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Afnan F. Alfouzan 《Saudi medical journal》2021,42(3):247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beginning of radiotherapy, techniques of modern radiation therapy with different types, toxicities induced by radiotherapy and their management. Head and neck radiation therapy is still improving for the better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cancer and induced radiotherapy toxicities.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对于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进行同期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狭窄患者12例(24处病变),病变分布情况依次为: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开口部串联病变(1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近段串联病变(3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与大脑中动脉M1段串联病变(2例)、椎动脉开口部与椎动脉颅内段串联病变(2例)。除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为取得良好支撑力而先处理近端病变、后处理远端病变外,其余病例均采用了先处理远端病变、后处理近端病变的手术策略。病变部位的手术方案均为同期腔内支架成形术,麻醉方式视患者配合程度采用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观察12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责任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新发卒中事件,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及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结论:经过选择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患者,进行同期腔内治疗处理串联病变是安全的,但需要术前详细的评估以及完善的手术预案。 相似文献
4.
5.
7.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依靠不同组织间水分子弥散的差异性,提供一种不同于常规T1和T2加权像的新的成像对比.该技术在超早期脑缺血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作用已被肯定,并已逐渐应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诊断.然而,DWI在头颈部病变中的应用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将对MR-DWI在头颈部疾病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依靠不同组织间水分子弥散的差异性,提供一种不同于常规T1和T2加权像的新的成像对比.该技术在超早期脑缺血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作用已被肯定,并已逐渐应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诊断.然而,DWI在头颈部病变中的应用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将对MR-DWI在头颈部疾病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21例(2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左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13例、闭塞6例,右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2例.支架置入路径为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或经肱动脉穿刺逆行插管.结果 21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式支架),术后患侧桡动脉、肱动脉搏动恢复正常,椎动脉显影良好,原有窃血现象消失.21例均先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其中17例顺利置入支架,4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改用经患侧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支架.随访发现1例患者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病变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组33例、良性病变组17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肿瘤组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短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病变(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lesion,NIVCL)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3423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其中NIVCL 107例,腔内治疗89例。在腔内治疗的89例中,男48例,女41例,年龄30~73岁,平均(55.9±10.1)岁;左下肢68例,右下肢17例,双下肢4例。手术均采用经患肢股静脉穿刺行髂静脉受压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对其中83例合并浅静脉曲张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4~48个月,平均15.7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100%。随访期间,患肢肿胀缓解率89.0%(73/82),溃疡治愈率94.1%(16/17),疼痛缓解率82.6%(19/23)。1例术后1年出现浅静脉曲张复发,再次行硬化剂治疗后静脉曲张消失;另1例术后3月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予抗凝、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腔内治疗NIVCL安全有效,在疾病进展至血栓形成前早期诊治NIVCL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Gene therapy for cancer is a rapidly evolving field with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ncer being one of the more frequently targeted cancer types. The number of clinical trials in the UK is growing and there is already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gent in China. Various gene therapy strategies along with delivery mechanisms for targeting head and neck cancer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3.
14.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约60%发生于头颈部.该病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不甚明了,临床治疗仍面临挑战.疾病分类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基于文献和我们的经验,本课题组将脉管性疾病进行分类,提出综合序列治疗的理念及其治疗原则.相关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5.
16.
17.
纪东华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1,43(2):97-100
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腘动脉需要承受着巨大的机械性应力,其狭窄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策略和疗效一直有异于下肢动脉的其他部位.随着腔内治疗的日益发展,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众多研究也推陈出新,如药物涂层球囊、定向旋切、新型支架的应用等.因此需要系统地对比各种研究并归纳出最优化的临床处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1990年,美国人类基因治疗小组委员会(HGTS)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治疗方案(ADA—SCID),并在临床上获得初步成功,从此揭开了基因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篇章。其后,虽几经曲折,但科学界对基因治疗的兴趣却丝毫未减,现在基因治疗已从单基因遗传病扩展到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个病种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切开术在临床头颈部烧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有头面颈部中度以上面积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改良气管切开术(长切口、倒"U"形瓣、切口凡士林纱条填塞)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术中顺利导入气管导管,术后早期出血及皮下气肿各1例,经处理后治愈;未见大出血及胸膜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无迟发性出血、气管狭窄、术后脱管、拔管困难等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气管切开术在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急救中便于插管及术后更换套管,可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风险,值得在烧伤患者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