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对经椎旁间隙以及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病例选择时间范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共84例,随机设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其在手术治疗中分别采取传统后路入路方式和经椎间旁间隙联同后正中入路的方式,比较2种入路方式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8):1077-1080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Cobb角;手术前及手术后1、3d时,测定血清中肌酶、应激激素、神经损伤分子的含量。结果: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Cobb角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两组间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LDH、CK、Myo、NE、E、Cor、Ins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LDH、CK、Myo、NE、E、Cor、In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NSE、S100B、GFAP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GFA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稳定性相当且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创伤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结果]本组35例患者,手术结果优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开放手术。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及周缘皮肤坏死,均一期愈合。[结论]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两种方法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于该院手术取出胸腰椎骨折(该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且未进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36例,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传统正中后入路2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后多裂肌的肌萎缩情况。结果传统入路组与椎旁肌入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但椎旁肌入路组出现明显多裂肌肌萎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对多裂肌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29-133
目的:探讨在山区县医院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手术固定,对照组为传统正中入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腰部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时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1个月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拆除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拆除固定3个月后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较传统正中入路具有更低的医源性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低且恢复速度较快,并且可完全在基层山区县医院开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后入路显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in)、术中失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术后住院时间(d)、椎体高度矫正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矫正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各项临床指标,同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患者术前和术后第4天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感染率明显多/长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术后第4天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及疼痛程度轻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对每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身体状况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监测病情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早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压疮、便秘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卧床时间短,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住院时间短,护理工作量减轻等优点。结论:有效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早日康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4.3 min,平均出血量为200 mL,出院后均行随访14~36个月,平均随访25个月,无1例发生钉棒系统断裂或松动,手术1~2年后各患者椎体及椎间隙高度丢失低于10%。结论胸腰椎骨折无神经症状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法治疗,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小,稳固,术后较快恢复,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L、术后引流量(27.3±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 U/L,(162.6±2.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Basis)复位固定。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5 min,出血量平均50 ml,全部病例均获得13~37个月,平均26个月的随访,钉棒系统无松动、断裂、1~2年后椎体高度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小于10%。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坚强,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法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并与其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对比总结其优越性。方法:对由于胸腰推骨折而来我院治疗的14例患者使用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并对其进行观察随访,随诊时间为手术后的第1、3、6以及第12个月,记下患者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耗时、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后的引流量、下床时间等原始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来我院治疗的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少、手术耗时较短。在1-12个月的随诊之后发现,全部患者的背部、腰部都没有出现活动不便、疼痛等症状,术后康复效果显著。平均在手术后第4个月出现了硫酸钙骨水泥的骨化降解,平均在手术后的第12个月患者可进行内固定的拆除,无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发生。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法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具有方便、手术耗时小、相对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且伤椎内固定的失败率也比较低,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组,术后3天VAS评分及半年随访腰背痛JOA评分均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均恢复较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和多裂肌直达关节突,椎旁肌组织剥离较少,便于直接置钉,保留了后结构复合体,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