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王中平  刘凡  杨雅娟  王玲 《山东医药》2011,51(20):102-104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在石家庄人群中的分布及血脂异常比例。方法对2007年4~10月在我院体检的石家庄市机关干部、教师及企业员工共4 752例进行血脂等指标检测。使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年龄组TC、TG、LDL-C及TC/HDL-C水平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女性TC和LDL-C均值在50岁以前低于男性,50岁以后高于男性;TG水平在男性5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以后随年龄增高而降低,女性则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血脂异常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女性高TC、高LDL-C及低HDL-C检出率均高于男性,男性高TG检出率高于女性。结论石家庄市成人血脂水平现状及高血脂异常检出率令人担忧,50岁后女性人群的血脂水平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者连续4年血脂随年龄变化规律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连续4年体检的434例健康体检者。使用问卷调查一般情况,体检获得腰围(WC),体质指数(BMI)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以2013年为准,依年龄分四组,≤39岁者,40~49岁者,50~59岁者,≥60岁者,观察四组血脂随年龄等的变化,并分析WC、FPG等与血脂的关系。结果 (1)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及方差分析得出TC、LDL-C、HDL-C随年龄增加升高,40岁以后升高明显,短期内HDL-C变化可能稍有降低。(2)TC、LDL-C水平,40~49岁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升高,超过男性。(3)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分别进入了TC、LDL-C、HDL-C的回归方程,WC和FPG进入了TG的回归方程。结论(1)TC、LDL、HDL随年龄增长升高。(2)年龄大于40岁人群,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应作为高血脂防范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4784例老年男性血脂分布的特点及与体质指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老年男性血脂分布的规律及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从血脂紊乱的角度探讨老年男性的体质量控制问题.方法 对4784例老年男性体检者进行调查并测定血脂水平,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6岁组,按BMI水平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MI:18.5~23.9 kg/m2),超质量组(BMI:24.0~27.9 kg/m2),肥胖组(BMI≥28.0 kg/m2).结果 4784例老年男性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为(5.1±0.9)mmol/L、(3.0±0.8)mmol/L、(1.5±1.0)rmmol/L、(1.3±0.3)mmol/L,血脂异常的检出率为44.8%(2141例),其中TC、TG、HDL-C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0.4%(497例)、9.3%(445例)、29.8%(1425例)和19.4%(928例).不同年龄组随增龄TG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均P<0.01),80~96岁组的TC和LDL-C水平有降低趋势(P<0.05).老年男性超体质量占46.8%(2239例),肥胖占15.5%(740例).随BMI水平的升高,TG水平亦升高,而HDL-C则随BMI升高降低,不同体质量组TC和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96岁组亦以高TG和低HDL-C为主要类型的血脂异常,其血脂分布特点与70~79岁组相似.80~96岁组肥胖和超体质量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44.6%(228例)和11.9%(61例).结论 老年男性血脂异常以高TG和低HDL-C为主,TC升高的检出率高于2002年全国普查的结果;超体质量、肥胖的检出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老年男性随增龄TC和LDL-C水平下降,而HDL-C水平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成年男性血脂的分布情况,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及年龄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5 215名男性体检者进行调查并测定血脂水平,按年龄和BMI水平分组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北京成年男性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崮醇(HDL-C)的均值分别为5.07、1.81和1.25 mmol/L,总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50.8%(7732例),其中TC、TG、HDL-C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22.7%、38.3%和6.2%。在不同年龄组,随年龄增长TC和TG水平升高,TC在50~59岁组最高,而TG在40~49岁最高,之后又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北京成年男性超重者占48.8%,肥胖者占19.3%。随着BMl水平的升高,TC和TG水平也随之升高,而HDL-C则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肥胖和超重组血脂异常发生的风险升高,OR值分别为3.074和1.790;40~49岁年龄组血脂异常发生的风险升高,OR值3.074,其次为50~59岁组,OR值2.859。结论北京成年男性的超重、肥胖以及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2002年全国普查的结果,且血脂异常的检出率随BMI和年龄的增高而显著增高,其中40~49岁和50~59岁的肥胖者的发病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社区高龄老年人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性别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10年上海近郊某社区的80岁以上老年人95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不同性别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进行比较。结果血脂异常率44.43%,男性(28.90%)显著低于女性(55.26%);女性各血脂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女性TC、TG异常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而女性HDL-C异常率显著低于男性,男女LDL-C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海社区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血脂异常率较高,应做好社区早期综合防治工作;控制血脂异常以高TG、TC为主,重点是女性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东莞市东部地区35岁以上居民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东莞市横沥镇35岁及以上的19 058户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检测。结果完成问卷调查、血脂检测共9 921人。血脂异常标化患病率为35.47%。TC、TG、HDL-C、LDL-C浓度分别为(5.20±1.02)mmol/L、(1.56±1.34)mmol/L、(1.49±0.38)mmol/L、(3.03±0.90)mmol/L。血脂异常类型以高TG、高TC为主。男性49岁以下年龄段组的TC、LDL-C浓度及LDL-C血症患病率较女性同年龄段组高,50岁以上较女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TC、TG、HDL-C浓度及高TC、高TG、低HDL-C血症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莞市东部地区35岁以上居民TC、TG、LDL-C浓度及高TC、高TG、高LDL-C患病率较高;血脂异常类型以高TG、高TC为主;中年男性及更年期以后女性血脂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对本社区中老年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筛查,统计不同性别血脂异常发生率。结果:血脂异常检出率为35.13%,男性TG异常、LDL-C异常、HDL-C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女性,而男性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社区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检出率高,尤其男性,需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牙周炎患者的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牙周炎、血脂异常和hs-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体检中心体检人群中随机纳入6 190人,年龄在20~89岁.按年龄分组分为:20~40岁组、41~65岁组、≥66岁组;按是否患牙周炎分为:牙周炎组和非牙周炎组;按是否合并血脂异常分为对照组、单纯血脂异常组、单纯牙周炎组和牙周炎+血脂异常组.对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和hs-CRP检测.结果 与非牙周炎组比较,男性或20~40岁组的牙周炎患者hs-CRP三个水平段(1~3 mg/L、3~10 mg/L和>10 mg/L)的构成比明显升高,而41~65岁组牙周炎患者仅1~3 mg/L和3~10 mg/L两个水平段构成比升高.与单纯血脂异常组比较,单纯牙周炎组TG、LDL-C、lpa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而牙周炎+血脂异常组TC、TG、LDL-C、LDL-C、lpa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则明显降低.结论 牙周炎与血循环中hs-CRP水平升高相关,而牙周炎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和hs-CRP水平较单纯血脂异常者或牙周炎患者高.因此,在治疗牙周炎的同时,积极预防血脂异常能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新疆汉、维、哈民族血脂水平,了解其血脂水平分布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呼图壁县、托里县、托克逊县、和田市、喀什市为调查点,收集年龄18~70岁的汉、维、哈居民共2 585人,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 (1)所调查人群中共有1 474人符合血脂异常诊断。其中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最多,占61.5%;其次是混合型血脂异常,占27.5%;高TG血症占6.4%;高TC血症最少,仅占2.2%。(2)汉、维、哈民族血脂水平的比较:TC及TG水平,汉族与维吾尔族明显高于哈萨克族(P0.05);HDL-C及LDL-C水平比较,哈萨克族HDL-C水平最高,其次为汉族,维吾尔族HDL-C水平最低,哈萨克族LDL-C水平最低,维吾尔族LDL-C水平最高(P0.05)。(3)汉、维、哈民族不同性别血脂水平比较:汉、维、哈民族TG水平男性均高于女性,HDL-C水平女性均高于男性(P0.05);维吾尔族女性的LDL-C水平高于汉族女性(P0.05)。(4)汉、维、哈民族不同年龄段血脂水平比较:汉、维、哈民族TC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呈递增趋势(P0.05)。结论不同民族血脂水平存在差异。与哈萨克族人群相比,汉族与维吾尔族TC、TG、LDL-C水平较高,而HDL-C水平偏低。差异可能与性别、年龄、生产方式、饮食结构、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20~50岁成年男女血脂代谢异常水平。方法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样,观察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各项指标与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达标水平间差距,对比男女血脂均值差异,采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为伊利康公司提供的血脂检测试剂盒。结果按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各项检测结果达标率,TC男性为274.18%,女性为84.87%;TG男性为44.24%,女性为75.12%;HDL-C男性为270.06%,女性为81.24%;LDL-C男性为69.98%,女性为83.97%。男女各项指标均数对比,TC与TG两项指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男女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血脂异常人数在不断上升,高血脂症中TC、TG、LDL-C升高及HDL-C降低是动脉硬化的独立风险因子,可导致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通过体检防范和治疗,降低与此相关的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唐山冀东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参加2012年1月~2012年12月冀东油田社区健康体检居民8443例,男性4471例,女性3972例,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测量腰围,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酶法检测血脂[包括: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2647例(31.35%),其中男性1726例,女性921例;②与非高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和FBG高于血压正常者,HDL-C水平低于血压正常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60岁人群中,男性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女性(36.34% vs.18.99%),>60岁人群中,女性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男性(56.46% vs.56.95%);④年龄、男性、超重/肥胖、血糖、TG和TC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唐山冀东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1.35%,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雌激素对于女性具有保护作用;年龄、男性、超重/肥胖、血糖增高、高TG和高TC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老年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入选干休所老年冠心病患者249例。采集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降压、调脂、抗血小板用药情况。采用电子血压计检测患者血压水平,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患者血压、血脂达标及用药情况。结果 24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84.4±3.33)岁。89.2%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7.7%的患者血压达标,其中94.6%的患者服用了降压药物。93.4%的患者TC达标,边缘升高5.6%;94.0%的患者LDL-C达标,边缘升高4.8%,高LDL-C血症患者1.2%;76.7%的患者TG达标,边缘升高13.7%,高TG血症患者9.6%;38.5%的患者HDL-C正常,低HDL-C血症患者23.7%,高HDL-C血症患者37.8%。4.0%的患者表现为单项血脂指标异常;24.3%的患者表现为两项血脂指标异常;89.6%的患者服用了调脂药物。85.5%的患者服用了抗血小板药物,其中73.2%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9.2%的患者服用波利维。结论部队干休所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患者药物依从性好,血压达标率高;血脂指标控制较好,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北京市社区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群血脂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岁北京市社区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进行血脂调查,共计582人,检测其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进行实验室诊断,诊断结果与北京市社区普通老年居民血脂异常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按年龄分为3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进行男性、女性组内血脂异常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北京市社区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群TC、TG及LDL—C异常比例均高于北京市社区普通老年人群(P〈0.05),而HDL—C异常比例低于北京市社区普通老年人群(P〈0.05)。低保老年人各年龄组男性LDL—C异常比例均低于女性(P〈0.05);60—69岁组及80-90岁组,男性TC异常比例低于女性(P〈0.05);60—69岁组及70~79岁组男性TG及HDL—C异常比例高于女性(P〈0.05):80。90岁组男性TG异常比例低于女性(P〈0.05);低保老年人群总体血脂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北京市社区普通老年人群(P〈0.05),其中男性70~79岁组、女性60~69岁组血脂异常发生比例最高。结论北京市社区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群血脂异常比例较高,是北京市血脂异常防治的重点人群,而通过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开展相关疾病的宣传教育,定期体检,合理药物控制,可降低该人群血脂水平,防止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高脂饲料组(B组)、高脂饲料+VitD3组(C组)、高脂饲料+普罗布考组(D组)、高脂饲料+普罗布考+VitD3组(E组)。第16周时对大鼠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并取血检测血清TG、TC、HDL-C、LDL-C、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最后取主动脉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组TG、TC、LDL-C、NO、NOS水平升高(P均〈0.01),HDL-C水平降低(P〈0.01);与未干预组比较,普罗布考干预组NO、NOS、T-AOC水平均升高(P〈0.05),TC、HDL-C、LDL-C、MDA水平降低(P〈0.05)。血流动力学监测,仅C组大鼠输入硝普钠后血压下降大于输入乙酰胆碱(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期肥胖症与m脂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与追踪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观察北京市193名(386人次)学生,每一观察对象在儿童期(7~12岁)和9年后其青少年期(16~21岁)测量身高、体质量,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儿童和青少年期男孩的超重和肥胖发牛率均明显高于女孩(儿童期:16.3%比11.9%,15.2%比10.9%;青少年期:23.9%比7.9%,8.7%比3.0%,均为P0.05),儿童期总的肥胖率高于青少年期(12.9%比5.7%,P0.05),青少年期的超重率略高于儿童期(15.5%比14.0%,P0.05)。儿童期肥胖组的平均TG水平较体质量正常组高[(1.22±0.84)mmol/L比(0.82±0.54)mmol/L,P0.01];青少年期肥胖组平均TC和LDL-C水平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均为P0.05);儿童期肥胖组在青少年期时平均TC和LDL-C水平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均为P0.01)。结论儿童和青少年期肥胖症是影响血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血脂、hs-CRP及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冠心病患者49例,分为瑞托伐他汀组(n=27)和对照组(n=22),瑞舒伐他汀组为术后能够坚持瑞托伐他汀连续治疗者,对照组为未坚持瑞托伐他汀连续治疗的患者,余治疗相同。测定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脂[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随访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评估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率。结果①瑞舒伐他汀组6个月后的TC、TG、LDL-C和HDL-C与术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s-CR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③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8);④两组支架内IS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PCI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和IS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本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记录在本院进行体检的24965人的性别、年龄,测量受检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进行血生化检测,按年龄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P<0.01)。女性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的幅度明显,各年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50岁以下人群中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呈正相关(P<0.01),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1)。70岁以上人群中血尿酸与年龄、性别呈正相关(P<0.05),与血糖成负相关(P<0.01)。结论:中青年人群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显著相关,老年人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因素与中青年不同,在干预上应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桂林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四项情况、本地区不同年龄段血脂变化规律及不同性别间血脂的差异,为临床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标准化方法对2011年1-12月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的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血脂四项男女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总的趋势与年龄呈正相关。男性体检者在30-39岁后出现明显的血脂改变,女性体检者在50~59岁后达到高峰。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结论应根据本地区年龄、性别的不同建立血脂参考值。30~59岁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人群,针对该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