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松药残余阻滞作用与呼吸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对呼吸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 ,将呼吸力学监测、肌松监测以及临床征象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判断 ,对肌松药残余阻滞作用可能造成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视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 ,欧美先后对全麻后并发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而肌松药残余作用所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高已引起高度重视。Tiret等调查与分析法国 2 0万例全麻病人 ,因麻醉原因致死的 65例病人中 ,近半数系肌松药残余作用所致。英国Lunn等报道 1 1例全麻后呼吸抑制患者 ,其中 6例为肌松药残余作用所引起。英格兰Cooper总结 5年的全麻后并发症 ,53例中即有 2 4例系因应用肌松药后拮抗不充分致呼吸抑制。澳大利亚、威尔士的学者分析近 2 0年的全麻并发症 ,应用肌松药后拮抗不充分乃系死亡的主因之一。国内肌松监测乃系一薄弱环节 ,此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全麻手术后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并评估其与残余肌松的关系.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成年患者623例,术后PACU内用4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按临床指征拔管,根据拔管后即刻测量TOF值将患者分成3组,TOF>0.9为A组;TOF 0.7~0.9为B组;TOF<0.7为C组,记录每组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例数.结果 全麻手术后在PACU内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4.5%,A组患者472例,其中有7例(1.5%)出现呼吸功能不全,B组患者112例,9例(8.0%)出现,C组患者39例,有12例(30.8%)出现,最常见的是低氧血症和上呼吸道梗阻.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及B组与A组比较,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比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 存在残余肌松(TOF<0.9)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应加强围手术期肌松监测,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  相似文献   

4.
残余肌松与麻醉后呼吸功能不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术麻醉后呼吸事件的发生与手术病人的安全密切相关,而残余肌松作用是引起麻醉后呼吸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之一。1残余肌松的评价及标准1.1神经刺激器以4个成串刺激(TOF)模式刺激尺神经,用加速度仪或肌电图记录拇内收肌的TOFR(T4/T1)是现在应用较广泛的客观定量监测方法。近20年  相似文献   

5.
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但术后肌松药残余作用在临床上仍时有发生,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讨论了神经肌肉阻滞恢复的标准,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肌松监测,拮抗药的使用,并发症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介绍了PTC和DBS两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监测方法的机理和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评价临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重点介绍PTC和DBS两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监测方法的机理和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评价临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临床麻醉中使用非常普遍,术后不可避免地发生肌松残余作用,其危害主要为呼吸不良事件,严重可导致死亡。 目的有效合理的肌松拮抗能降低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因此,拮抗至关重要。内容阐述非去极化肌松药使用后手术结束时是否需要拮抗、拮抗的时机、拮抗剂的剂量和新的拮抗模式。趋向选择性肌松拮抗可...  相似文献   

10.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留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发生率仍然较高,对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充分恢复指征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当前倾向于四边刺激比值≥0.9为充分恢复。学习受体占据概念和生物相理论可以深入地认识残留机松作用的本质。日常麻醉工作中应高度警惕残留阻滞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功能损害病人使用维库溴铵术后残余肌松及在肌松恢复不同程度下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肝功能正常及轻度肝功能损害病人各30例,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0例。Ⅰ组:肝功能正常,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Ⅱ组:肝功能正常,四个成串刺激率(TOFR)0.7拔管;Ⅲ组:肝功能正常,TOFR0.9拔管;Ⅳ组:肝功能损害,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Ⅴ组:肝功能损害,TOFR0.7拔管;Ⅵ组:肝功能损害,TOFR0.9拔管。比较各组肌松恢复指标:末次给药至拔管时间、临床时效、恢复指数;术前和拔管后呼吸动力学参数:吸气潮气量(VT)、RR、分钟通气量(Ve)、自主呼吸做功(WOB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平均气道阻力(RAWm)、呼吸驱动力(P0.1)。结果Ⅰ组和Ⅳ组拔管时分别有5例和6例TOFR%0.7,Ⅳ、Ⅴ、Ⅵ组肌松恢复指标均较Ⅰ、Ⅱ、Ⅲ组延长。Ⅰ、Ⅳ组拔管后VTi、VE较术前减小,RR加快,P0.1、WOBp、RAWm增大,Cdyn减小(P%0.05或P%0.01)。Ⅱ、Ⅴ组仅WOBp较术前增大(P〈0.05)。Ⅲ、Ⅵ组拔管后呼吸动力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库溴铵用于肝功能轻度损害病人术后肌松恢复时间延长,在未使用量化肌松监测的情况下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残余肌松,同时多项呼吸动力学参数存在损害。而在肌松监测下TOFR0.7拔管,呼吸动力学参数基本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的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完全恢复的全标准是TOF比值≥0.9,TOF值〈0.9可视为有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在临床工作中,全麻恢复期能观察到有残余肌松阻滞,为了降低PORC的发生率,使患者完全恢复骨骼肌收缩功能和反射活动,以抗胆碱酯酶药作为拮抗剂拮抗残余肌松。但抗胆碱酯酶药有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衡量肌松拮抗的利弊,并做出合理的决定,对麻醉医师来说尤为重要。本篇就术后肌松残余阻滞作用及肌松拮抗应用方面的争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早在30年前已提出用神经刺激器来估价肌松药作用,但临床常规监测则尚有争论,多年来麻醉医师习惯于根据临床经验,如抬头,握手,睁眼,呼吸运动等指标,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直至80年代初,由于监测仪器的迅速发展、监测经验的积累、中短效  相似文献   

14.
肌松药作用机理的研究近几年有新发现。在突触前膜,肌松药抑制乙酰胆碱的动员或释放;减慢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速度,降低融合发生率,与药物浓度相关;增强第二型K~+电流;存在乙酰胆碱释放的负反馈调节系统。在突触后膜,查清受体亚单位的结构及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的作用点;抑制Ⅱ相Ca~(2+)外向平衡电流,从而间接抑制去极化的扩展;受体脱敏感的成因乃是受体激动剂作用于亚单位上乙酰胆碱识别点以外的作用点。这些新观点为临床更合理应用肌松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术毕仍会有神经肌肉阻滞的残存,若待其自然恢复,需花费较长时间,且通气不足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对肌松作用的抗及其拮抗效果的监测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日间手术涉及的手术种类越来越多,肌松药是日间手术麻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其药效个体差异大且可能导致残余肌松,严重危害日间手术患者的健康。文章综述了临床常用和有应用前景的肌松药、肌松拮抗剂,讨论了不同日间手术对肌松的需求和肌松监测技术,以期为患者提供适宜的肌松管理。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术后肌松作用消退与呼吸力学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opman等建议以TOF≥90%替代过去的TOF≥70%作为肌松残余作用和呼吸功能恢复的标准。本研究拟观察老年患者术后肌松作用自然消退过程中,肌松监测TOF比值与呼吸力学恢复之间的关系,为老年患者肌松药的合理应用和避免肌松药残余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中患者残余肌松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全麻下择期手术患者208例,常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毕在PACU根据临床拔管指征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即刻测定肌力恢复情况.根据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OF-R)将患者分为非残余肌松组(TOF-R≥0.9,n=147)以及残余肌松组(TOF-R<0.9,n=61).分别对两组患者24个术前变量、15个术中变量和10个术毕变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临床指标的统计分析显示患者的肾病病史、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失血量、术中低温、应用肌松拮抗药等6种指标与术后残余肌松密切相关.结论 肾病病史、Cr、BUN、失血量、术中低温、应用肌松拮抗药是术后发生残余肌松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发生率仍然较高,对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充分恢复指征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当前倾向于四连刺激比值≥0.9为充分恢复。学习受体占据概念和生物相理论可以深入地认识残留肌松作用的本质。日常麻醉工作中应高度警惕残留阻滞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