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明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 (PLSVC)的快速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学和特殊性。自 1 997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对 1 3例合并PLSVC的快速心律失常进行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7例、左侧旁道 3例 ;右侧旁道、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和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各 1例。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均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放置 ,其中 9例进行了冠状静脉窦造影 ,3例左侧旁道中的 2例采用了经主动脉逆行法消融、1例采用穿间隔法在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 ,7例AVNRT中的 5例采用Swartz鞘管支持消融导管实现稳定贴靠。消融成功率 1 0 0 % ,无并发症。结论 :多种快速心律失常可合并PLSVC ,经导管射频消融仍有较高的成功率 ,但是在冠状静脉窦电极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和AVNRT消融的方法学上有一定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途径建立方法,评价经该途径行右侧房室旁路消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第89医院2008—2012年26例临床诊断为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采用穿刺右颈内静脉、双侧锁骨下静脉,安放动脉鞘,经三个静脉通路分别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心尖部、冠状静脉窦、希氏束,用于心房和心室局部记录和刺激途径,8F加硬消融电极导管亦经过右侧锁骨下或颈内静脉途径送入,用于标测和消融。结果 26例患者中2例经上腔静脉途径射频消融失败,均改为下腔静脉途径成功,余24例均成功地经上腔静脉途径完成了射频消融术,平均随访(6.0±1.2)个月,两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可安全有效地消融右侧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3.
常规射频消融在部分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不能产生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本研究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对该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 12 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中 ,7例患者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或至欧氏嵴射频消融超过 15次未能产生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定义为射频消融失败。对该 7例患者换用冷盐水灌注导管 ,以相同于常规射频消融的方法在峡部找到传导间隙后 ,行射频消融。全部患者消融成功 ,平均消融 4.5± 2次 ,导管温度 40± 1℃ ,阻抗 79± 5 .4Ω ,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表明常规射频消融的失败与常规射频消融不能产生峡部足够的损伤有关 ,冷盐水灌注导管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患者可以成功地产生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4.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广泛用于根治快速心律失常,这类患者一部分有器质性心脏病。而心脏结构的异常不同程度上为RFCA增加了难度,现总结43例有基础心脏病合并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患者进行RFCA的经验。  临床资料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1例,20例消融成功。左侧旁路11例,其中左上腔静脉畸形引流(LSVT)2例经右颈内静脉置入冠状静脉窦电极,1例同时有心脏转位(中位心)、右位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迂曲,动脉消融导管不能到位,放置动脉长鞘撑直髂动脉后,主动脉逆行法消融成功;风湿性心脏病3例(…  相似文献   

5.
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冠状静脉窦低能量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 2例左侧房室旁路患者先经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 ,不成功改由经冠状静脉窦标测途径。  结果 :2 2例患者全部成功 ,17例 (77.3% )成功靶点与冠状静脉分支或畸形有关。 15例有效靶点记录到振幅较大的房室旁路电位 ,其振幅于 A波和 V波之比大于 1,前传 V波和逆传 A波较心内膜标测分别提前 2 6 .1± 5 .1m s和 2 2 .5±9.2 m s。  结论 :低能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可以安全、有效的阻断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对比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犬下腔静脉开口处后静脉壁的近期及远期病理改变,探讨消融术后静脉狭窄的病理机制。方法:对两组共6条杂种犬行下腔静脉造影后分别用射频及超声能量消融下腔静脉开口处,术后30min,4周,12周分别取两组试验犬各1条,重复下腔静脉造影后处死,取被消融处组织制成切片,光镜下观察。结果:下腔静脉造影示射频导管消融组术后30min,3条犬均有下腔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而超声消融组则没有。术后12周时处死的两条犬均有管腔狭窄,慢性期大体标本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可使静脉客壁形成局限的,僵硬的,形状不规则的疤痕,管壁挛缩,而超声组在静脉内壁仅形成光滑的,均匀的,连续的环状损伤,组织学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及增生,全层肌组织破坏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管壁挛缩,但射频导管消融组改变更明显。结论: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均可造成血管透壁损伤,术后病理演变过程相似,超声在血管内壁造成的损伤轻微,均匀,呈连续环状,慢性期修复反应较轻,虽有形成管腔狭窄的可能,但较射频导管消融组轻微,且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是较为理想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7.
导管射频右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报道导管射频右房双线性消融临床试验性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结果。10例特发性房颤的患者接受治疗 ,用 8mm大头电极温控导管完成下腔静脉口至三尖瓣口的线性消融 ,用连续 4个大头电极的温控导管完成从下腔静脉口经界嵴至上腔静脉口的线性消融。术中及术后无 1例发生并发症 ,术后恢复过程无异于一般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 1~ 10月 ,其中 6例无房颤发作、2例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此 8例中 ,6例在术中诱发房颤时房颤是由 b型心房扑动转变而来。另 2例房颤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初步结果表明 :导管射频右房双线性消融对 b型心房扑动启动的阵发性房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和做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起源的异位冲动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特点,总结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上腔静脉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连续收治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08例,对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上腔静脉的11例患者行上腔静脉造影,明确上腔静脉开口位置后应用标测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激动标测,标测上腔静脉最早激动点及肌袖电位分布位置进行消融,直至房性心律失常终止及上腔静脉电位消失。结果:11例患者中,房速5例,房颤6例。5例房速患者上腔静脉房速发作周长为260~390ms;P波形态除1例判定不清外,其余4例均为Ⅰ、Ⅱ、Ⅲ、aVF、aVL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6例房颤患者中,4例在环肺静脉隔离后仍可诱发或自发短阵房速或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经标测起源于上腔静脉;2例术中自发房颤标测过程中发现上腔静脉电位频率较肺静脉电位频率更快。上腔静脉电隔离后,术中均成功终止心动过速。随访6~20个月,1例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1例患者因窦性停搏行永久起搏器治疗。结论: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很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对16条犬进行射频导管消融冠状静脉窦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射频于冠状窦内电极导管和胸部片状电极间释放,能量为1229±711焦耳.13条犬于消融后半小时处死,3条犬于3~4周后处死.消融部位损伤长3.2±1.8mm,宽2.2±1.7mm,深2.±1.0mm,镜下所见为边界清晰的凝固性坏死(急性期)与纤维化(慢性期).冠状动脉、二尖瓣及心内膜均未受累.除二条犬偶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外无心律失常发生,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无1例发生冠状静脉窦破裂.表明高能射频消融冠状静脉窦安全,就其损伤部位而论可能对破坏病人的左侧房室旁道有效.  相似文献   

10.
射频导管消融术阻滞经冠状静脉窦传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射频导管消融术阻滞经冠状静脉窦的电传导通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冠状静脉窦口内 5~ 10mm处射频导管消融 ,低位右心房起搏下 ,观察最早激动部位、冠状静脉窦激动顺序和时间、房间隔激动时间、心房激动时间。结果  (1)冠状静脉窦口或近端射频导管消融可造成经冠状静脉窦电传导通路的完全或部分阻滞。表现在消融前 ,低位右心房起搏时 ,窦口处的电激动明显早于Bachmann束。消融后 ,窦口处的电激动迟于Bachmann束或两者基本一致 ;(2 )消融前后 ,心房激动时间由 (6 1 14± 8 36 )ms延长至 (88 4 3± 19 2 2 )ms,说明低位心房起搏时冠状静脉窦是优势传导通路 ;(3)消融前后的房间隔激动时间及冠状静脉窦激动时间分别为 (2 6 4 3± 8 87)ms对(15 2 8± 10 13)ms和 (39 4 3± 9 78)ms对 (38 0 0± 5 86 )ms。结论 冠状静脉窦近端射频导管消融术阻断经冠状静脉窦的电传导通路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腔静脉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36例,年龄(42.5±13.2)岁。经1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导管)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Lasso导管的指导下,采用全肺静脉或上腔静脉与靶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肺静脉和腔静脉行标测和电隔离治疗。窦性心律时最早激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位处和/或心房起搏时最短的心房和静脉电位间期处为靶点行消融。结果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接受一次电隔离治疗,共电隔离大静脉115根,其中左上肺静脉34根,左下肺静脉22根,右上肺静脉30根,右下肺静脉17根,上腔静脉12根,即刻电隔离成功率为95.6%,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78%。随访3~22个月,成功率(无房颤发作或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为75.0%。结论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或腔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活动连接,可有效预防房颤的复发。治疗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  相似文献   

12.
持续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常需要在环肺静脉电隔离(PVI)的基础上增加肺静脉外触发灶的消融,包括线性消融、BOX消融及碎裂电位消融等.二尖瓣峡部是线性消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射频消融很难达到二尖瓣峡部的彻底阻滞.经下腔静脉送入指引导管至冠状静脉窦,注入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可实现二尖瓣峡部心外膜和心...  相似文献   

13.
射频导管消融后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采用成都锦江通用电子仪器厂产LEAD-200A型电生理仪和HL-750型射频消融仪.术中电生理检查以冠状静脉窦电极作程序刺激,出现跳跃现象,快径路不应期340ms,慢径路不应期250ms,并诱发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为房室结双径路.电视透视下,A-V间期以冠状静脉窦口处最近,术中置入大头电极于右心房,于冠状静脉窦口至三尖瓣环口间偏上小A波大V波处行射频导管消融,功率20W.消融7s后房室交接区心律及窦性心律交替出现.消融120s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总结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特点 ,以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 999~ 2 0 0 1年在 96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1 1例存在左上腔静脉并合并冠状窦口异常扩张 ,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2例 ;3例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左上腔静脉畸形。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送入冠状窦电极游离于巨大的冠状窦口 ,给予右心房S1 S2 程序刺激 ,A2 H2 均出现跳跃现象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 0例患者通过左锁骨下鞘管行左上腔静脉 冠状窦左、右前斜位造影 ,并应用R 0型Swartz鞘支持大头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结果 在靶点电图波形稳定处 ,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 ,1 1例患者全部成功。输出功率为 30~ 40W ,平均放电次数 (1 9± 0 8)次 ,平均消融时间 2 3h,X线曝光时间 (2 8± 1 6)min。未发生并发症 ,随访 1~ 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先进行左上腔静脉及冠状窦造影 ,明确冠状窦口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应用R 0型Swartz鞘支持大头电极稳定地贴靠在靶点 ,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33岁,身体矮小,驼背。因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术。常规经股动脉穿刺主动脉逆行至左室消融治疗,手术过程中,大头导管难以到位,遂行主动脉造影,发现主动脉严重迂曲。采取经肱动脉途径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6.
对16条犬进行射频导管消融冠状静脉窦(CS)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射频于CS内导管电极和胸部片状电极间释放,能量为1229±711焦耳。13条犬于消融后半小时处死,3条犬于3~4周后处死。消融部位损伤长3.2±1.8mm,宽2.2±1.7mm,深2.1±1.0mm,镜下所见为边界清晰的凝固性坏死(急性期)与纤维化(慢性期)。冠状动脉、二尖瓣及心内膜均未受累。除2条犬偶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外无心律失常发生,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无1例发生CS破裂。表明高能射频消融CS安全,就其损伤部位而论可能对破坏病人的左侧房室旁道有效。  相似文献   

17.
报道 6例冠状静脉造影体会 ,2例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治疗 ,大头消融导管需在冠状静脉内标测 ;4例扩张型心肌病行双心室三腔心脏起搏治疗 ,安置左心室 2 187电极于冠状静脉左室支。使用特制冠状静脉窦鞘管 ,将单球囊造影管经鞘管送入冠状窦开口处 ,充盈球囊的同时行冠状静脉逆行造影。 6例冠状静脉造影均成功 ,发现有冠状静脉憩室 1例 ,消融患者均按造影指引在冠状静脉内精确标测靶点 ,消融成功 ,心脏起搏器安置患者均按造影结果找到理想左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8.
后间隔旁路是心脏房室旁路中变异较大的一类,对其中一些较为特殊的类型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难以进行标测和定位,其原因是后间隔部位较为复杂的解剖结构使旁路心房端插入点的变异程度增大。本组介绍5例经导管标测和消融证实的以冠状静脉窦壁心肌为心房插入点的后间隔旁路。  相似文献   

19.
直视下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房室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右侧房室旁路合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或多次心内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者,探讨采用直视下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法阻断房室旁路传导的可能性。方法3例右侧显性房室旁路,2例为男性慢性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术前经多家医院心内膜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均未成功,旁路分别位于右房室环9点和7点处;1例为女性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前未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体表心电图定位旁路位于右侧前壁。手术中于右房和右室外膜各缝扎一根2极导管用于双极记录和刺激,手执四极大头电极导管沿右侧房室沟从室间隔处经右游离壁到冠状静脉窦口或反向进行标测,在理想的标测靶点处放电消融。结果3例患者的3条旁路均一次消融成功,没有心房穿孔或右冠状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旁路阻断时间1~2s,总操作时间10~20min,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对右侧房室旁路合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或多次心内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者,可考虑采用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