医药速效救急的临床需要,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该文还对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现代临床应用、特殊的给药途径、成分与组分的多样性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朝代方剂中药剂量单位及其用量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药临床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九万余首方剂信息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方剂数据库,并参考文献,对不同年代的用量单位按照现代单位进行了换算,采用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方剂中药用量的演变规律。结果:筛选有中药组成的方剂8万4千余首,涉及用量单位375个,体积单位包括升、合等149种;数量单位86种;重量单位有两、钱等63种;长度单位包括寸、尺等7种,面积单位3种;历代使用频数最多的用量单位是“两”,达一半以上,其次是钱,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为了探究中药每日内服用量的规律,我们筛选了13,834首能代表每日服用剂量的内服方剂,有确切用量记载的药物频次81 830次,其中以长度为单位的中药平均长度为10.19 cm;以体积为单位的中药平均体积为753.24 mL;以重量为单位的中药频次是80 135次,平均重量为21.46 g。不同朝代内服方剂单味药一日平均用量唐朝最大,达到82.53 g,其后用量减少,至明以后用量与现代相差不大,多为10 g左右。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大样本量的方剂数据,采用剂量换算和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用量的概貌和演变规律,发现了历代中药用量差异很大,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临床的中药用量,不应局限于古代文献记载,而应根据当前药物的特点,药材性效毒性的变化以及病人的病情、体质等灵活运用,方能达到药到病除,发挥中药的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药扶正在化疗过程中时间强度密度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扶正在化疗过程中早期干预,长期应用,集中用药,剂量偏大,对增效减毒,如期完成化疗计划及化疗后免疫力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较晚应用或偶尔应用、剂量偏小者。在时间、强度、密度及克服耐药方面论述中药抗肿瘤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发现中药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潜在联系、对应关系,为中药药理学研究及传统中药功效的发展提供信息与参考。查阅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收集、整理书中547味中药、335种功效及86种药理作用信息,借助Access及Excel软件统计分析单一功效、药理作用出现的频次及频率,以及功效-药理作用同时出现的频次与频率;另以清热、抗细菌作用为例进行了功效-药理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547味中药共有335种功效、86种药理作用,其中出现最多的功效为"清热",频次为130次,频率为0.24;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理作用为"抗炎作用",频次为191次,频率为0.35;功效-药理作用同时出现最多频次的为清热-抗细菌作用,频次为75次,频率为0.26,同时出现频率最多的泻下-致泻作用,频次为3次,频率为0.30。与清热功效共同出现的药理作用共有52种,按照出现频次、频率高低进行排序,前10位依次是抗细菌、抗炎、抗肿瘤、抗肝损伤、免疫调节、解热、抗病毒、降血糖、抗氧化、镇痛;与抗细菌作用共同出现的功效共有161种,按照出现频次频率高低进行排序,前10位依次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湿、杀虫、凉血、祛风、燥湿、止血。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中药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建立中医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探讨中医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方法。根据肿瘤治疗理念的变化和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特点,结合国内外有关肿瘤药物评审标准的变化情况,认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应以体现病情稳定的无病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为首要评价指标,并引入国际通用的生存质量、实体瘤肿瘤负荷变化等指标,中医证候是否应该作为疗效评价依据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近年文献中出现渐多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其设计效率高、花费少,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复杂干预的特点,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介绍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概念、应用范畴,分析了现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学优点和局限,并总结了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旨在规范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应用,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3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补肺汤合二陈汤加减,两组均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及肺部啰音、哮鸣音等体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1%,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提高疗效,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中药功效概念网络,揭示中药功效间的联系,明确功效概念网络的应用途径。方法:通过整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记载的中药功效,对中药功效概念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功效概念网络,并从中抽提特定功效的子网络,利用网络聚类算法发现连锁出现的功效群。结果:构建包含422个功效概念的中药功效概念网络,发现经常连锁出现的21个功效群,并以活血功效为例,构建了活血功效的子网络,分析子网络在药物配伍中的应用方法。结论:中药功效概念网络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的集中体现,能够系统揭示中药功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配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5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7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大承气汤加味经胃管灌入。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腹胀减轻更快,治愈率更高,并发症及转手术率更少,死亡率更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岳远雷  王文延 《中草药》2023,54(6):1705-1712
就中药保护与发展而言,《中医药法》与《药品管理法》属于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但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适用法域。中药治理现代化及中药依法行政要求两法协调衔接,且初步形成了相关的协调衔接机制,但两法有效协调衔接还存在现实困境。构建两法协调衔接机制的核心要素应坚持职权法定、合目的性、合理性原则,应以权责明晰、程序规范、运转顺畅为建构标准。构建两法协调机制应当考虑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抓好中药质量源头管理、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医疗机构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管理、细化以传统工艺配制的院内制剂备案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事咨询是指药师利用中医药理论和基本知识,向社会公众提供直接的、准确的、与用药相关的各类服务,以保障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以及生命健康。本文针对医患沟通技巧、中药煎煮方法、服药方法与禁忌、中药使用误区、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中成药联合应用时药物的配伍禁忌、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改善医患关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