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肌筋膜及扳机点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单一器官 ,其质量占整个人体 40 %多 ,参与完成人体所有的物理活动。因而肌肉和肌筋膜极易发生损伤 ,但临床的注意点大多集中在骨骼、关节和肌腱上。对肌肉和肌筋膜 ,特别是肌筋模的重视度不够。肌筋膜病变主要表现为扳机点痛 ,很少有教科书和资料对此做一系统的介绍。临床医生也相对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 ,本文重点从肌筋膜的解剖、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做简要的介绍 ,以增强临床对肌筋膜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黄强民 《颈腰痛杂志》2004,25(5):360-362
本文综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近期发展状况、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条件和治疗方法。JanetTravell发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并首先提出了诊断条件和发展了治疗方法。DavidSimons加强了对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局部能量危机的假设。并加入了个人对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及其诊治的要点理解,仅供同道们参考和尝试着用这种疗法去治疗机体各部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建立扳机点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温针进行干预,通过显微病理技术及微透析技术,评价其对扳机点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及致痛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将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模型对照)和C组(模型干预);A、B每组又分3小组(A0,A1,A2和B0,B1,B2),C组分为2小组(C1,C2)。B、C两组建立MTr Ps模型,造模成功后并分别给予C1组7 d和C2组15 d温针干预。分批处死大鼠,MTr Ps局部取材,制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通过微透析技术对大鼠动物模型扳机点局部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进行检测。结果:镜下可见,造模组的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扭曲,局部肌纤维纤维化、挛缩增粗等;局部可见有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侵入及挛缩结节部位出现大面积粘连,温针干预后局部肌纤维的病理状态明显改善,局部微小血管形成和成熟,局部肌纤维修复。在造模成功后,进行温针干预前B0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的量明显高于A0组(P0.01),通过7d的温针干预,C1和B1组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B1组明显高于A1组(P0.01);通过15d温针干预,C2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和前列素E2的量低于B2组(P0.05),但C2、B2组明显高于A2组(P0.01),C2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及前列素E2的量低于C1组(P0.05)。结论:运动联合击打的造模方式通过病理组织学证实是有效的;温针能够改善大鼠肌筋膜痛扳机点局部肌纤维的病理状态及炎症状态,促进局部微小血管形成和成熟,有助于扳机点局部肌纤维修复。  相似文献   

5.
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临床探讨--25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特征,观察不同部位的夹肌在不同的辅助镇痛下的牵张治疗效果。方法对本组病例,明确诊断后,根据诊断对这些患者在不同的镇痛方法下进行不同的肌牵张疗法,有些患者在牵张前加用针刺破坏触发点或扎断挛缩增粗的纤维。治疗后教患者在家做自我牵张疗法并进行随访,对治疗前后的疼痛作VAS评分。结果治愈率72%、显效12%和好转率16%、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法对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治疗有效,并且方便易行,值得推广。但治疗者必需理解其致痛病理和牵张治疗的基本原理,同时需要积累诊断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肩胛部深层肌筋膜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及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30例肩胛部深层肌筋膜痛患者给予扳机点注射治疗并随访.解剖观察12具成人尸体肩胛部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的位置、走行、长度和厚度.结果 肩胛部深层肌筋膜痛患者常见压痛部位为冈下窝中央及肩胛骨腋缘.扳机点注射治疗前VAS评分为7.631±2.652,治疗1周后评分为3.248±1.4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一月后VAS评分为2.829±1.852,与治疗1周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小圆肌附着于肩胛骨腋缘距肩胛骨下角5.8~7.0 cm处,大圆肌附着于肩胛骨腋缘距肩胛骨下角4.0~6.5 cm处.结论 冈下窝中央压痛由冈下肌筋膜痛引起;肩胛骨腋缘中段压痛由小圆肌筋膜痛引起;肩胛骨腋缘下段压痛由大圆肌筋膜痛引起.肌筋膜扳机点注射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许锐  于栋  张军 《中国骨伤》2006,19(5):320-320
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应用铍针松解隔日配合手法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1~59岁,平均44岁。均为急性起病,病程最短0.5d,最长3个月,平均18d。诊断依据:常有慢性劳损或着凉病史,项背及肩部疼痛常可因此而加重。颈项部及肩背部可触及激痛点,一般为枕颈交界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等附着处或颈椎横突旁肌附着处,肩胛骨内缘的肩胛提肌、菱形肌、岗上肌、岗下肌等处,痛性皮下结节或条索样肿块,压痛明显,甚则可激惹远处部位的传导性疼痛。颈肌痉挛,颈部活动往往受限。皮肤…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冲击波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66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冲击波治疗组(A组),局部注射治疗组(B组),冲击波联合局部注射组(C组).记录三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B组间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C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B、C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冲击波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较单纯应用冲击波和单纯注射治疗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体外冲击波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收治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共计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红外线、经皮神经电刺激、推拿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治疗3 w。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3 w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功能评估;治疗前、治疗3 w后采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肩部筋膜硬度(Emean值)及厚度(mm)。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3 w后PRI-T评分分别为:(8.1±3.2)/(7.9±3.3)、(4.3±2.6)/(5.2±2.5)、(1.1±1.3)/(3.3±1.4)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68,F=1.985,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5,P<0.05)。VAS评分分别为:(6.2±2.3)/(6.4±2.4)、(4.4±2.1)/(4.9±2.3)、(2.6±1.3)/(3.2±1.7)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15,F=1.876,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2,P<0.05)。PPI评分分别为:(2.6±0.8)/(2.5±0.7)、(1.3±0.6)/(1.6±0.4)、(0.4±0.3)/(0.9±0.6)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56,F=1.988,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0,P<0.05)。NDI分别为:(43.2±2.9)/(42.9±2.8)、(26.7±3.4)/(31.1±3.3)、(11.4±3.2)/(23.3±3.4)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89,F=3.002,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0,P<0.05)。治疗3 w后,两组患者斜方肌筋膜硬度及厚度分别由治疗前的(18.4±4.3)/(17.9±4.4)kPa和(7.9±0.8)/(7.8±0.8)mm改善至(6.5±2.8)/(9.7±3.2)kPa和(4.6±0.5)/(5.4±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5,t=5.256,t=2.589,t=2.014,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t=1.801,P<0.05)。两组患者肩胛提肌筋膜硬度及厚度分别由治疗前的(14.7±3.4)/(14.9±3.1)kPa和(6.7±0.6)/(6.8±0.5)mm改善至(5.9±2.4)/(8.1±3.7)kPa和(4.8±0.6)/(5.1±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5,t=3.652,t=1.982,t=1.710,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t=1.699,P<0.05)。两组患者菱形肌筋膜硬度及厚度分别由治疗前的(10.3±4.2)/(11.1±3.8)kPa和(6.0±0.7)/(6.4±0.6)mm改善至(4.2±1.3)/(6.4±2.8)kPa和(4.7±0.3)/(5.6±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2,t=4.055,t=2.621,t=1.986,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0,t=1.729,P<0.05)。 结论通过超声引导体外冲击波可有效缓解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症状,改善颈肩部活动功能,同时应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提供精准诊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通过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AGD-800)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6例患者,每位患者都以痛点定位冲击点,每次治疗一个或多个冲击点(疼痛区域),每个冲击点次数2 000次,治疗周期7 d/次,连续治疗3次,分别为0、7、14 d,治疗时间为5~10 min,并随访记录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1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医生评价评分、患者反应评分及总体评分。结果 36例患者中32例获得完全随访,均无不良事件发生。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治疗次数增加逐渐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治疗效果较满意,总有效率末次随访达到50%。结论冲击波技术无明显损伤、安全、简便、有一定的疗效,可作为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综合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因损伤的斜方肌筋膜局部粘连挛缩而引起长期疼痛和颈肌僵硬,迁延不愈[1].目前,治疗本病的常见的方法包括封闭、膏药外敷、湿针针刺、小针刀等[2-5],疗效不一.作者采用手法辅以中药热敷治疗本病,以观察综合康复疗法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和拉伸灭活膝关节周围肌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和缓解行走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在疼痛门诊治疗的108例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男35例,女73例,利用针来回穿刺膝关节周围触发点,要求引出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针刺治疗后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拉伸锻炼,拉伸的幅度以患者可耐受肌肉拉紧的酸痛为止,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对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测量和行走时疼痛的V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年后随访95例无疼痛。VAS评分,从治疗前重度7.6±0.5,中度4.9±0.7,下降至1年后随访的轻度1.9±0.6和无痛0.3±0.2。结论:对膝关节周围肌针刺和拉伸灭活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以缓解膝骨性关节炎造成的行走疼痛。  相似文献   

14.
小针刀综合疗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4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邵大清 《颈腰痛杂志》2005,26(5):378-379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FPS)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可发生于人体的很多部位.是瞍背痛、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临床多因肌筋膜组织突然损伤、慢性劳损或遭受风寒侵袭所致。我们在临床中应用小针刀松解术配合局部痛点注射、药物熏蒸等综合疗法治疗肩背部的MFPS,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处方治疗慢性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44名患者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Ⅰ组为药物治疗组,Ⅱ组为推拿治疗组,Ⅲ组为运动处方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进行评价。[结果]Ⅰ组50例,治疗后2周:显效24例,有效18例,显效率48.00%,总有效率84.00%。3个月后复发20例,复发率47.6%;Ⅱ组46例,治疗后2周:显效25例,有效18例,显效率54.35%,总有效率93.48%。3个月后复发18例,复发率41.86%;Ⅲ组48例,治疗后2周:显效28例,有效15例,显效率58.35%,总有效率89.59%。3个月后复发5例,复发率11.63%。Ⅲ组总有效率与Ⅰ组、Ⅱ组相当,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复发率低于Ⅰ组、Ⅱ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处方既是治疗慢性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也是预防其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冲击波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康复指导的作用.[方法]选择65例门诊腰背肌筋膜疼痛患者,使用瑞士DolorCLast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及康复指导.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65例患者在治疗后,治愈率为61.5%,显效率为16.9%,有效率18.5%,无效率3.1%.根据JOA评分,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击波治疗及康复指导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贵在一个“早”字,其症状与体往往往不具特异性,对其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筋膜间隙压力测定、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近红外光谱法、微循环检测等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压痛点注射、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以及ESWT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门诊诊治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每个压痛点注射复合镇痛液5ml;B组:以压痛点定位冲击点,每次治疗一个或多个冲击点(疼痛区域),每个冲击点次数2 000次;C组:冲击波治疗后,在冲击波诱发的激痛点注射复合镇痛液5 ml。三组的治疗周期均为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时间为5~10min,并随访记录首次治疗前(T0)、首次治疗后即刻(T1)、首次治疗后1周(T2)、2周(T3)、3周(T4)的VAS评分、颈椎的活动度(ROM)评分、症状改善优良率、总有效率。结果 90例患者中81例获得完全随访,B组有3例、C组有2例出现了皮下淤血,3d后消散,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与T0时比较,T1~T4时三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T2~T4时,三组的VA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T1时B组和C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T2、T3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T4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与T0时比较,T3时三组ROM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T3时B组和C组ROM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末次随访总有效率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WT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无明显损伤、安全、简便、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可作为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综合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临床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症候群,发病率较高[2],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迁延不愈,导致疼痛加重,腰椎功能障碍,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降低生活质量[1]。本研究探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体外冲击波在腰MPS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治疗的腰MPS患者98例,  相似文献   

20.
红外热像是根据人体表面温度分布以及在不同部位辐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线,并形成热图以了解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1]。近年来,红外热像已在疼痛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阐述它在疼痛科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存在的问题。红外热像的理论基础红外热像反映的是人体皮肤温度的分布。医学上使用红外热像的生理基础是人体的皮肤温度通过皮肤、内部组织、局部血液循环、代谢活动、昼夜节律、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维持热平衡[2]。人体患病时改变了这种热平衡,于是在临床上表现为与周围组织或未受影响的对侧组织相比,病变组织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