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日 《开卷有益》2009,(9):18-19
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代谢障碍综合征,其临床特点就是高血糖。胰岛素缺乏或作用障碍的形式有多种,一种是完全缺乏,另一种是相对缺乏。胰岛素完全缺乏,即1型糖尿病,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类患者体内没有胰岛素分泌,终身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如果胰岛素应用得当,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酮症及酸中毒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7例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的临床生化及治疗特点,分别与23例1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及20例不伴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有如下特点:(1)发生率8.7%,发作≥2次者占15.5%,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发作而首诊占28.9%。(2)感染为常见诱因,其次为不明原因,占38.1%。(3)体重指数偏低。(4)酮症程度轻,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后酮症消退较快,后需胰岛素量少,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不容忽视,应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及并发症的监测,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95%。2型糖尿病其特点是由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胰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从而产生高血糖和糖尿。亦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本文将近年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口服代表药物的临床应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某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糖尿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并称为世界三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完全破坏,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常表现依赖或需要胰岛素的治疗。2型糖尿病其特点是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相对不足及胰岛素缺陷,主要并发有胰岛素抵抗,大多数病人表现为肥胖,而肥胖又加重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一般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治疗。糖尿病可归属中医消渴症范畴,消渴症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其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但多与血瘀密切相。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是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作用引起的持续血糖和糖尿升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有四种类型:①Ⅰ型: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这类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②Ⅱ型: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节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③其他:由胰腺内、外原因和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④妊娠糖尿病.我国Ⅰ型糖尿病约占5.6%;Ⅱ型约占糖尿病的93.7%;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其治疗是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现就中药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胰岛素只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及中、晚期2型糖尿病,往往因病情重或病程较晚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现将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概述如下。1胰岛素的剂型传统的胰岛素制剂有短效、中效、长效、预混等不同剂型,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由于胰岛素制剂研究的深入,现研制出人胰岛素类似物。1·1短效型胰岛素普通(正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30 min开始起作用,高峰浓度在2~4 h,可持续作用5~7 h,随剂量增大其作用时间可延长,除皮下注射外,还可以肌肉及静脉注射,故可以适用于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1〕。1…  相似文献   

7.
肖霞  陆茵 《四川医学》2011,32(3):396-397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其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及HbA1c不仅明显改善,同时优于对照组的治疗;另外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由胰岛部细胞合成及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案紊乱.而有些患者必须注意胰岛素控制血糖:1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药物治疗无效型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伴严重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或消耗性疾病,外科疾患,施行大手术前后,妊娠与分娩时[1].而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患者拒绝胰岛素注射,为了使患者能接受治疗,笔者对42例拒绝胰岛素治疗进行心理调查,并仔细分析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42例患者经心理疏导后,均能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有关,临床上1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多采用胰岛素降糖治疗[1],在接受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胰岛素过敏,影响血糖达标,对这部分患者应采用胰岛素脱敏治疗,现将作者在这项工作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蕾  罗荔  李晓岚  王敏哲 《新疆医学》2006,36(5):194-196
为了减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中的低血糖事件,使血糖安全达标,为此我们采用临床上常用的三种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其目的是比较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之间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红  王华  魏梅  李红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6):522-523
①目的观察比较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病人每日1次与4次注射胰岛素依从性的影响。②方法选取8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甘精胰岛素组每晚睡前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组每天三餐前注射赖脯胰岛素+睡前注射甘舒霖N。两组均经过详细统一的糖尿病教育,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注射胰岛素的依从性。③结果两组病人注射胰岛素类似物的依从性无统计学差异(t=0.623,P〉0.05)。④结论糖尿病教育可以增进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林仿  姚亚强  褚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849-850,873
目的观察早晚餐前预混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两预混一长)与三餐前速效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三速一长)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初诊伴有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I、Ⅱ两组,每组30例。I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Ⅱ组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比较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人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每日胰岛素用量Ⅱ组较I组明显减少(<0.05)。结论预混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与三速一长方案治疗治疗效果、安全性相当,胰岛素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睡前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睡前加以中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一天检测4次血糖,观察其疗效。结果睡前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5周后,血糖控制良好,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善,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睡前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血糖控制稳定、安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茹  陈芬  龚宇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333-334
目的观察格华止(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经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格华止联合胰岛素组30例(甲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 R)皮下注射,格华止850 mg po qd;单用胰岛素组30例(乙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甲组治疗时起始胰岛素剂量及达到基本血糖控制时胰岛素剂量均显著低于乙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乙组有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甲组有10例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结论2型糖尿病磺脲类治疗失效患者格华止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胰岛素用量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董玉霞  许文秀  常翔 《中国现代医生》2012,(22):155-156,158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治疗组单用格列美脲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HbAlc)、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邱云霞 《医学综述》2013,19(6):1125-112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观察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BG、2hBG、HbA1c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FBG、2hBG、HbA1c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好,低血糖发生率低,且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CE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承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ACE抑制剂(苯那普利片)和降糖药,对照组只口服降糖药。疗程6个月。结果:ACE抑制制剂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P<0.05),显著增加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CE抑制剂是安全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痛(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清RBP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Ins)、体重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再将60例T2DM并发冠心病患者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吡格列酮治疗组用吡格列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均测定上述指标。结果①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RBP4水平增高(P〈0.01);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RBP4无差异(P〉0.05)。②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降低(P〈0.01),TNpa、胰岛素水平下降(P〈0.05),脂联素水平升高(P〈0.05),IR明显改善。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T2DM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改善I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睾酮(T)、总雌二醇(E2)及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男性37例,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46例,采用酶联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总T、总E2、SH-BG含量.结果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总T降低,总E2、SHBG升高.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总T、总E2、SHBG与空腹胰岛素、120分胰岛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性激素是反映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变化的较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mellitus,T1-D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32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观察1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ketoaacdosis,DKA)患儿的诊治效果。结果: 10例儿童1型糖尿病首发症状为酮症酸中毒,4例以呼吸道感染、3例以呕吐、1例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小剂量胰岛素短时静脉滴注治疗DKA效果好。结论: 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往往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酮症酸中毒及呼吸、消化系统疾病为首发表现就诊者,易误诊误治;胰岛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