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特点,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UAP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MI组K值明显低于SAP组和UAP组,AMI组α角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MA值、G值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 AMI和UAP患者,特别是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EG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用于监测其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监测冠心病患者凝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用TEG监测凝血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86例)、稳定型心绞痛(AP)组(13例).分析各组的凝血特点.结果 (1)AMI组、UAP组与AP组比较,R值、K值明显缩短,MA值、Angle角增大,高凝图形出现比例明显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D-二聚体在三组间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在AMI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明显减低,与UAP组、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和UAP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需给予充分的抗栓及适度的促纤溶治疗.TEG在监测冠心病患者凝血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血小板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9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于PCI术后次日晨采集静脉血进行TEG检测,并同步测定血常规。结果:①血栓最大弹力度(MA)、血小板计数(PLTs)、血小板压积(PCT)分别在ACS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ACS患者血小板参数中PLTs与TEG参数中血凝块形成时间(K)呈负相关(r=-0.251,P0.05),与血凝块形成速度(Angle)、MA、凝血指数(CI)呈正相关(r=0.308,0.525,0.388;均P0.01);PCT与K呈负相关(r=-0.239,P0.05),与Angle、MA、CI呈正相关(r=0.327,0.477,0.390;均P0.01);③PLTs与MA高度相关,但异常的PLTs对应的MA值范围较广泛。结论:ACS患者TEG与血小板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二者联合监测对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高凝状态的监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1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2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患者以及21名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3组的TEG指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分析TEG与血小板、Fib、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组与CD组的凝血综合指数(CI)、血凝块形成速率(Angle)、血栓最大幅度(MA)明显升高,血小板、Fib明显升高,凝血形成时间(K)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Angle、MA与血小板、Fib呈正相关,K与血小板、Fib呈负相关。CI、Angle、MA、K与CRP无相关性。结论 TEG可监测IBD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并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2-09至2014-12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保健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77例,平均年龄(70.4±10.7)岁,均进行TEG及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分为非抵抗组(n=98)和抵抗组(n=79);抵抗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维持剂量亚组(n=39)和增大剂量亚组(n=40)。随访3个月内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再发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急性血栓形成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抵抗组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63.3%(50/79),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36.7%(29/79)。与非抵抗组相比,抵抗组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成形时间、描记图最大幅度(MA)后30 min振幅减少百分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MA、凝血指数、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非抵抗组比较,抵抗组患者3个月内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21.5%vs 7.1%,P0.05),而增大剂量亚组较维持剂量亚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17.5 vs25.6%,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抵抗发生MACE的风险较高。TEG检测有助于指导ACS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用药,降低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ACS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31例(UA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STEMI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8例(NSTEMI组);同时选择100例门诊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TEG检测。ACS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抗血小板治疗,PCI术后次日、抗血小板治疗后1个月进行TEG检测。比较各组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成形时间(K)、最大振幅(MA)、MA后30 min振幅减少百分率(LY30)、血凝块形成速率(Angle)、凝血指数(CI)],以MA、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ACS患者R[(4.65±1.05) min对(5.62±1.13) min]、K[(1.68±0.61) min对(2.46±0.93) min]、LY30(1.02±0.23对1.62±0.31)低于对照组;Angle(66.41°±12.35°对54.69°±8.85°)、MA[(62.65±10.17) mm对(55.38±9.27) mm]、CI(1.48±0.59对-0.85±0.3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MA[(66.38±10.27) mm]高于NSTEMI组[(62.27±9.38) mm]和UA组[(59.25±12.0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MA从(62.51±10.62) mm下降至(51.52±8.73) mm,AA从(43.62±12.51)%升高至(77.85±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指标能有效反映ACS患者病情,评价临床抗凝治疗效果,可用于临床监测,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方法采用TEG血栓弹力图仪对6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6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ɑ-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块强度(G)和凝血指数(CI),并对脑梗死组治疗前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R值、K值较对照组减少(均P<0.01),ɑ-Angle、MA、G、CI值较对照组增大(均P<0.01),脑梗死患者治疗后R、K、ɑ-Angle、MA、G、CI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脑梗死组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凝固性异常,TEG对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根据疾病分型划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三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统计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的R、K、LY30、APTT呈上升趋势,CI、Angle、MA、FIB、D-D呈下降趋势,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反应正常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反应低下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为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有助于防范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8例,并选1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血浆TF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TAT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1)AMI组、对照组、SAP组比较,血浆TF分别为(2179+1236)、(1132+473)、(1147+480)ng/L,TAT分别为(257+108)、(73+63)与(71+53)ng/L,AMI组血浆TF活性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含量较U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UAP组血浆TF活性、TAT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P组血浆TF活性、TAT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动态监测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冠心病(CAD)诊治及预后价值。方法 122例老年CAD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另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基线资料及CRP、TNF-α、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结果 4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SAP、UAP、AMI组PDW、MPV、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低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低于AMI组(P<0.01);SAP、UAP、AMI组PCT及PL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高于AMI组(P<0.01)。结论对CAD患者血清CRP、TNF-α表达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值变化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防治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3例AMI患者、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和30名健康查体者的血清HMGB1含量,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表明冠心病患者病情越重,血清HMGB1和hs—CRP升高越明显(均P〈0.01),且UAP、SAP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均分别呈正相关(r=0.4532、0.3247、0.4557,均P〈0.05)。结论血清HMGB1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采用胶体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二聚体含量:UAP组(0.95±0.32)mg/L,AMI组(1.82±0.63)mg/L,UAP组与SAP组(0.39±0.15)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ACS血栓形成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危险分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1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90例,ACS组又分成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5例,UAP组55例(其中低危组18例、中危组20例、高危组17例);另选3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FABP、IMA。结果 AMI组血清H-FABP、IMA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UAP低危组(P〈0.05或〈0.01);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血清H-FABP、IMA水平随UAP危险程度增加而升高,根据二者的血清水平可判断UAP患者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及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以ACS患者7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40例为研究对象,ACS患者被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38例,测定其血清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TnI)水平,并选择ACS患者中60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0例)和常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CS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BNP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913,P〈0.01)、与TnI呈正相关(r=0.526,P〈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治疗后BNP、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提示其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AMI传统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方法:随机选择60岁以上的冠心病(CHD)患者143例,其中AMI组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选择同期入院与CHD患者具有性别及年龄可比性且排除CHD诊断的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各组Hcy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血清Hcy水平AMI组较UAP、SAP及对照组,UAP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高Hcy血症发生率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UAP组及SA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性别、年龄、吸烟率、体质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Hcy血症患病率则老年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血清Hcy水平均是老年AMI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AMI的发生率高Hcy组显著高于Hcy水平正常组(均P0.05),但吸烟率、BMI、年龄、性别则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血清Hcy是老年AMI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促进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聚集并发生A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方法 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其中24例行PCI术,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睾酮、血浆白介素-18(IL-18)、IL-10的水平,探讨睾酮与IL-18、IL-10的相关性,及在CH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96例男性CHD患者被分为急性心梗(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另选择30例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非冠心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睾酮,血浆IL-18、IL-10水平。结果:血清睾酮水平在UAP组、AMI组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对照组[(6.89±1.35)mmol/L比(5.02±1.87)mmol/L比(13.46±1.99)mmol/L,t=1.917~2.365,P均〈0.05],且AMI组显著低于UAP组(t=1.034,P〈0.05);IL-18水平在SAP组、UAP组和AMI组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209.32±80.49)pg/ml比(316.78±75.63)pg/ml比(457.78±83.21)pg/ml比(146.72±79.36)pg/ml,t=2.016~3.167,P均〈0.05],且UAP、AMI组显著高于SAP组(t=2.173,2.596,P〈0.05);IL-10水平在SAP组、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116.45±42.76)pg/ml比(85.64±27.33)pg/ml比(70.26±18.55)pg/ml比(48.46±18.27)pg/ml,t=2.9972.018,P均d0.053,而AMI组、UAP组显著低于SAP组(t-2.034,2.291,P〈0.05)。Pearson直线回归分析显示,CHD组的血清睾酮水平与IL.10(r=-0.678,P〈0.01),IL-18(r=-0.579,P〈O.0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冠心病血清睾酮及IL-18,IL-10水平有显著改变,且血清睾酮与IL-18,IL-10呈显著负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49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的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67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AP组,4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40例).各冠心病组根据是否行PCI治疗再分别分为AMI支架组和AMI造影组,UAP支架组和UAP造影组,SAP支架组和SAP造影组.并将1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作为非冠心病组(N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前和术后30分钟、4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1)术前AMI组的MPO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NC组(P<0.01);UAP组两者均高于SAP组和NC组(P <0.05);SAP组的MPO水平高于NC组(P<0.01),两组间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PO水平与hs-CRP水平显著相关(r=0.701,P<0.01).(2)各支架组术后30分钟、4小时时的MPO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AMI支架组、UAP支架组、SAP支架组分别于术后4小时、30分钟、30分钟达高峰后很快下降至术前水平.各支架组患者的hs-CRP浓度则逐渐升高,hs-CRP浓度的升高晚于MPO.AMI造影组的MPO和hs-CRP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UAP造影组、SAP造影组及NC组MPO、hs-CRP水平造影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MPO是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指标;介入治疗可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早期MPO水平表达增加,即使是斑块处于稳定状态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及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60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AT、t-PA的活性显著降低,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AT、t-PA、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亦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血清Fractalkine (FKN)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中的表达,并评估其水平对CHD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选取CHD患者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2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7例(AMI组),同期选择非CHD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FKN水平,Gensini评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AMI组及UAP组血清FK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AMI组与UAP组、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D患者血清FKN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r=0.19,P>0.05).结论 随着CHD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清FKN水平明显升高;血清FKN水平可以作为CHD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