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民清时期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恽铁樵两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恽铁樵及其他7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两位医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两医家临证处方同中有异,皆为攻补兼施,张氏偏补后天脾胃,恽氏更重先天精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9 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4 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 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 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汇通各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中西医汇通派4 家临证处方规律有其相似之处,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清代医家治疗痛经止痛药使用规律。方法:收集临证处方98首,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所用止痛药的种类、性味归经、功能类型及使用比例等进行分析,并进行药物同用度指数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当归、香附、延胡索等9味高频用药;性味以辛、苦、甘、温较多,主归肝、脾、心经;功能以行气活血类为多;9位医家方均使用止痛药比例38.94%-70.58%;同用度指数算出乌药-炮姜、炮姜-甘草、当归-香附等药对;前9味高频用药聚类分析显示延胡索单独聚为一类,当归和香附、白芍和甘草各聚为一类。结论:清代医家治疗痛经重视止痛药的运用,其常用药物和运用规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汉、唐、宋、明、清、当代医家临证保胎用药规律的相同与异同点,分析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汉代至当代医家临证保胎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功效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各朝代医家临证保胎用药温热/寒凉比值皆大于1。五味频次比较中,只有明代偏重于酸甘,其他各朝代都偏重于辛甘。除当代用药以后天与先天并补而更偏重补肝肾外,其他朝代脾胃/肝肾均小于1,以补后天脾胃为重。补益药使用频次以当代为最(4.60),明代(4.57),清代(3.05),宋代(2.30),唐代(1.86)。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高频用药宜聚为3类:唐代和宋代聚为一类,同时与汉代聚为一大类;清代和当代聚为一类;明代单独为一类。结论各朝代医家保胎用药多以补虚为主,兼有活血、止血、清热、解表等方法。各医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历史时期的疾病特色能够辨证用药,各有特色。用药都偏温热,佐以辛甘,攻补兼施,不忘先后天并补,用药逐渐丰富,辨证更趋完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程门雪医案》的处方药物从用药范围、药性构成、功能组成等方面分析,得出其临证处方用药有以下特点:1.临证治疗以理气、化痰为主,佐以清热、解表、利湿;2.药味以甘、苦为主,药性寒、温并用;3.重视脾胃,兼顾心肝肺;4.临证谴药组方,温胆汤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总结药物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3月名老中医刘德清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所有门诊处方,使用Excel 2019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归纳整理,通过SPSS 26.0及SPSS Modeler 18.0平台分析名老中医用药的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由此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共收集有效处方331首,涉及药味110味,根据药物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得出中药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总结得出使用频次超过90次的高频中药共14味,为甘草、陈皮、黄连、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黄芩、白芍、佛手等。对使用频次超过50次的中药共20味进行中药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聚类群组,分析得出名老中医用方由经典方黄连温胆汤、二陈汤、芍药甘草汤等化裁。通过构建分类值共线频率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0对。对高频用药进行文献检索,得出这些药物通过抗炎、镇痛、调节胃肠道运动、保护胃黏膜等作用机制发挥治疗作用。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对名老中医临...  相似文献   

7.
陈再创  谢煌烈  刘石坚  罗桂平 《中医药导报》2020,26(11):160-163,168
目的:探讨刘石坚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方法:通过对刘石坚治疗小儿咳嗽的门诊病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2.0软件对其处方用药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435个中药处方,涉及127味药物,提炼出治疗小儿咳嗽高频药物22味,涉及关联规则共33条,聚类分析得到8类药物。结论:刘石坚临证辨治小儿咳嗽尤其重视肺、脾、胃等脏腑,以清热泄肺、化痰顺气为主要治法,同时注重调护脾胃,善用虫类药,临床用药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历代名医治疗中风疗效确切的处方,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以树状图展示结果。结果共纳入36位名医治疗中风的处方112首,涉及药物204味,用药频次1169次,其中高频药物(10次)有白芍、牛膝、当归、法半夏、茯苓等。高频药物类别有补虚药(22.58%)、平肝息风药(12.31%)、活血化瘀药(11.89%)、清热药(11.46%)及化痰止咳平喘药(8.72%)等。聚类分析表明高频药物(10次)可聚为6类。结论《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以补虚药为主,配以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等治疗中风,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65-86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式,探究便秘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纳入标准,收集便秘处方596首,涉及220味中药,累计用药4 512频次。对处方标准化后,对药物频次、药性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索便秘处方的组方规律。结果:对核心药物分析,确定便秘治疗用药常以清热药、补虚药、泻下药及理气药为主。得到常用二项配伍药物25组,三项配伍药物14组,并结合专业知识,发现6类证型下不同的核心药物。结论:便秘处方规律的挖掘,得出的用药配伍规律及核心药物,为临床用药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张锡纯及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张锡纯与各医家在临证常用药物排序,相关性分析,方剂计量8项指标分析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尤其在运用生石膏、山药、山茱萸、黄芪、白芍等药物时与其他医家风格迥异。结论作为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张锡纯具有鲜明和极具创新性的临证用药个性,与其他中西医汇通医家有相似性,与非汇通医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得出田建辉主任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宫颈癌的用药规律,从临证药物应用规律探讨田建辉主任治疗宫颈癌的临证经验及诊疗思路。方法收集田建辉主任治疗宫颈癌的有门诊病历记录的中药处方,将157例患者的581张处方进行规范化处理,基于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算法探索治疗宫颈癌的药物规律。结果①纳入的处方中涉及到310味药物。②宫颈癌常见证型为肝肾亏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均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前者配伍蜀羊泉、莪术、金银花、败酱草等药物,后者配伍土茯苓、龙葵、蜀羊泉、山慈菇、夏枯草等品。③基于关联规则算法所得出的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黄柏、蜀羊泉及莪术。④熵聚类分析结果得出隐匿于处方中的7个新方。结论从用药规律可推导出田建辉主任治疗宫颈癌处方中注重经络辨证用药、辨证与辨病结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症治疗等特点,数据挖掘技术能有效地总结专家经验,促进中医药经验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5位近代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探讨陆渊雷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以陆渊雷及其他4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及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陆渊雷临证高频用药以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为主。常用君药是:柴胡、黄芪、黄连;白术、半夏用量比其他4位医家高。陆渊雷临证用药计量指标与近代5家均值比较显示:陆氏主要突出指数高于均值,个别药物计量突显性强。结论:陆渊雷临证用药习惯上与近代医家有相似之处,且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29-1832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心悸辨证用药规律,探索数据挖掘技术辅助名医经验传承可行性。方法:收集邓铁涛辨治心悸的证型与处方,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统计证素、用药、药物组合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核心组合等。结果:高频证素有血瘀、气虚、痰浊;高频药物有甘草、茯苓、党参;核心组合为四君子汤合生脉散以及若干新方。结论:邓铁涛善于以健脾养心、化痰祛瘀治疗心悸,方选四君子汤、生脉散、天王补心丹等;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分析、总结名医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邓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并初步总结邓悦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的学术经验及思想。方法收集、整理邓悦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处方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归纳邓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邓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处方104则,总用药频次为1773次,共使用123味药,40味核心药物,占总用药频次的76.25%。对40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类功效不同的药物组合。结论总体用药规律以具有补虚作用的药物为最多,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化痰除湿等作用的药物也占有较大比例,体现了邓悦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是基于"痰瘀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湖南省名中医朱莹教授辨治胃脘痛的临证思维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朱莹教授门诊治疗胃脘痛的病历,在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建立医案处方数据库,使用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医案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四气、五味、应用频次、药对组合等,探索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该研究涉及106味中...  相似文献   

16.
吕玲  李霄  熊可  李霖  张晗 《天津中医药》2020,37(8):892-896
[目的]分析古代医案中饮病的证治规律。[方法]通过整理第5版《中华医典》中饮病相关医案,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饮病的症状、脉象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54则医案,涉及症状77种,脉象19种,药物264味。症状出现频次最多为咳嗽、气喘、心下痞等,聚类分析得到5类核心症状。脉象频数分析发现弦脉出现频率最高,且弦脉与沉脉关联性最强。药物出现频率最高为茯苓、半夏、桂枝等,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组合为半夏+茯苓,聚类分析得到3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饮病症状可涉及上中下三焦,临证用药以温阳化饮为主,遵循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31日吴良村教授门诊消化系统肿瘤患者79例583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类别、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50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79例患者583诊次共用药199种,累计用药频次10 753次,其中用药频次最多者为佛手,其后依次为白芍、茯苓、山药、甘草等。药物类别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其后分别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以及理气药等。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味。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6类,涉及方剂四君子汤等。二药关联规则涉及太子参与山药、茯苓、白术等药对,三药关联规则涉及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消食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虚药等配伍。结论: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以健脾益气为主,随证辅以利水渗湿、解毒抗癌、消食和中之法,临证用药善于甘、苦、辛、平配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喉科心法》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喉科心法》中的内服方剂建立数据库,分别运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0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频次≥15)共24味;性、味、归经最高频的分别是寒性、辛味、肺经;药物类别中解表药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组合7项,3种中药组合5项;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结论:《喉科心法》中治疗喉科疾病善用辛苦甘味药,用药以解表、补虚、清热为主,且临证注重变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探析当代医家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风邪犯肺证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为主题词,检索1997年1月—2017年4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当代医家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风邪犯肺证的处方。通过Excel 2010建立药物数据库,然后应用SPSS 16.0、WEKA 3.9以及PAJEK 3.1等软件挖掘处方中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文献55篇,涉及中药处方55首,中药112味,药物总频数575次,使用频率≥10%的药物30味。处方中的核心配伍药物包括麻黄、地龙、甘草、蝉蜕、苦杏仁、黄芩、桔梗、百部和僵蚕等。结论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是当代医家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风邪犯肺证的核心用药治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古今名医治疗心悸病方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悸病提供参考。方法 查找《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怔忡的有效经验方,采用Excel2013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Cytoscape3.7.2软件进行用药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研究治疗心悸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207首处方,涉及中药275味(含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神曲、六曲5味曲制类中药),用频次≥27的中药共20味,主要有当归、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炒酸枣仁等,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为主,归经以五脏为主,功效类别频次前5类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生地黄-麦冬”“桂枝-炙甘草”“麦冬-五味子”“当归-生地黄”“当归-炙甘草”为常用药对。结论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病用药以育阴清热、养血安神为主,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