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2011年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护肝综合治疗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睡前服用,1次/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HBV DN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始活动(PTA)、清蛋白(Al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注射用胸腺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调查198例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 对照组127例, 给予综合治疗; 治疗组71例,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胸腺素1.6 mg , sc, qd, 疗程2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主要生化指标改善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用药不良反应. 结果 早期及中期患者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晚期患者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性(PTA)在早期及中期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晚期患者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组患者肝肾综合征及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无明显用药不良反应. 结论 注射用胸腺素可显著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早期及中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改善肝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少. 较早实施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合并妊娠的自我保护行为和肝功能以及妊娠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HBV携带者合并妊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36例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两组均接受门诊及电话随访,结合患者的行为习惯与其共同设立行为改变目标,定期评估目标达成情况;试验组每月召集患者进行集体活动,予以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每月评价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清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体质量指数及自护行为的改变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妊娠剧烈呕吐、流产、胎儿畸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早产、死胎、母婴传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孕期干预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能促使HBV携带者合并妊娠的患者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习惯,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方法 对64例重型肝炎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原学检查以HBV感染最常见(43/64),其次为HEV(10/64);(2)妊娠合并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分别为88.3%、66.7%、53.1%;(3)存活组和死亡组在PT、CH、CHE的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4)38例行血浆置换(PE)治疗者存活率47.4%.与未行PE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是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主要原因.PT、CH、CHE等是观察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妊娠合并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治疗后预后无明显差异,积极综合治疗和及时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人工肝(ALSS)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血液学指标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比浊法、速率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比色法、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妊娠期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HBVDNA、乙肝两对半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无症状妊娠组比较,慢性乙肝妊娠组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症状表现是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上升(P< 0.05),清蛋白和凝血酶原活性逐渐降低(P<0.05),病毒学特征表现:HBeAg呈现阳性,HBV DNA则是高滴度.结论 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大多集中在孕妇妊娠的中期、晚期;临床上主要是以中度与重度为主;其中,HBeAg呈现阳性与HBV DNA高滴度是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术联合恩替卡韦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甲胎蛋白(AFP)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试验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HBV DNA载量、血清AFP水平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6个月两组患者HBV DNA载量均逐渐降低,试验组治疗1~6个月及对照组治疗3~6个月HBV DNA载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均逐渐降低且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hs-CRP及PC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术联合恩替卡韦可降低重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血清AFP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对胎儿的影响,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以同期35例育龄期但非妊娠期重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肝功能以及对妊娠合并重型肝炎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如死亡、肝性脑病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以乙型肝炎为主,其次为甲肝和丙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检测比较中,观察组患者ALT、ALB、PT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随着妊娠周期的增加,早产和死胎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升高。结论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与非妊娠重型肝炎临床表现明显不同,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区别对待,积极治疗与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240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观察组行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恩替卡韦治疗,2组疗程均为8年,比较并分析2组疗程结束和停药后1年时的病毒指标、肝脏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结果 治疗结束、停药后1年时,2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HBeAg血清转换时间较短、肝硬化发生率及肝癌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停药后1年时,2组HBV DNA含量和Child-Pugh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能够改善乙肝患者肝功能,降低HBV DNA 含量,具有理想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国内对于病情严重、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预后不良的肝脏疾病称为重型肝炎[1],一般指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衰竭者,常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胆道感染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妊娠合并肝病严重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2]。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病毒性肝炎发生急性肝衰竭即为重症肝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病原治疗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组疗程均为52周。观察2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HBV-M)、HBV DN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HBV DNA水平、Child-Pugh评分、ALT复常率、HBV DNA在检测水平以下的比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玻璃酸(HA)、A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他指标较治疗前虽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ALT水平、HBV DNA水平、Child-pugh评分、ALT复常率、HBV DNA在检测水平以下的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因肝功能损害加重死亡。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近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江苏医药》2009,35(12)
目的 总结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和预后.方法 分析40例重型肝炎孕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母婴结局.结果 40例孕妇中,晚期妊娠34例,中期妊娠6例.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查HBV感染28例,HEV感染5例,病因不明7例.合并肝性脑病19例(47.5%),肝肾综合征17例(42.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例(32.5%),产后出血22例(55%).孕产妇死亡18例(45.0%);围生儿死亡15例(48.39%).结论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大多发生于孕晚期,HBV感染是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主要原因,妊高征、产后出血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多种并发症的出现、持续胆酶分离、顽固性低血糖和严重凝血障碍是预后凶险的信号.积极的综合治疗和及时终止妊娠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产妇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产妇及其新生儿资料,按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19例和阴道分娩组17例,对比2组新生儿阿普加评分、新生儿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情况。结果分娩前2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胆碱酯酶、血清总胆汁酸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分娩孕周、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前剖宫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较高。2组新生儿的阿普加评分、新生儿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新生儿阿普加评分较高,新生儿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较低。结论剖宫产有利于改善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产妇新生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分别探讨二者对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56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分组,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不同临床类型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异常组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血糖组病死率与高血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胆固醇均低于正常范围,病死率达67.9%。中、重度低血糖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轻度低血糖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胆固醇≤1.0mmol/L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胆固醇>1.0mmol/L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越低、胆固醇水平越低,其病死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王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464-465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以便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对117例重型肝炎患者调查年龄、疾病临床分型、分期、并发症,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空腹血糖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117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患者年龄越大、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高于其他分型患者;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高于早、中期;PTA、TC、CHE、空腹血糖水平越低,患者预后越差。各组间比较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并发症数目、疾病临床分型、分期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救治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在诊断肝炎患者肝组织损坏程度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不同病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检测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实验室比值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急性乙肝患者组、慢性乙肝患者组、肝硬化患者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组这四组之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实验室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病患者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与疾病发展程度具有密切关性,比值越高,疾病发展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以及血清免疫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197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中度及急性乙肝(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率最高(P<0.05);重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ALT、TBil无相关性,与C3、C4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T、IgG、IgA、IgM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HBeAg阴性率高,与病毒变异有关;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及免疫指标有良好相关性;定量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260例重型肝炎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重型肝炎的存活率。方法 分析近20年收治的1260例各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占89.36%。慢性重型肝炎占80.48%。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P<0.001)。患者早、中、晚期接受治疗的存活率分别为82.77%、60.48%、14.35%(P<0.001)。血清胆红素浓度与病死率成正相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指标,PTA值超低死亡率越高。甲胎蛋白(AFP)上升提示肝细胞增生活跃,预后较好。重型肝炎发生的并发症越多者死亡率越高。结论 重型肝炎应早期诊断,早期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及应用人工肝治疗,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肝病患者血糖异常水平对病情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病患者的血糖异常变化情况,探讨高血糖水平、低血糖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13例肝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血糖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重型肝炎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比较,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比较,重型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比较血糖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血糖水平重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的异常(高、低)血糖的发生率达到74.2%,重型肝炎高、低血糖组病死率较重型肝炎正常水平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于肝病患者血糖异常者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减少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血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控制病情进展,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恩替卡韦联合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为3个组,综合护肝治疗组(Ⅰ组),综合护肝加恩替卡韦治疗组(Ⅱ组),综合护肝加恩替卡韦联合养肝汤治疗组(Ⅲ组),收集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进行临床及统计学分析。结果Ⅱ组病死率为38.42%,Ⅲ组病死率为26.32%;Ⅱ组肝功能恢复、白蛋白回升、凝血酶原活动度好转、症状改善较Ⅰ、Ⅱ组早;Ⅱ、Ⅲ组HBV DNA阴转或载量下降。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病死率,加快肝功能好转,缩短病程,降低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张晓明 《哈尔滨医药》2012,32(3):175-17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天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