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难解方剂名是指名称或比较隐晦,或寓意深刻,或用字生僻,不容易理解的方剂名,正确理解其方名内涵对于掌握方剂和应用方剂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大量此类方名分析归类,其命名方式有:以方荆功效命名、用五行比类取象手法和一般物象比喻命名、以特殊用法命名、以方药的特殊炮制方法或制药方法命名、以成语典故命名、以药名演化而来的命名、以制剂色泽来命名、以周易八卦来命名、以计量方法命名。  相似文献   

2.
方剂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法方药中的关键环节,作为方剂名称而言,它不仅可以起区别方剂的作用,更是立方人思维方式及思想情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揭示方剂的内涵。中医方剂之有方名,始见于《内经》,及至明代,其命名形式更加趋向多样化,主要出现了以方剂的组成命名,以方剂的功用主治命名,以方剂组成结合功用命名,以方剂制法、用法、形态等特点命名,从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典故传说等角度命名及综合命名法等六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药方剂命名规律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中药方剂则是我国传统医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我国的中药方剂数量浩如烟海,其名称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历代医学学术的发展,方剂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方名在五彩纷呈之同时也表现得混乱无序,因此很有必要对古今中药方剂的命名规律做一些分析探讨,以便更好地认识中药、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4.
5.
方剂用量的合理性与方剂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自古以来,中医方剂用量尚无客观标准。文章以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为研究资料,试从方剂配伍需要有用量大小变化、方剂规格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病情轻重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年龄体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脏腑特性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地区季节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药物性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剂型之不同而有用量大小变化8个方面探究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相似文献   

6.
方剂用量的合理性与方剂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自古以来,中医方剂用量尚无客观标准。文章以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为研究资料,试从方剂配伍需要有用量大小变化、方剂规格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病情轻重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年龄体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脏腑特性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地区季节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药物性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剂型之不同而有用量大小变化8个方面探究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整理归纳历代补气方剂用药特点的基础上,对补气方剂的制方配伍方法及其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以补气药为主,配伍温阳药、养阴药、安神药、化痰药、活血药、收敛固涩药、清热药等是补气方剂的主要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的十年来的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综合探析,认为方剂的配伍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严密药物的配伍结构,注重配伍用药形式,严格把握用药剂量,并结合现代研究印证了配伍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孕症的中医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思路。方法 搜集明清种子方108首,采用统计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组方药物规律进行探究。结果 明清医家治疗不孕症重视女子生理特点,擅从肾、肝、脾三脏协调入手,多投补益之剂,注意顾护气血,尤以温补、温通居多。结论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药组方规律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医肿瘤方剂组方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方剂处方形式各样,形式反应内容,该篇文章通过总结分析当代名家的处方结构特点,并结合其学术思想,总结出其常见的组方法则、组方细节及临床处方注意事项,为临床进一步构建并推广行之有效的临床中医治肿瘤处方提供参考。其中常见法则有:①李佩文的基本治法和抗癌专攻、对症治疗三项法则;②于尔辛的辨证用药、抗癌药专攻、对症治疗,重视补益脾胃法则;③潘敏求等辨病论治为主等;④余桂清、刘嘉湘的常用药组药对等也可为临床带来启迪。另外指出,引经药等组方细节也是肿瘤方剂组成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在中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伤寒方剂与东汉《伤寒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命名亦延续了《伤寒论》中方剂的命名特点。总结了《千金方》中伤寒方剂的10种命名特征,即以君药、方剂功效、功效和药物组合、主治病症、古代传统鬼神崇拜、道家文化、组方种类、药色、主药与入药方式、药物特征为命名依据,分析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及异同,阐述二者方剂命名的传承关系。揭示了《千金方》中伤寒方剂的命名规律以及与《伤寒论》方剂的命名联系,为古代中医方剂命名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和肌肉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痛和特征性皮损,多伴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可出现特异性自身抗体。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MRI可见肌肉炎症水肿,束周萎缩是皮肌炎肌肉病理的特征性表现[1]。目前皮肌炎没有根治的办法,西医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长期使用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2]。中医中药在皮肌炎的治疗中独具优势,与西药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改善病情,并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但是目前中医药治疗皮肌炎多以个人经验为主,组方用药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3.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是中医学的常用术语,但目前学界对其界定不清。根据历代医籍中有关通治方、专方、主方的内容记载,结合现代各种认识,认为通治方是一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方,专方是专门针对某一疾病的治方,主方是针对某病的主证(基础或主导病机)的治方。厘清通治方、专方、主方的概念内涵,对于认识中医辨证(病)论治及方药运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探讨治疗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中药复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治疗CRS的中药复方,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的高频次中药、药物配伍及归经规律.结果 检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组方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所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并进行中药频数、功效、性味归经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以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 研究处方1 245首,涉及460味中药,其中以甘草、白术、茯苓使用频数最高,高频中药类别以补虚药、温里药使用频数最高,药性多偏于温、平,药味以辛、甘类为主,关联规则以人参-茯苓→白术的关联度最高,聚类分析发现15组中药组合,因子分析提取出16个公因子。数据分析所得方剂多重在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温补脾肾等。[结论] 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寒湿泄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病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补脾胃之气为主要治则,最常用的中药类别为补虚药。本研究结果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医外科阳证肿疡外用药组方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代主要外科著作中关于阳证肿疡外用药的整理与分析,根据其配伍组成不同,可将阳证肿疡外用药归纳为两类,且总结出两类外用药有不同的配伍特点、组方规律、适用症状和阶段。由此,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及丰富中医外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外用生肌中药处方配伍规律。方法:查阅182种各类文献中与外用生肌有关的中药处方436首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和分析外用生肌中药处方的配伍规律。结果:使用频次较高的前20位药物以活血化瘀生肌中药占多数,且与《外科正宗》生肌散处方中药物基本一致;药对和药团配伍中的药物主要为活血化瘀生肌中药,支持度与置信度均较高。结论:活血化瘀生肌中药是外用生肌中药处方中的主要药物,《外科正宗》生肌散处方可以作为外用生肌中药基本处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经验系统分析针刺治疗胆系疾病(胆囊炎、胆石症)的取穴规律、组方规律。方法: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组方、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18篇文献中,针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涉及61个穴位,胆经、肝经和膀胱经是使用频次较高的三条经脉。在组方方面,选取单穴、双穴和三穴进行组方的较多,占文献总篇幅的66.9%,并且多是胆俞穴、胆囊穴、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的相互组合。结论:穴位作用规律和穴位组方规律是现代针灸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