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讨论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脑血管形态学改变在探讨脑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预测临床表现及选择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0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并明确诊断为脑血管病变的病例140例,观察各种脑血管病变的造影表现,探讨病变血管的形态学特点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临床过程、治疗方式等的关系.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中,A1优势征26例(占68.42%),随机选取293例非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造影病例作为对照组.A1优势征1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脑动静脉畸形组中单支引流静脉的出血率比3支或以上引流静脉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数量供血动脉组中出血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中前交通动脉或后交通动脉代偿在单、双侧病变中出现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1优势征是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高危因素.脑动静脉畸形单支引流静脉的出血率明显高于多支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的数目则不是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相关因素.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经过前交通动脉或后交通动脉的侧支血流代偿,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主要是通过后交通动脉的侧支血流代偿.  相似文献   

2.
魏秀霞  魏宁  田立  靳桂荣 《河北医药》2010,32(15):2135-2136
脑有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占脑供血总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1]。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脑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良好,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若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脑血流量的狭窄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超声检测即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CDFI)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1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CDFI)检查资料。结果本组中有50余例患者出现颅外血管狭窄,高达32%。其中,重度狭窄6例(17%),闭塞4例(11%)。同时90余例患者的颅外血管发现斑块,共300多处,9例可疑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经TCD进一步检测,一侧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9%),8例为颈内动脉闭塞。结论颅内外血管超声检测TCD与CDFI与联合应用,能够较准确地测量颈内动脉及颅内侧支循环情况,可以发现血管病变如狭窄、闭塞等,并确定程度及部位。对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脑血管超声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诊断。方法选取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变组),并选取同期100例体质、年龄匹配体检者(对照组),均采取颈脑血管超声,分析两组颈脑血管情况。结果病变组颈脑血管受累发生率为83.00%,对照组为60.00%,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后天性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为14.00%,病变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系统狭窄参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理过程。总而言之,在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颈脑血管超声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杜大勇  焦力群  李慎茂  朱凤水  凌峰 《天津医药》2012,40(12):1241-124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应用双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与3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5);糖尿病组的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血管病变均以颅内动脉病变为主,最易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P>0.05)。2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5%vs53.56%),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64.63%)和无侧支血管代偿(71.18%)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支血管代偿为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狭窄程度更重,以颅内动脉受累为主,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支代偿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对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影响.方法 经确诊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患者79例,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 (ACoA)、后交通动脉(PCoA) 及颈内-外动脉 (ICA-ECA)开放,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患者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前与术后颅内血管血流及CVR变化.结果 TCD显示术后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CV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患侧的CVR按照不同侧枝循环开放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ACoA+PCoA+ICA-ECA>ACoA+ICA-ECA >ACoA >ACoA+PCoA >PCoA+ICA-ECA >PCoA>ICA-ECA,支架术后CVR均恢复正常范围,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TCD可以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颅内血流变化,观察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支架置入前后CVR改变,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和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将6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颈动脉狭窄组和颈动脉闭塞组,利用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分析。另取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利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3组患者比较,患侧顶、颞、额叶皮层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P=0.020;t=-2.356,P=0.020;t=-2.767,P=0.015)。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中,颈动脉狭窄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10%,异常率为90%;对照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100%,异常率为0。结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脑血流灌注损伤有关系,并可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临床出现认知障碍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头颅CT血管成像(CTA)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5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 年龄(57.76±8.92)岁, 男58例, 女42例。其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9例, 脑梗死患者51例。分析CTA判断脑血管狭窄、侧支循环情况及CTA、HR-MRI斑块检出情况, 分析TIA和脑梗死患者HR-MRI斑块参数差异, 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761, P<0.05, 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5.00%(85/100);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结果与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820, P<0.05, 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准确率为91.00%(91/100);脑梗死患者CTA、HR-MRI斑块检出率分别为92.16%(47/51)和90.20%(46/51), 明显高于TIA患者[77.55%(38/49)、73...  相似文献   

9.
程美芸 《临床医药实践》2002,11(11):829-830
目的 :探讨脑出血或脑缺血的基础病因。方法 :使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发现病变行神经介入血管内疗法。结果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4例 ,分别采用电解离可脱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脑动脉瘤 2例 ,导管注入IBCA胶堵塞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 2例。本组缺血性脑血管病 15例 ,9例颈内动脉有不同程度斑块形成 ,其中 1例同时有椎动脉狭窄 ,1例椎动脉闭塞 ,5例脑梗死 ,颅内一支大血管堵塞。并观察到梗死后颅内 Willis环的开放和颅内外血管侧支循环的代偿。结论 :只有早期发现颅外血管颈内和椎动脉病变 ,及时使用神经介入疗法 ,才能有效地避免脑梗死发生 ,有效地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揭示神经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脑侧支循环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侧支循环情况分为脑侧支循环良好组(n=49)和脑侧支循环不良组(n=54).两组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TCD对ICA和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患者TCD对诊断ICA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8%、100%、79%。对MC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92.7%、97.6%和87.8%。结论 TCD检查对ICA和MCA狭窄与CT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简单、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梁雄飞  林燕 《安徽医药》2018,22(4):621-623
目的 观察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CAD合并ICVD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均经血管造影确诊,采用颈动脉超声(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颈动脉、颅内动脉进行检查,并分为动脉狭窄组、动脉非狭窄组,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非狭窄组患者更高,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IMT增厚、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针对CAD合并ICVD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加准确地筛选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艳 《中国医药》2013,8(7):919-92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健康查体的12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采用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及斑块发生情况并加以比较.结果 对照组斑块阳性率为35.0% (42/120),明显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阳性率[90.8% (218/240)] (P <0.05).对照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内动脉总狭窄率分别为33.3% (40/120)、74.2% (178/2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7.7%,特异度92.3%,约登指数0.80.对颈内动脉轻度、中度狭窄的诊断上,DSA和超声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上,DSA与超声检查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狭窄:25.6% (20/78)比6.4% (5/78),斑块:76.9% (60/78)比52.6% (41/78),均P<0.05].结论 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可以早期发现颈内动脉病变,能作为无症状人群健康查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3例,颈总动脉狭窄16例,颈内动脉狭窄25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14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脉畸形4。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治疗计划、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步文广  钱坤  王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12-23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分析狭窄脑动脉的分布规律,根据其狭窄程度分组,同时测定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35例阴性,6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组Hcy浓度平均为19.26(14.79~26.13)μmol/L,明显高于无血管狭窄组11.60(8.8~15.11)μmol/L]/L(P<0.05),Hcy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r=4.126,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可能与Hcy水平升高有关。且随着Hcy值增高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且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OCSP分型,并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病变特点,分析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9.1%,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为12.5%。部分及完全前循环梗死(PACI、TACI)组(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7.6%、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9.1%,高于后循环梗死(POCI)组(B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ACI)组(C组),P〈0.05。B组和C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PACI和TACI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脑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4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结果 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仅有颅内病变,31.8%仅有颅外病变,33.0%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病变的发生率为68.1%,稍高于颅外病变的64.8%。青年组单纯颅内病变的比例较高(75.0%);中年组(38.5%)低于青年组(P〈0.01);老年组(28.1%)低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以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比例较高(36.8%,P〈0.01)。后循环病变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在颅内、颅外及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在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颅内动脉病变中的比例(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逐渐增多,后循环病变增多。高龄是颅外动脉病变的显著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