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景: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为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参与肿瘤生长、血管形成以及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有研究显示其参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但相关作用仍未明确。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8(IL-8)与CXCR1和CXCR2的相互作用在IBD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CXCR2和IL-8在IB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活动期IBD患者121例,分为克罗恩病(CD)组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组,选取7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HC)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IL-8和CXCR2 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CXCR2蛋白表达。结果:UC组外周血IL-8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17);CD组、UC组和HC组外周血CXCR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285)。CD组、UC组和HC组肠黏膜组织IL-8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206);CD组和UC组肠黏膜组织CXCR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02;P0.001),且UC组显著高于CD组(P=0.005)。UC组和CD组肠黏膜组织CXCR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C组(P=0.049;P=0.080)。结论:IBD患者肠黏膜组织CXCR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且以UC患者为著,下调肠黏膜CXCR2表达可为治疗UC提供新靶点。IL-8主要在UC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提示IL-8主要与UC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MicroRNAs调控异常与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炎症以及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有关。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存在microRNAs表达异常。目的:探讨microRNA-595(miR-595)在IB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7月—2014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IBD患者100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63例,克罗恩病(CD)37例,根据疾病活动性分为活动期UC(aU C)组、缓解期UC(rU C)组、活动期CD(aC D)组、缓解期CD(rC D)组,选取42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NC)组。采集入选者的血清和肠黏膜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和肠黏膜组织miR-595表达水平。将分别含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CAM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3’UTR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与miR-595质粒共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检测miR-595对NCAM1、FGFR2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UC组和CD组血清和肠黏膜组织miR-595表达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P0.05),aU C组、aC D组分别显著高于rU C组、rC D组(P0.05)。MiR-595可结合NCAM1、FGFR2的3’UTR序列以抑制两者的转录活性。结论:MiR-595在IBD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其通过抑制紧密连接蛋白NCAM1和FGFR2表达,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促进肠道炎症发生。MiR-595可作为诊断IBD及其活动性评估的血清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IL)-25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1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6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13例对照者的内镜肠黏膜活检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IL-25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技术分析IL-25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同期收集20例UC、24例CD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IL-25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及CD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25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IL-25阳性细胞在正常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同时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也存在IL-25低表达,UC及CD患者肠黏膜IL-25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显示UC及CD患者血清中IL-25表达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IL-25在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表达显著降低,提示IL-25表达缺陷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25有可能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是一种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外基质和非基质底物来参与伤口愈合、组织重塑等过程的蛋白水解酶,是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期间组织损伤的重要介质。目的:探讨MMP-7在I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IBD患者结肠活检标本共38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20例、克罗恩病(CD)18例,选取5例结肠癌患者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肠组织中MMP-7表达,并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活动期UC组和重度CD组MMP-7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MMP-7表达呈逐渐上调的趋势,重度UC和CD组中MMP-7表达与相应缓解期相比明显上调(P0.05)。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使用抗TNF-α制剂的IBD患者之间MMP-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IBD患者结肠组织MMP-7表达与CRP、WBC呈正相关(P0.001)。结论:MMP-7表达与IBD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与性别、年龄、有无抗TNF-α制剂治疗无关。MMP-7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肠道炎症程度,可能是IBD炎症活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的肠黏膜表达情况及相关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血清水平变化,并分析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8例IBD患者结肠镜活检组织、血清标本及同期检查的CRP、ESR值,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28例、克罗恩病(Crhon’s disease, CD)患者10例;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为对照组,24例同期于我院结肠癌手术切除癌旁正常组织作为癌旁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RANKL及OPG的表达;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UC组和CD组结肠黏膜组织中RANKL及OPG的表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和CD组血清中IL-8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与UC患者CRP、ESR及CD患者ESR呈显著正相关,IL-8与CD患者CR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RANKL及OPG多在IBD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层中表达;相关促炎因子IL-8在IBD患者血清中处于升高状态;IL-8有望成为IBD的新型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 IL-34)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IL-34与患者临床指标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而了解其在IBD中的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48例,其中缓解期9例,轻度11例,中-重度28例;CD患者21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度6例,中-重度9例。29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24例结肠癌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作为正常组织对照(癌旁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34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34的表达。并收集IBD患者临床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数据。结果活动期患者IL-34水平在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活动期及CD活动期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P0.05),对照组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及CD组血清IL-34水平中-重度组分别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IL-34水平与疾病活动度、ESR及CRP呈正相关。结论 IBD患者结肠组织及血清中IL-34明显升高,提示IL-34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住院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95例IBD患者(设为IBD组),其中克罗恩病(CD)有33例(设为CD组),溃疡性结肠炎(UC)有62例(设为UC组);同期招募6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对象的肠黏膜组织及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IBD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活动度IBD患者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与IB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对IBD的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结果 CD组和UC组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的CD和UC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均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sTREM)-1与环氧化酶(COX)-2的表达,以及两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内镜分级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IBD患者和20例对照组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50例IBD患者中,包括42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8例克罗恩病(CD)患者。UC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sTREM-1和COX-2在UC不同的病情分级及不同内镜分级中表达中有显著差异(F=19.055,P<0.05;F=34.119,P<0.05.F=54.617,P<0.05;F=58.608,P<0.05)。IBD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2,P<0.05);UC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内镜分级呈正相关(r=0.945,P<0.05;r=0.944,P<0.05),COX-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内镜分级亦呈正相关(r=0.944,P<0.05;r=0.944,P<0.05)。IBD患者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REM-1和COX-2参与了IBD的发病过程,并且可以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患者结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PI-IBS组26例,UC组45例及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活检降结肠和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其肠黏膜P物质(SP)与IL-2,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组降结肠和直肠黏膜IFN-γ和IL-2阳性率表达、SP强度均值和面积高于对照组(IFN-γ:χ2=13.781,14.012,P<0.01;IL-2:χ2=13.890,13.931,P<0.01;SP强度:t=3.623,3.722,P<0.01;SP面积:t=3.454,3.561,P<0.01),但与UC组患者无显著差异.降结肠、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患者,SP强度均值(t=2.202,2.220,P<0.05)、面积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05),与UC组患者也无显著差异.结论:PI-IBS和UC缓解期患者细胞因子表达无显著差异.从神经-免疫机制上分析认为IBS与炎症性肠病(IBD)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IBS可能是轻微的IB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脂肪因子Chemerin与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otection,FCP)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IBD)活动性的诊断价值,以求更简单有效评价IBD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方法.方法研究共纳入2015-01/2016-05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住院前或住院期间行结肠镜检查的IBD患者121例,其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72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49例.健康对照组68例.对照组和IBD组在肠镜检查前1-2 d随机留取新鲜粪便标本2 g及新鲜血液标本6 m L.CD疾病活动性评价指标采用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UC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类,疾病活动性评价则采用改良的Mayo评分.评价Chemerin与FCP对IBD活动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IBD组Chemerin、FC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和UC患者Chemerin、FCP浓度均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CD和UC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患者的Chemerin及FCP与CDA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s分别为0.57和0.59,P0.05).UC患者的Chemerin及FCP与改良的Mayo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s分别为0.65和0.72,P0.001).CD和UC患者的Chemerin及FCP相关系数rs分别为0.55和0.72(P0.001).结论Chemerin是一种可靠评价IBD活动性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具有与FCP相似的IBD活动性评价准确性,临床上可以通过联合检测Chemerin和FCP来实时评价IBD患者的疾病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炎症性肠病(IBD),迄今尚无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金标准。鉴于免疫系统在IB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检测血清免疫特异性抗体水平对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价值。目的:探讨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在I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16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91例,其中克罗恩病(CD)52例,溃疡性结肠炎(UC)39例,36例排除IBD的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SCA-IgG、IgA和pANCA。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对ASCA、pANCA进行诊断试验评价;采用ROC曲线、Pearson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种血清学抗体与IBD、CD、UC以及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血清ASCA-IgG和IgA均与CD相关(AUC=0.626和0.614),而UC仅与ASCA-IgA相关(AUC=0.486)。血清pANCA与IBD(r=0.342)、CD(r=-0.262)、UC(r=0.614)均相关,对IBD和U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D(P0.05)。CD患者的ASCA-IgG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pANCA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P0.05);UC患者的ASCA-IgG、IgA均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结论:血清ASCA、pANCA有助于在IBD诊断确立的基础上区分CD与UC,并可能对病变部位具有提示作用。ASCA可能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而pANCA则可能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既往研究发现一些脂肪因子在肠道炎症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探讨脂肪细胞因子内脂素(visfatin)在IBD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91例活动期IBD患者,包括61例克罗恩病(CD)和30例溃疡性结肠炎(UC),以ELISA法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4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内脂素水平与IB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ROC曲线评估血清内脂素水平对IBD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期CD和UC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85.24±112.64)pg/mL和(378.91±118.57)pg/mL对(321.11±96.27)pg/mL,P均0.05]。血清内脂素水平与UC患者的疾病活动性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8,P0.05),与C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以及IBD患者的临床常用炎性指标CRP、ESR和病变部位均无关(P均0.05)。血清内脂素水平诊断CD和U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4和0.622,诊断准确性较低。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可能与IBD炎症活动有一定关联,并可能成为活动期UC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平对评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活动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治为IBD患者151例,其中克罗恩病(CD亚组)患者57例、溃疡性结肠炎(UC亚组)患者94例,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5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ChE与IBD的关系,并用ROC曲线评估诊断IBD的价值。结果各组间血清ChE比较:IBD组、UC亚组及CD亚组均低于对照组(F=3.9、1.5、5.5,t=12.0、10.9、8.0,P均0.0001);CD患者血清ChE与hsCRP(r=-0.44,P=0.001)、CDAI(r=-0.48,P=0.0002)、PLT(r=-0.37,P=0.005)均呈负相关; UC患者血清ChE与hsCRP(r=-0.54,P0.0001)、ESR(r=-0.35,P=0.0005)、Mayo评分(r=-0.67,P0.0001)均呈负相关,与HCT呈正相关(r=0.61,P0.0001)。ChE水平诊断IB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诊断中、重度CD、UC的AUC分别为0.797、0.814。结论血清ChE水平对评估IBD患者疾病活动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KIR2DL1和KIR2DL3属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家族成员,在一些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KIR2DL1和KIR2DL3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的:探讨KIR2DL1和KIR2DL3在IBD患者外周血和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1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01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110例健康志愿者.以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外周血中KIR2DL1和KIR2DL3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肠组织中KIR2D L1蛋白表达.结果:UC组外周血KIR2DL1和KIR2DL3表型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组KIR2DL1表型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6),但两组KIR2DL3表型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KIR2D L1和KIR2DL3表型频率与UC和C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均无关.UC和CD患者肠组织中KIR2DL1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IBD患者中存在KIR2DL1基因和蛋白的低表达,提示其在IBD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IL-22BP)是IL-22的内源性抑制剂,可抑制IL-22的肠道保护作用,在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尚未明确。目的:探讨IL-22BP在活动期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25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并以3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评估CD、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黏膜中IL-22BP 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IL-22BP蛋白表达与CD、UC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相应对照组相比,CD组、UC组肠黏膜中IL-22BP mRNA表达显著升高(CD:3.59±0.83对1.08±0.45,P0.001;UC:2.19±0.52对1.05±0.34,P0.001),IL-22BP蛋白表达亦显著升高(CD:6.12±2.30对1.83±1.86,P0.001;UC:5.58±2.27对2.23±1.77,P0.001)。CD、UC患者肠黏膜中IL-22BP蛋白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01;r=0.732,P0.001)。结论:IL-22BP mRNA和蛋白表达在活动期IBD患者肠黏膜中升高,且IL-22BP蛋白表达与IBD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进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分析IB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肠黏膜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行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者的肠黏膜标本30例,包括正常对照者7例,溃疡性结肠炎(UC)12例,克罗恩病(CD)或疑诊CD11例,采用悬液芯片技术检测肠黏膜27种细胞因子表达。结果:除白细胞介素-5(IL-5)、IL-7高于对照组外,大多数细胞因子在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其中IL-1β、IL-2、IL-15、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MIP-1β在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C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间所有细胞因子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与缓解期IBD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黏膜中IL-1β、IL-2、IL-15、IP-10、MCP-1、MIP-1α、MIP-1β表达显著下调,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在IBD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活动性肺结核(PTB)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与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5例活动性PT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同期选取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LR4表达情况和血清IFN-γ、IL-4水平。结果 PTB轻度、中度、重度组CD4~+T细胞TLR4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度和重度组(P0.05);轻中度和重度组血清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重度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轻中度和重度组血清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重度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肺结核患者CD4~+T细胞TLR4mRNA表达情况与血清IFN-γ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4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PTB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LR4表达显著升高,且与血清IFN-γ、IL-4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推测外周血CD4~+T细胞TLR4表达可能参与PTB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饶玉霞  袁岸龙  李春  叶梅  李瑾  姜黎  夏冰 《胃肠病学》2007,12(5):270-273
背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共刺激分子,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T细胞的激活起抑制作用。目的:通过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TLA4的表达,探讨CTLA4在IBD发病中的作用和功能。方法:将18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4例活动性克罗恩病(CD)患者以及21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TLA4、CD4 和CD8 的表达。结果:自然状态下,UC和CD患者CD4 CTLA4 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8.2%±4.7%对1.4%±1.3%,P<0.001;4.3%±2.9%对1.4%±1.3%,P=0.011);CD8 CTLA4 表达亦显著高于对照组(9.1%±7.2%对0.9%±0.3%;8.7%±3.5%对0.9%±0.3%,P均<0.001)。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IB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TLA4的表达均增加;CD组CD8 CTLA4 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35.0%±10.9%对18.1%±10.1%,P=0.005)。结论:活动性UC和C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TLA4表达增强,提示T细胞激活第二信号通路B7/CD28/CTLA4在IB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克罗恩病(CD)患者、3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肠道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PPAR-γ蛋白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PPAR-γ在UC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34.21% (13/3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63.33%(19/30) 及CD患者60.71%(17/28)(P<0.05);PPAR-γ蛋白表达与UC疾病活动性明显相关(P<0.05),与UC严重程度、病变部位及CD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PAR-γ蛋白在UC肠道组织中表达降低,且与疾病活动性明显相关.提示PPAR-γ可能在U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活化受体A3(LILRA3)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78例确诊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组193例,克罗恩病(CD)组185例]和509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通过连接酶检测反应-聚合酶链反应(LDR-PCR)技术分析LILRA3基因第1内含子第161位碱基(G→C突变)多态性。对所有入选者使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肠黏膜中LILRA3mRNA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肠黏膜中LILRA3蛋白表达。[结果]所有纳入样本中均未发现LILRA3基因第1内含子第161位的纯合子突变(CC)。CD组患者该位点突变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21),且突变基因型GC及突变等位基因C是CD发病的保护因素(OR=0.489,95%CI:0.269~0.890;OR=0.509,95%CI:0.284~0.914)。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分析提示:突变基因型GC与CD17-40岁发病及CD炎症型疾病行为相关(P值分别为0.039,0.049),且均是保护性因素(OR=0.490,95%CI:0.245~0.977;OR=0.473,95%CI:0.221~0.953)。UC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该位点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异(P0.05)。qRT-PCR结果提示:1 CD组、UC组患者外周血LILRA3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25±2.29)、(15.71±2.74)∶(7.54±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5,0.025);2突变个体(GC)LILRA3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个体(GG)[(27.58±3.70)∶(10±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 CD、UC组患者肠黏膜LILRA3mRNA表达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31±0.88)、(13.87±0.98)∶(2.29±2.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相比,CD组、UC组肠黏膜LILRA3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0.55±0.82)、(0.59±0.13)∶(0.27±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LILRA3基因第1内含子第161位基因多态性与IBD发病相关,且突变影响其mRNA表达。IBD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中LILRA3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者增高,提示LILRA3可能是IBD的一个新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