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防治体会。方法分析2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经过溶栓、抗凝、祛聚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均在7~11 d后症状消失,随访4~12个月无复发。结论为了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进行下肢超声检查,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10)和未发生组(n=188)。分析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患者的糖尿病比例、未进行术后物理抗凝治疗的比例、未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比例、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未发生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高、血小板计数高、合并糖尿病、未进行术后物理抗凝治疗、术后卧床时间长、未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均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高危因素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患者7.3%(12/164),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无肺栓塞发生.随访3~15个月,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围手术期体位、麻醉等应激状态及患者高危因素均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仔细观察处理高危因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与高危因素,总结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38例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制与高危因素,以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结果:患者均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确诊后立即行抗凝治疗,35例患者血栓全部溶解,3例患者血栓部分溶解。经过2~4周的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病情好转后出院。其中高龄、伴内科合并症、CO2气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无病情恶化、复发。结论:加强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科学合理应用抗凝、溶栓等措施,对于术前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术后严密监测,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有效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郭晓华  李云  王志刚 《腹部外科》2007,20(6):358-35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浅静脉血栓14例经溶栓治疗、股深静脉血栓3例经溶栓、取栓术治疗均治愈。行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高危因素、CO2气腹、体位、麻醉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附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DVT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经过溶栓、抗凝、祛聚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病情均完全缓解,深静脉再通,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由CO2气腹引起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机体凝血纤溶改变及内皮细胞损伤是腹腔镜手术区别于开腹手术后DVT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静脉血栓1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tc cholecystectomy, LC),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4年6月258例LC术后12例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时间17~58 min,平均38 min.术中出血量15~100 ml,平均45 ml.11例浅静脉血栓治疗6~8 d后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予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股深静脉合并肺栓塞1例,抗凝治疗4个月,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LC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与病人高危因素、CO2气腹、麻醉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 686例LC术后15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LC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9%(15/1 686),其中14例经抗凝、中药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1例转院治疗。结论:腹腔镜手术的气腹和特殊体位、麻醉及患者自身的高危因素等都可以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因此术前正确评估和处理高危因素,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单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A组)术前0.5 h皮下注射5 000μg低分子肝素钙,再行手术。对照组(B组)行常规腔镜手术。对比2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术后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A组的血栓率为0.5%,B组的血栓率为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中出血量、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计数变化、住院时间等均无差异(P>0.1)。A组术后肝素相关并发症多为皮肤过敏,无出血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单次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对术中术后出血无明显影响,安全、简便,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胫骨骨折患者骨折部位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分析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5手术治疗的449例胫骨骨折,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组,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内科疾病、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D-二聚体、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术前与术后红细胞压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19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远端血栓180例,远端血栓13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患者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胫骨近端骨折、术前D-二聚体、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D-二聚体、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红细胞压积是胫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医师应警惕年龄大、近端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长、贫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胫骨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6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果 36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2例中转开腹,术后无出血、胆瘘、胆总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7d,1例术后第7天(已出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痊愈。结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为LC的相对适应证,术中联合应用吸引器、纱布压迫等方法,可以减少出血,保持术野清晰,容易辨认组织结构,减少和避免术中误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平卧位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为3 541例患者采用平卧位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改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13例改变体位,35例中转开腹。术中胆管损伤4例,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时间平均35 min。结论:采用平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减少了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有效预防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局限性肾癌患者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150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单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局限性肾癌患者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上述危险因素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气腹压力、留置引流管时间、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水平、手术时间、气腹压力、留置引流管时间是局限性肾癌患者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总胆固醇水平、留置引流管时间、气腹压力、手术入路预测局限性肾癌患者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四通胶囊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下肢骨折手术患者240例.其中80例患者行四通胶囊口服治疗10 d,8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80例患者纳入空白对照组.定期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并记录患肢情况.[结果]接受四通胶囊治疗的患者中仅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无1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患者中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但因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停止治疗的患者有11例.空白对照组治疗的患者有2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四通胶囊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5月~2006年5月2 000余例腹腔镜手术后出现的28例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0~200m in,15例下肢浅静脉血栓治疗5~7d后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13例髂—股及股深静脉,经抗凝治疗14~21d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高危因素、CO2气腹、体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2 000余例各种腹腔镜术后出现的2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0-200min,15例下肢浅静脉血栓治疗5-7d后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11例髂—股及股深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14-21d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高危因素、CO2气腹、体位等密切相关,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预防。  相似文献   

17.
杨祖培  冯朗  许虹 《临床外科杂志》2002,10(Z1):100-10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 HT5"SS〗对28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0.4~0.6 ml/d注射于腹部皮下脂肪层,疗程2周.结果总的有效率为92.9%(26/28); 膝上20 cm处肢围平均缩小(4.5±0.3) cm.膝下15 cm处肢围平均缩小(3.1±0.2) cm; 无一例发生肺栓塞、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 .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针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对3207例剖宫产术者加强术前健康指导、术中、术后护理,并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对剖宫产者合理实施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