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症状肠结核的结肠镜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症状肠结核的结肠镜检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结肠镜检查诊断的无症状肠结核14例资料。结果结肠镜下表现:病变部位:11例位于回盲部或回肠末端,3例位于结肠;分型:炎症型3例,溃疡型4例,增殖型2例,混合型5例。病检:9例活检病理诊断肠结核,1次阳性5例,2次或以上阳性4例。结论结肠镜检重点观察肠结核好发部位及病变特征,结合活检是诊断无症状肠结核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回肠末端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 cm的部分,它是小肠病变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以及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肠末端的溃疡性病变,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等,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本文对55例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结核的内镜与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胃肠道结核的内镜诊断经验,以引起对这个特殊疾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胃肠道黏膜隆起、结节、红斑、溃疡等病变,行黏膜活检病理。结果7例患者中,胃结核2例,其中溃疡型1例,增殖型1例;肠结核5例,其中增殖型4例,混合型1例。病变部位:胃窦部2例,回肠末端1例,回盲瓣1例,回肠末端和回盲瓣1例,回肠末端及结肠多处病变1例,升结肠1例。内镜诊断:1例结合有浸润型肺结核诊断为肠结核,2例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4例诊断为胃肠黏膜隆起或溃疡性病变性质待定。7例患者活检组织病理均为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符合结核。结论胃肠道结核病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与结肠癌、克罗恩病等炎性肠病及胃良恶性溃疡难以鉴别,需依赖黏膜活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4.
韩玮  许建明  梅俏 《胃肠病学》2007,12(2):78-82
背景:近年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对CD临床特点的认识尚有限。目的:回顾性分析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的CD住院病例,按照维也纳分类标准进行临床分类,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建议进行临床严重度分度。结果:共纳入40例CD患者,男女比例为1.22:1,诊断时年龄16~65岁。根据维也纳分类标准,诊断时年龄〈40岁(A1)者28例(70.0%),≥40岁(A2)者12例(30.0%);病变部位位于末端回肠(L1)者15例(37.5%),结肠(L2)11例(27.5%),回结肠(L3)11例(27.5%),上消化道(L4)3例(7.5%);无狭窄、穿孔(B1)16例(40.0%),发生狭窄(B2)10例(25.0%),发生穿孔(B3)14例(35.0%)。A1型中病变位于末端回肠者占42.9%,A2型中病变位于结肠者占41.7%。L1型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L2型(40.0%对18.2%),穿孔发生率明显低于L2型(26.7%对45.4%)。参考简化CD活动指数(CDA1)评分,轻度6例(15.0%),中度20例(50.0%),重度14例(35.0%),回结肠受累者重度患者占63.6%。结肠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以及结节状增生、假息肉、肠腔狭窄等。活检标本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为42.1%,手术标本为61.9%。共21例患者接受手术诊治,手术率为52.5%。内科治疗轻度患者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为主;中度患者小肠受累者以激素治疗为主,结肠受累者以口服SASP/5-ASA为主;重度患者以激素治疗为主,2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维也纳分类标准简单、易行,适用于我国CD人群的分类。本组CD患者手术率高。应根据临床严重度和病变部位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澳门无症状人群通过肠镜筛查的结直肠癌及腺瘤检出率及其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于我院进行肠镜检查的无症状人群20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病理活检结果,并分析肠癌及腺瘤患者的高危因素。 结果203例受检者中检出结肠癌3例(1.48%),腺瘤70例(34.48%),其中高危腺瘤30例(14.78%)。60岁以上受检者腺瘤检出率高于50岁以下受检者(P=0.013),有吸烟史人群高危腺瘤检出率高于无吸烟史者(P=0.037)。 结论对无症状人群的全结肠镜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肠癌及腺瘤。年龄大于60岁是结肠腺瘤的高危因素,吸烟史是结肠高危腺瘤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回肠末端病变临床、内镜特点,探讨不明原因回肠末端病变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01月至2019年0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首次发现回肠末端病变且诊断不明确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药物史、各种原因未活检行病理检查者、回肠末端病变结合临床和病理明确诊断其他疾病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过敏性疾病史、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原因、结肠镜下表现、活检病理、胃镜结果、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86例患者,男性192例(67.1%),女性94例(32.9%),平均年龄(46.4±13.5)岁(13~83岁)。回肠末端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169例(59.1%)、溃疡46例(16.1%)、黏膜充血肿胀50例(17.5%)、多发黏膜隆起18例(6.3%)、绒毛粗大或变短3例(1.0%)。其中36例(12.6%)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79例(27.6%)存在过敏性疾病史:其中过敏性鼻炎38例、支气管哮喘5例、湿疹27例、荨麻疹7例和过敏性结膜炎2例;结肠镜下以黏膜糜烂为主要表现(60.8%,48/79),16.5%(13/79)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有无过敏性疾病史患者的临床、内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回肠末端病变诊断困难,需注意甄别过敏性疾病相关的回肠末端病变;结肠镜检查发现回肠末端病变除病变处进行活检外,还应结肠多点活检,为临床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溃疡病变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145例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中男女之比为0.99∶1。内镜表现以片状溃疡为多见,病变为多发性,病理检查类型例数依次为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克罗恩病、肠结核及淋巴瘤。结论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肠镜联合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8.
背景:克罗恩病(CD)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回盲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检查手段有限。目的:探讨小肠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小肠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7例小肠CD患者,男女之比为4.15:1,诊断年龄13—79岁.其中20—29岁和50—59岁为两个发病高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黑便或血便或脓血便43例(64.2%)、腹痛36例(53.7%)、贫血27例(40.3%)、腹泻26例(38.8%)。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穿孔少见。结肠镜下可见节段性病变、黏膜充血水肿、铺路石样改变等:胶囊内镜下表现为多发不规则溃疡、线样溃疡、阿弗他溃疡;手术病理活检示全壁性炎症、深裂隙状纵行溃疡、结节样肉芽肿。病变多位于末端回肠和(或)回盲部(49.3%)。接受胶囊内镜和结肠镜检查者经内科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4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穿孔而行手术治疗。结论:小肠CD的诊断较困难,可首选结肠镜检查。若无完全性肠梗阻可行胶囊内镜检查。与结肠镜和小肠造影检查相比.胶囊内镜对于早期小肠CD的诊断和患者病情的评估有一定优势,可推迟部分患者的第一次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三种常见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情况.方法 选择近5年在我院首次住院确诊的,且内镜下仅回肠末端或合并回盲部、回盲瓣存在溃疡性病变的克罗恩病组、肠结核组、淋巴瘤组三组患者,治疗前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分别检测其SIBO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三组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肠结核组患者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较克罗恩病组和淋巴瘤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患者容易发生SIBO,特别是肠结核患者尤为明显,通过呼气氢浓度检测,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10.
例1 患者女,24岁,克罗恩病(CD),腹痛、腹泻黏液血便.5-氨基水杨酸(5-ASA)、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柳氮磺胺吡啶(SASP)+锡类散灌肠无效.使用泼尼松+硫唑嘌呤后病情略好转,1个月后改单用5-ASA,CD复发.肠镜示: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黏膜充血、糜烂,盲肠、升结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大量假息肉、肠腔狭窄.停用5-ASA,予泼尼松+硫唑嘌呤+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半年患者要求改用5-ASA后,肠镜示盲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呈卵石样改变,见纵行溃疡、片状糜烂及假息肉.红细胞沉降率71mm/1h,C反应蛋白(CRP)59mg/L,血小板395×109/L,予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11.
Lu XH  Qin MW  Wen XH  Liu W  Shi JH  Qian JM  Li JN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9):746-749
目的 比较4种影像技术方法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经临床病理诊断为小肠CD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腹痛、消瘦、腹泻或发热、大便潜血阳性等症状体征,进行回结肠镜、CT小肠成像(CTE)、胶囊内镜(CE)、小肠造影(SBFT)检查,发现异常患者则具体记录病变部位、性质,并对单项检杳及两项检查联合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57例CD患者中50例完成了回结肠镜检查,33例发现回肠末端溃疡(66.00%),17例回肠末端正常;CTE 34例,发现小肠病变29例(85.29%);CE 27例,其中1例发生CE在胃内潴留未达小肠,发现小肠病变26例(96.30%);SBFT 39例,发现小肠病变26例(66.67%).CE诊断CD的阳性率最高(96.30%),而回结肠镜最低(66.0%),4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种检查方法联合的诊断CD的阳性检出率:CE+CTE为92.86%(13/14),SBFT+CTE为90.91%(20/22),CE+回结肠镜为95.65%(22/23),CE+SBFT为100%(17/17),回结肠镜+CTE为89.66%(26/29),回结肠镜+SBFT为77.78%(28/36),两种检查联合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结论 CE、CTE诊断轻度、中度CD的阳性率比SBFT高,CE发现早期黏膜病变较好,CTE发现肠壁及肠外病变较好,最重要的是CE及CTE可应用于非梗阻性小肠CD患者,传统技术如SBFT或回结肠镜阴性或不能明确诊断时,CE还可用于解释临床症状、随访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无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的诊断,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回盲部局限性溃疡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随着近年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的推广应用,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的检出率得到明显提高。肠镜检查时常发现有个别患者全结肠为正常内镜表现,仅在末端回肠或回盲瓣存在局限性溃疡,从外观看溃疡小,形态较规则,周边黏膜正常或充血水肿,病变肠段蠕动良好,触之质软,镜下为良性溃疡改变,  相似文献   

13.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破坏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肠管和肠功能损害。CD发病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时30%~50%的患者已发生各种并发症,难以治愈。高危人群的伺机性筛查是CD早发现(CD前期)和早诊断(无并发症的CD)的重要策略。结肠镜检查和多种血清、粪便标记物筛查可能成为CD早诊方法。CD的早期治疗有可能改变其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溃疡型肠结核合并肠穿孔病例较为少见,70%的患者临床中并无肺部活动病灶[1]。加上其病变多位于回肠末端,升结肠和附近盲肠易被累及,受侵范围较为局限,且症状不易与回盲部肿瘤、阑尾周围脓肿鉴别,因此诊断较为困难。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39例溃疡型肠结核病合并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年龄25-69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结肠镜常规检查回肠的临床价值,提高对回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方法:结肠镜到达回盲部后采用直接进入法、钩拉进入法、导丝引导进入法插镜至回肠20-70 cm,观察回肠黏膜病变. 结果:1 340例患者1 240例成功插入回肠,成功率为925%, 244例发现了病变,总阳性率为19.7%. 结论:在小肠镜还未推广使用的情况下,结肠镜常规深插对发现回肠末端疾病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肠末端病变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末端是空回肠病变的好发部位。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检查费时且价昂,普及率低,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然以结肠镜逆行检查回肠末端,作为诊断回肠末端病变主要手段。我们近几年来通过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9326例,发现病变1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病变的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和巨细胞病毒(CMV)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GI-GVHD、CMV肠炎以及GI-GVHD合并CMV肠炎(GC)的结肠镜检查表现及其相关问题。结果47例患者接受50例次结肠镜检查,其中GI-GVHD32例次,CMV肠炎7例次,GC11例次,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1);GI-GVHD、CMV肠炎和GC外周血CMV-DNA阳性率分别为28.1%、42.9%和27.3%,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肠镜下GI-GVHD和CMV肠炎都有结肠黏膜病变,病变表现呈多样性,除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病变外,黏膜水肿、红斑、充血、糜烂及浅表溃疡均不能区分GI-GVHD和CMV肠炎;3例GI-GVHD有伪膜形成,1例CMV肠炎有疱疹样黏膜隆起,GC患者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活动性渗血和回盲瓣炎症。GI-GVHD、CMV肠炎和GC分别有63.8%、70.0%和43.8%的活检标本取自直乙状结肠。结论allo-HSCT患者外周血CMV—DNA检查难以区分GI—GVHD和CMV肠炎;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改变;GC患者更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渗血和回盲瓣炎症。左半结肠检查及组织活检能诊断大部分GVHD和CMV感染,但最好进行全结肠检查并到达回肠末端。  相似文献   

18.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可发生于全消化道,以回肠末端及临近结肠常见,肠道狭窄是CD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狭窄复发率高,手术已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结肠镜、胃十二指肠镜在CD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已久,内镜在CD诊断、管理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内镜下治疗是治疗CD合并肠道狭窄的首选方法,其可以延迟或避免手术治疗。本文就内镜下治疗CD合并肠道狭窄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结核(ITB)、克罗恩病(CD)和原发性肠淋巴瘤(PIL)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肠结核有鉴别意义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30例肠结核、38例克罗恩病、15例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肠结核患者来自农村、首发腹痛、结核中毒症状、伴肠外结核、白蛋白下降、PPD强阳性、仅右半结肠受累及横行溃疡较克罗恩病多见;克罗恩病患者来自城市,首发大便改变、病程长且反复、肠壁增厚、直肠受累、节段性分布、纵形溃疡较肠结核多见。肠结核患者30岁以下者、纳差、乏力、溃疡形成较原发性肠淋巴瘤多见;原发性肠淋巴患者瘤肿块、肠穿孔、急诊手术、肠壁增厚、小肠受累、单节段受累较肠结核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原发性肠淋巴瘤各自有一定的特异性。获取详尽信息综合分析及诊断性治疗仍为肠结核鉴别诊断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目前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溃疡病因的主要手段。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结直肠溃疡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相应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例结直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结直肠孤立性溃疡、克罗恩病(CD)、感染性肠炎、内痔,息肉术后、恶性淋巴瘤等常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为33.3%,病理诊断为46.2%,内镜诊断为61.3%,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73.1%。结肠镜下UC多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浅小溃疡;肠结核多为环形溃疡;CD多有铺路石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多数UC患者可见隐窝脓肿;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经免疫酶标检查可证实;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染色阳性对肠结核有确诊意义,肠结核和CD中均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论:结直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结直肠溃疡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