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配合综合康复手段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痛效果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VA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两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明显优于对照组(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1.234,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配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采用温针配合中药熏洗疗法;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普通针刺法。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39%;对照组总有效率84.72%,结论:治疗组对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确切,早期介入效果更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远明 《甘肃医药》2009,28(3):176-178
目的:探讨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分为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为治疗组(40例),单纯康复训练为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手功能(疼痛,Fugl Meyer评定,上举,外展)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手功能评分均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P〈0.01)。结论: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10 d为一疗程,休息3 d后开始下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66.7%,好转率2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率为33.3%,好转率为40%,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都对偏瘫肩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推拿合针刺升提穴、肩痛穴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配合针刺常规穴位,治疗组配合针刺升提穴和肩痛穴。每周3次,12次后评定各组疗效。结果: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分别为24,6,8,12,总有效率为76.0%,治疗组分别为25,16,5,4,9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推拿配合针刺升提、肩痛穴治疗肩周炎具有疗效好、取穴少、易于掌握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肩痛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报道不一。我科室自2013年4月~2014年3月共收治中风后遗症患者382例,其中伴有肩痛的患者147例,占到了38.4%。中风后肩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度,特别是上肢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转移、体位转换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我科室对于此类患者给予骨骼肌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配合中医传统疗法对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4例和对照组10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走罐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疗程均为30天。结果:2组患者的肩痛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配合中医传统疗法可明显提高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腹针加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松动、被动运动及鼓励主动运动等),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各进行1次目测类比定级(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中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2组治疗前后比较,VAS评分、FMA上肢功能评分及M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肢功能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卒中后肩痛患者,在改善卒中后肩痛疼痛症状方面,较单纯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效果更佳;而在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自理能力方面,两者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偏瘫肩痛患者采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四个疗程后观察肩痛程度及上肢功能的变化。结果:肩痛程度明显减轻,上肢功能达Ⅳ级及以上由12%提高到64%。结论: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蜡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蜡疗组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患肢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相较于治疗前,对照组与蜡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蜡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源性肩痛的发病机理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51例颈源性肩痛患者行颈椎调衡 斜角肌间隙封闭治疗。结果51例患者中优40例(78.43%),良6例(11.76%),可3例(5.88%),差2例(3.92%),优良率(94.12%),有效率96.08%。结论 该疗法针对颈源性肩痛的发病机理,以调整颈椎结构和功能障碍为原则,针对性强,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埋针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168例,将病人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给予埋针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1次1日。1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及治疗有效率和病人满意度。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病人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4%(P<0.01);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9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P<0.01)。结论:埋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轻病人血液循环障碍,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风肩瘫伴肩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附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九江医学》1999,14(3):148-150
目的:探讨中风肩瘫伴肩痛患者的有效康复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以针灸和运动治疗为主的康复治疗,并对患侧肩关节功能、肌力及肩痛的程度、频度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P〈0.005),肩关节肌力显著增强(P〈0.005),肩痛程度及频率均显著下降(P〈0.005);疼痛程度积分呈外旋大于外展。结论:以针灸和运动治疗为主的康复治疗是肩瘫伴肩痛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言语障碍的疗效。方法 随机收集60例患者。对照组30例,采用静点胞二磷胆碱配合言语训练;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配合言语训练,主穴取哑门、廉泉、风池(双侧)、通里(双侧)、金津、玉液、言语Ⅰ、Ⅱ、Ⅲ区,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经统计学检验,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言语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屑痛是偏瘫病人常见而且严重的问题,至今其病因学仍不清楚[4],在中风偏瘫患者中,有80%~85%存在肩痛,这种偏瘫后出现的症状,常造成患者失眠、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患肢进行正常功能锻炼,治疗仍然困难[2]。我科自1994年12月~1996年1月对住院的50例偏瘫病人采用康复综合技术方法治疗肩痛,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偏瘫肩痛50例,左瘫28例,右瘫22例;脑出血性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脑缺血性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完全性瘫12例,部分性瘫38例。年龄38—86岁,平均64.6岁。病程25天~1.5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雷火灸对中风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雷火灸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为雷火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的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 将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分为治疗组(雷火灸联合针刺组)、对照组(针刺组).在3个疗程的康复治疗和基础治疗下,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治疗.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对中风后肩痛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风后肩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针灸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目测类比评分法和Fulg-Meyer运动功能评估法(FMA)分别评定患者心理状态、疼痛情况、上肢运动功能,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贝克抑郁量表(BDI)、疼痛评分比较和患肢运动功能疗效评分均有好转,但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和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中风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陈炳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7):839-840
脑卒中即中风,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在度过急性期,病情平稳后,常留有各种后遗症状,其中肩痛临床较为常见。本研究拟综述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进展1中医学对中风后肩痛的研究脑卒中即中风,其临床症状在吴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偏瘫肩痛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穴位埋线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针灸电针配合现代康复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5 d、1个月休息痛和活动痛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穴位埋线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于改善偏瘫肩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由于常规针灸电针配合现代康复.  相似文献   

20.
复语汤配合言语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语10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语汤配合言语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语的疗效。方法:134例缺血性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4例,对照组30例,疗程2个月,分析临床资料。结果:①治疗组的语言评测分值的提高校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临床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0.39%,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缺血性中风后失语进行言语训练和药物治疗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