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2岁。间断脓样便2年,加重伴血便半年,门诊肠镜示多发性大肠息肉,为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入院。既往有子宫肌瘤及放环节育史,近2个月未行经。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第2d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距肛缘2.0cm处见0.3cm×0.4cm扁平息肉,用PSD-10型高频电发生器指数3.5,先电凝后电切切除成功。距肛缘5cm直肠前壁见菜花样长蒂息肉2cm×3cm,分3次电切成功切除。其周围有3枚扁平息肉,约0.4cm×0.5cm大小,均电切成功。手术顺利。术后卧床休息,无渣饮食,予云南白药、  相似文献   

2.
巨大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肠镜的广泛应用,经内镜下高频电切直径小于2.0cm的息肉,已成为安全、有效、并发症低的有效措施。但对于巨大结直肠息肉的高频电切报道较少。直径大于3.0cm的息肉我们称之为巨大结直肠息肉。很多研究均证实了随着息肉的增大,癌变机会就越大,因此,对大息肉,特别是直径大于3.0cm的息肉除尤为重要。作成功切除大于3.0cm的结直肠息肉65例、共88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山东医药》2011,51(19):99-100
目的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0例消化道息肉(356枚)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0.5 c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采用高频电灼或热活检钳法切除;0.5~2.0 cm的息肉:无蒂息肉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法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亚蒂或有蒂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法切除;〉2.0 cm息肉采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对息肉头部、不能用圈套器一次套住者采用分叶切除法)。结果内镜下息肉切除率达98.5%(257/260),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对171例患者随访6~12个月,5例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结肠内发现〈0.5 cm息肉9枚。结论根据息肉直径、形状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息肉摘除率。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6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下腹痛20d伴血便1次急诊入院。腹痛以左下腹为甚,偶遍及全腹,程度轻至中等,持续时间不等,休息或对症处理后自动缓解,无发热和黄疸,病程中症状反复,无规律性,且逐渐加重。查体:慢性病容,贫血貌,生命体征平稳,腹平软,左下腹压之不适,未触及包块,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观察后清洁肠道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升结肠各见一3cm×5cm块状隆起,局部质地硬,触之易出血;横结肠见一直径约0.5cm炎性息肉样增生,表面呈分叶状;降结肠、乙状结肠各见一2cm×1cm黏膜增殖性改变。以上5处病灶分别予活检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送检灰白组织5瓶,共13块,病理诊断: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肠镜诊断: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多原发性大肠癌。  相似文献   

6.
高频电凝与尼龙圈套扎治疗直结肠大息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患直结肠>2cm息肉的患者而言,高频电凝治疗时有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危险,有较大的医疗风险,手术治疗则代价大。为寻找有效而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我院运用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及尼龙圈套扎2种方法,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93年4月至1999年11月,我院在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直径>2cm息肉12例(下称电凝组)。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72岁,平均33.6岁。息肉位于直肠5例,直乙结合部1例,乙状结肠5例,降结肠1例。息肉直径2.1~2.5cm10例,2.6~3cm2例,与尼…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结肠镜对大肠息肉患者76例作高频电凝切除术.方法采用CF-30I,CF-240I结肠镜,PSD-20型电凝器及SD型圈套器,按常规结肠镜检查送达盲肠,然后边退镜边检查,对多发性息肉分次由高位至低位逐一切除.根据不同类型的息肉采用不同方法圈套切除,常用方法是①直接圈套法悬垂状息肉;②顺套法向口侧匍匐的息肉;③逆套法向肛侧匍匐的息肉;④分次圈套法广基息肉及直径3cm以上的有蒂息肉;⑤密接法不在悬于肠腔的长蒂大息肉;⑥钳除法<0.4cm的息肉,用热活检钳凝除.电凝功率调至25W~30W,电切功率调至25W,电切息肉时应缓慢收缩圈套丝,切忌用力过猛以防勒断息肉,采用边凝边切边收紧圈套丝的方法,每次通电3s~4s左右,反复进行至息肉切下为止,切下的息肉原则上当时取出,并送病检.结果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为最多,其中直肠36颗,乙状结肠28颗,降结肠19颗,横结肠17颗,升结肠13颗,盲肠11颗.息肉大小息肉直径在0.3cm~3.5cm之间,其中<1cm共86颗,1cm~2cm23颗,>2cm15颗.本组单发息肉有42例,多发息肉有34例,均一次切除,其中最多一次切除13颗.病理本组管状腺瘤42例;绒毛状腺瘤8例;混合性腺瘤2例;炎性息肉21例;腺瘤癌变3例,2例直径>2cm,1例直径<1cm,其中2例追加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切片残蒂基部未见癌细胞.随访本组76例电切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3mo回来复查者29例,经结肠镜检查均无复发.结论①内镜医生要熟练掌握结肠镜操作技术,熟练掌握高频电凝发生器治疗操作技术,与助手配合要默契;②术前必须作出凝血时间测定,对体弱、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息肉切除;③肠道准备非常重要,要求清洁度达到良好,检查中如发现肠道积粪多,应重新清洁灌肠;④发现息肉后,治疗前应先换气,即先吸尽肠道内气体后再注入气体2~3次,以防气体爆炸.圈套息肉前应调节旋钮或改变患者体位,使息肉位于5~6点钟方位,息肉被圈套后切忌用力过猛,以防勒断息肉蒂出血,息肉应悬于肠腔,如为长蒂大息肉可采用"密接法”切除.选用适当的凝切指数,边凝边切边收紧圈套丝,每次通电3s~4s,反复进行至息肉切下为止,严防电凝时间过长而诱发局部肠穿孔.⑤术后要求患者严守医嘱,不过早进食粗糙食物,以防止残蒂焦痂过早脱落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8.
卵巢畸胎瘤长入直肠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4岁。间断性大便中带有毛发3个月,伴有间断性便秘及下腹隐痛2年,无黏液和脓血便。体检:肛门会阴部未见异常。肛门指诊直肠黏膜光滑,未触及新生物。结肠镜检查:距肛缘10 cm处,胸膝位可见一肿物突入肠腔5 cm×4 cm×4 cm,表面光滑,有毛发。诊断:直肠畸胎瘤。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膜返折以上可见一肿物,向下侵达腹膜返折下2 cm。质软,与左侧卵巢紧密粘连,形成融合状态,无法分离,行左侧附件切除及长约15 cm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和肿瘤整块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低位端端吻合术。病理检查:大体标本5 cm×4 cm×4 cm,突入肠腔并有移行,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收治2例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病人,现举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23岁。因右下腹痛反复发作4年余,加重伴血便半月入院。体检:口周、唇、颊粘膜、手足等处有深褐色卵圆形色素斑,左下腹及脐周压痛。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有30多个息肉,多为直径0.5~1cm山田Ⅰ型息肉,表面光滑,色淡红;乙状结肠见一较大息肉2.5cm×2cm×1.5cm,呈分叶状,顶部浅糜烂。病理报告为错构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结肠镜二次进镜法的操作方法,探讨其安全性、时间效益及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无痛肠镜检查的84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次进镜法组和常规组,每组423例,比较2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操作时间(进镜时间、退镜时间)及在二次进镜法组中发现息肉数目及特征(数目、位置、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二次进镜法组和常规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进镜法的第2次进镜及退镜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进镜法对多发性息肉、小息肉、升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和无蒂息肉有更高的检出率(P<0.05),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与漏诊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息肉、小息肉、升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及无蒂息肉均是息肉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次进镜法安全、可有效的提高息肉的检出率,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形式、大小...  相似文献   

12.
例1,男,62岁,农民。因上腹疼痛不适一年行胃镜检查,于胃窦部发现一宽基息肉约1cm×1cm×0.5cm,扁平状。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周后按常规方法行高频电息肉除术,功率为混合1,60瓦,时间4秒。当息肉切下后即见残根有搏动性出血,立即用去甲肾上腺素稀释液喷洒局部、电凝残根,无效。  相似文献   

13.
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6年5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消化科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径>2cm结肠巨大息肉患者155例(171枚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171枚息肉中经内镜黏膜切除(EMR)103枚(整块切除89枚,分2块切除14枚),均为1次肠镜完成。68枚带蒂息肉行高频电圈套切除17枚,采用银夹加高频电圈套切除33枚,行尼龙套扎加电凝电切18枚。并发症:即时出血量<20mL者5例;20~50mL者3例。1例创面距直肠7cm处息肉,切除24h后迟发出血300mL,经及时处理后止血。结论结肠巨大息肉可以经内镜切除,在超声微探头辅助下依息肉形态采用不同的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直肠息肉摘除术能改善症状的启示下,对7例20~23岁男性患者进行多次内窥镜下电外科息肉摘除术和术后观察。患者均经反复血吸虫病治疗而仍有直肠出血和经常腹泻。血吸虫性息肉是经直肠检查、乙状结肠镜检和3次直肠活检、双重对比钡剂灌肠、结肠内窥镜和大便找到血吸虫卵而确诊者。经内窥镜观察,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少数位于降结肠而偶见于横结肠和升结肠。术中对直径大于5cm的息肉尽量予以摘除。7例中4例的息肉于1次内窥镜下全部摘除,余3例进行2~3次。采用该法可在1小时内摘除上百个息肉。7例中2例因术后出血而留院观察24小时以上,1例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非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标本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癌变可能,通过分析安徽省立医院非ESD切除结直肠已发生HGIN和癌变息肉的临床特征,为结直肠息肉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于该院本部及南区所有行内镜下非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的住院患者,分析术后病理已发生HGIN和癌变息肉的危险因素及内镜下特征。结果 结直肠息肉非ESD切除患者共计9446例,其中已发生HGIN159例(1.68%, 159/9446例);发生癌变83例(0.88%, 83/9446例),HGIN和癌变共计发生率2.6%(242/9446例)。小于45岁HGIN和癌变合计占总体发生率8.7%(21/242例)。切除息肉标本为HGIN和癌变无法确定其切除部位、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合计发生率分别16.1%(40/248枚)、19.8%(49/248枚)、14.1%(35/248枚)。年龄(≥60岁)、息肉部位(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大小(≥1 cm)是息肉癌变危险因素;亚蒂、长蒂息肉是结直肠息肉HGIN和癌变的危险因素(P<0.0...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0岁,反复黏液便,间有血丝近10年,加重伴里急后重、脓血便2个月就诊,此前未正规检查治疗。家族中母亲因“结肠息肉病并癌变”于手术后4年死亡。入院后行肠镜检查:见直肠至回盲部全结、直肠遍布直径0.2-0.4cm大小息肉,呈球状、半球状、丘状散在,孤立或堆集相连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等远端结、直肠明显。息肉表面呈光滑、粗糙分叶状或溃疡糜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内镜高频电、激光及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观察.方法选用我院自1985/1998间,在内镜高频电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息肉37例,43枚;切除结肠息肉87例,121枚;内镜下激光切除胃息肉15例,26枚;结肠息肉4例,5枚;内镜下微波切除胃息肉12例,14枚;结肠息肉14例,20枚.共169例,229枚.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息肉分布在上消化道息肉以鲁多发,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多发病理特点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结果高频电组:一次或分次切除息肉,成功率在98%.15d后复查,118/164枝形成溃疡,占71.95%.激光组:小的息肉一次可切除,大的息肉成功率为50%,15d后复查,18/31枚形成溃疡,占58.06%.微波组:一次切除率1cm以下达100%,2cm以上为50%.15d后复查,18/34枚形成溃疡,占52.94%.结论胃肠道息肉好发部位为胃及直肠、乙状结肠,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切除方法,对较大、有蒂息肉以高频电凝电切为恰当,较小、无蒂息肉选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42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意义 ,我们采用OlympusCLE 10纤维结肠镜 ,PSD 10型高频发生器 ,OlympusWSD 9u圈套器 ,WFD Iu热活检钳 ,对 14 2例先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之后 ,根据息肉情况 ,采用①直接对 <0 .5cm以下息肉行热活检钳电凝 ;②直接圈套法切除 ;③分块分次切除。并对切下息肉回收送病理检查。结果 :14 2例患者 2 0 2枚息肉全部摘除 ,未发生肠出血。发生肠穿孔 1例 ,均门诊随访未住院观察。术后标本送病理。息肉 2 0 2枚 ,其中单发 95例 ,占 6 7% ,多发 4 7例 ,占 33%。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 ,形态包括有蒂、…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60岁。上腹部烧灼感、反酸、暖气2年,近1个月反复出现黑便收入院。体检:贫血貌,右上腹可触及包块,约 6cm×4cm,质软,轻微压痛,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8×1012/L,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CT检查示:胰头占位性病变。B超:腹腔内有一低密度实质性肿物,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巨大息肉伴糜烂出血。开腹探查,见肿物位于十二指肠腔内,6.5cm×4cm×3cm,分叶状,形似佛手,粉红色,粘膜表面糜烂出血,息肉基底部蒂宽为 2.0cm×1.8cm,连接于  相似文献   

20.
余娜  韦红  吴克利  蔡国豪 《山东医药》2009,49(46):78-7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21例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术后9—21个月内镜复查。结果21例中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者15例,二次切除3例,三次切除1例。2例活检为直肠黏膜癌、且切缘残留癌细胞而中转开腹手术。病理示直肠绒毛状腺瘤9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癌变3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乙状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降结肠管状腺瘤1例。横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轻中度非典型增生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