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主观睡眠不良与疾病活动度及相关炎症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16例IBD患者(54例CD和62例UC)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纳入对象的一般临床信息及ESR、CRP、NLR等相关疾病检查结果,分别采用CD活动指数(CDAI)与UC Mayo评分进行疾病活动度的评分,同时对所有纳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BD组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与UC患者中不同临床活动期间PSQI得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CD的PSQI最佳临界值为7.5分(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7%),诊断价值AUC=0.794,95%CI:0.712~0.876),UC的PSQI最佳临界值为7.5分(灵敏度为66%,特异度为87%),诊断价值AUC=0.843,95%CI:0.784~0.903;CD与UC患者血清ESR、CRP、NLR水平与其PSQI得分均呈正相关(ESR:r=0.519、0.54;CRP:r=0.573、0.584;NLR:r=0.425、0.382;P0.01)。结论 IB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与其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密切关联,PSQI评分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炎症活动性的另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炎症性肠病(IBD),迄今尚无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金标准。鉴于免疫系统在IB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检测血清免疫特异性抗体水平对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价值。目的:探讨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在I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16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91例,其中克罗恩病(CD)52例,溃疡性结肠炎(UC)39例,36例排除IBD的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SCA-IgG、IgA和pANCA。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对ASCA、pANCA进行诊断试验评价;采用ROC曲线、Pearson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种血清学抗体与IBD、CD、UC以及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血清ASCA-IgG和IgA均与CD相关(AUC=0.626和0.614),而UC仅与ASCA-IgA相关(AUC=0.486)。血清pANCA与IBD(r=0.342)、CD(r=-0.262)、UC(r=0.614)均相关,对IBD和U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D(P0.05)。CD患者的ASCA-IgG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pANCA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P0.05);UC患者的ASCA-IgG、IgA均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结论:血清ASCA、pANCA有助于在IBD诊断确立的基础上区分CD与UC,并可能对病变部位具有提示作用。ASCA可能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而pANCA则可能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BD患者120例,其中克罗恩病(CD)患者60例作为CD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60例作为UC组,另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SA-ELISA)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35水平。结果:CD组与UC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3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CD、UC患者病情活动度增加,血清TNF-α水平逐渐增加,血清IL-35水平逐渐降低,不同病情活动度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2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IL-35水平均呈负相关(r=-0.412,-0.423,P0.01)。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L-35水平明显降低,且其水平的变化与病情活动度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 - 35,IL-35)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消化内科住院部IBD患者120例,其中6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作为CD组,60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作为UC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中心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uble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SA-ELISA)检测血清TNF-α、IL-35水平。结果:CD组与UC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3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CD、UC患者病情活动度增加,血清TNF-α水平逐渐增加,血清IL-35水平逐渐降低,不同病情活动度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CD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IL-35水平呈负相关(r=-0.412,P<0.001);UC组患者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IL-35水平呈负相关(r=-0.423, P<0.001)。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L-35水平明显降低,且改变幅度与病情活动度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IBD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功能常有不同程度受损,导致肠道黏膜免疫紊乱。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IBD及其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住院IBD患者105例,其中克罗恩病(CD)65例,溃疡性结肠炎(UC)40例,同期24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血清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IL-13、干扰素-γ(IFN-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水平。结果:CD组血清IL-1β、IL-6、IL-10、IL-13、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血清IL-10、IL-13、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13(OR=1.009,P=0.005)和i NOS(OR=0.982,P=0.013)水平与CD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血清IL-10水平与CD活动度相关(rs=-0.432,P=0.014);各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与UC及其活动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IBD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与IBD及其活动度之间并无明显关联,这些因子可能仅作为辅助因子参与疾病进程,而非触发疾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既往研究发现一些脂肪因子在肠道炎症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探讨脂肪细胞因子内脂素(visfatin)在IBD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91例活动期IBD患者,包括61例克罗恩病(CD)和30例溃疡性结肠炎(UC),以ELISA法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4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内脂素水平与IB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ROC曲线评估血清内脂素水平对IBD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期CD和UC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85.24±112.64)pg/mL和(378.91±118.57)pg/mL对(321.11±96.27)pg/mL,P均0.05]。血清内脂素水平与UC患者的疾病活动性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8,P0.05),与C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以及IBD患者的临床常用炎性指标CRP、ESR和病变部位均无关(P均0.05)。血清内脂素水平诊断CD和U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4和0.622,诊断准确性较低。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可能与IBD炎症活动有一定关联,并可能成为活动期UC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新型循环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IIRPCs)水平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69例UC患者和67例CD患者,收集其完整的临床资料。收集血清,通过Native-PAGE对IIRPCs进行分离,后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于UC患者,活动期较缓解期白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血沉和hsCR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动期IIRPCs水平较缓解期升高,其中中度活动组b型的b2、b4、b5水平与缓解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活动组a型的a3及b型的b2、b5水平与缓解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b5对UC疾病活动度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859。对于CD患者,活动期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血沉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动期IIRPCs水平较缓解期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中,IIRPCs与ESR、hsCRP呈正相关。结论 IIRPCs与IBD疾病活动度相关,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IRPCs水平较缓解期升高,且IIRPCs含量与传统炎症指标ESR、hsCRP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住院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95例IBD患者(设为IBD组),其中克罗恩病(CD)有33例(设为CD组),溃疡性结肠炎(UC)有62例(设为UC组);同期招募6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对象的肠黏膜组织及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IBD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活动度IBD患者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与IB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对IBD的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结果 CD组和UC组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的CD和UC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均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背景: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IL-22BP)是IL-22的内源性抑制剂,可抑制IL-22的肠道保护作用,在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尚未明确。目的:探讨IL-22BP在活动期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25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并以3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评估CD、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黏膜中IL-22BP 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IL-22BP蛋白表达与CD、UC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相应对照组相比,CD组、UC组肠黏膜中IL-22BP mRNA表达显著升高(CD:3.59±0.83对1.08±0.45,P0.001;UC:2.19±0.52对1.05±0.34,P0.001),IL-22BP蛋白表达亦显著升高(CD:6.12±2.30对1.83±1.86,P0.001;UC:5.58±2.27对2.23±1.77,P0.001)。CD、UC患者肠黏膜中IL-22BP蛋白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01;r=0.732,P0.001)。结论:IL-22BP mRNA和蛋白表达在活动期IBD患者肠黏膜中升高,且IL-22BP蛋白表达与IBD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76例IBD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有40例(设为UC组),克罗恩病(CD)有36例(设为CD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样本和肠黏膜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测定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IBD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根据改良Mayo内镜评分(IMES)评估UC患者疾病活动度,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IBD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UC组和CD组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联合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诊断IBD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郑萍  樊华  宛新建 《胃肠病学》2007,12(10):623-625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肠壁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可致局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目的:观察IBD患者常用血清纤维化指标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mNP)的变化,评价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结肠镜和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4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0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50例对照者,以放射免疫测定检测血清LN、C-1V、HA和PmN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和CD患者血清LN水平显著增高,C-Ⅳ和PⅢNP水平显著降低(P〈0.05),UC和CD两组间则无明显差异;三组间血清H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IBD疾病活动度,活动期患者hs-CRP水平均高于200mg/L。IBD患者的LN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UC:r=0.33,CD:r=0.53,P〈0.05),C-Ⅳ和PmNP水平与hs-CRP无明显关联。LN水平与CD病变部位无明显关联。结论:IBD患者血清LN水平增高,C-Ⅳ和PmNP水平降低.可能成为肠壁组织炎症和修复的间接标志物:血清LN水平可间接反映IBD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调节性T细胞是一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研究显示其改变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目的:观察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纳入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各31例,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简化CD活动指数(CDAI)和临床活动度指数(CAI)评估CD和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同时检测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CD和UC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分别与简化CDAI评分和CAI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ESR和血清CRP水平之间则无明显相关性。活动期CD和UC患者的ESR和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R和CRP与疾病活动度评分之间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IBD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1q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中的诊断与预后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随机直接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患者274例,包括IBD患者180例,其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95例(CD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85例(UC组),分别采用CDAI和改良Mayo评分评估CD和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结直肠癌患者94例(结直肠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9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的C1q水平,分析C1q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以及C1q水平与IBD患者营养状况、器官损伤、电解质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估C1q预测价值。结果 UC组和CD组患者血清C1q低于正常对照组,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C1q低于UC组和CD组(P<0.05);IBD组内,疾病活动度重度组患者血清C1q低于缓解期及轻度组;RBC、DBIL、TBIL、白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钙、血沉、PT、APTT等指标与C1q明显相关;此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B2-M)含量与IBD活动度的关系,为B2-M用于诊断IBD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4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B2-M的含量。比较各组间B2-M和其他炎症标志物的含量并分析其含量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健康对照组、UC组、CD组血清中B2-M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5±0.63)、(2.59±0.54)、(2.32±0.44)mg/L;UC组患者血清中B2-M含量≥1.99mg/L时,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4%、78%、83%和62%。CD组患者血清中B2-M含量≥1.70mg/L时,其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71%、52%、73%和53%。UC组和CD组患者血清中B2-M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与缓解期UC患者、CD患者比较,活动期UC患者、CD患者血清中B2-M的含量明显增加[UC组:(2.87±0.53)∶(2.01±0.32)mg/L,P0.01;CD组:(2.73±0.44)∶(1.85±0.35)mg/L,P0.05]。UC组与CD组患者血清中B2-M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9±0.54)∶(2.32±0.44)mg/L,P0.05]。[结论]血清中B2-M的含量可作为诊断IBD和评价IBD疾病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2X7嘌呤受体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肠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活动期IBD患者的肠组织活检石蜡包埋标本、血清样本及粪钙卫蛋白(FC)结果,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8例,包括轻度活动性患者15例,中度活动性患者20例,重度活动性患者23例;克罗恩病(CD)患者22例,包括轻度活动性患者7例,中度活动性患者7例,重度活动性患者8例。另外收集40例结直肠癌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断端肠组织作为对照,4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中P2X7嘌呤受体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类胰蛋白酶的含量。结果轻、中、重度UC组P2X7嘌呤受体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χ~2=7.062,P=0.008;χ~2=18.983,P0.05;χ~2=32.216,P0.05),且重度UC组高于轻度UC组(χ~2=7.242,P=0.007)。轻、中、重度CD组P2X7嘌呤受体的表达高于对照组(χ~2=5.223,P=0.022;χ~2=5.223,P=0.022;χ~2=11.161,P=0.001),CD各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胰蛋白酶在各组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BD组高于对照组,且重度IBD组高于轻、中度IBD组。另外,P2X7嘌呤受体与类胰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UC:r=0.872,P0.05;CD:r=0.866,P0.05)。P2X7嘌呤受体与FC呈正相关(r=0.543,P0.05)。结论 P2X7嘌呤受体可能通过激活肥大细胞增加类胰蛋白酶的表达参与IBD的发生和发展,检测其变化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Th17细胞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初步探讨Th17细胞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周血Th17细胞在IBD活动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来自5家医院的IBD患者81例[克罗恩病(CD)39例,溃疡性结肠炎(UC)42例]和健康志愿者40名,采集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经佛波酯和伊屋诺霉素联合刺激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中的Th17细胞比率,同时测定临床炎症指标ESR和血清CRP。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分别为2.51%±1.59%和4.15%±2.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4%±0.73%(P均0.05),其中UC组显著高于CD组(P0.01),活动期CD和UC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CD和UC(CD:3.39%±1.56%对1.48%±0.81%,P0.01;UC:5.77%±2.77%对2.18%±0.59%,P0.01)。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显示,活动期CD和UC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与ESR、CRP均呈正相关(CD与ESR:r_s=0.851,CD与CRP:r_s=0.793,UC与ESR:r_s=0.817,UC与CRP:r_s=0.873,P均0.05)。结论:Th17细胞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在UC发病中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可能有助于IBD疾病活动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脂代谢指标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7例克罗恩病(CD)患者、2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165名健康对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Mayo评分分别评估CD及UC疾病活动度,并分析其与TC、TG、HDL-C、LDL-C和Lp(a)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CD及UC患者TC、TG、HDL-C及 LDL-C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AI与TC、HDL-C、LDL-C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218、-0.210、-0.176,P值均<0.05),与TG不相关。Mayo评分与TC、HDL-C、LDL-C及TG均不相关。另外,CD患者Lp(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UC患者(P值均<0.05),且活动期CD患者Lp(a)水平高于缓解期CD患者(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UC组相比L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维生素D(VitD)和骨密度状况以及评估IBD患者骨密度状况的血清骨代谢指标。方法收集5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2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48例正常对照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3)、钙(Ca)、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检测IBD患者骨密度。结果 UC组和CD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较正常组分别下降27.88%和15.31%(P<0.001、P=0.047)。UC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分别为22.81%和3.51%,CD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分别为23.08%和3.85%。UC组、CD组和正常组间PINP、ALP、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BD患者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和(或)骨质疏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5(OH)D3水平及骨密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BD患者存在VitD缺乏,易出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但血清骨代谢指标PINP、ALP、β-CTX并非评估和监测我国IBD患者骨密度状况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APN)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2例)、健康者(对照组,33例)血清APN与TNF-α、IL-6、hsCRP的水平并分别比较其相关性.结果 SAP和UAP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AP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SAP组(P<0.05);SAP和UAP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AP组血清TNF-α、IL-6、hs-CPR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心绞痛患者血清APN与TNF-α、IL-6、hsCRP之间均呈负相关(r=-0.47,r=-0.39,r=-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TNF-α、IL-6、hsCRP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APN与TNF-α、IL-6、hsCRP的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骨密度状况进行评估,探讨其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IBD患者血液学指标、身高、体重及腰椎骨密度进行测量,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分析IBD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克罗恩病(CD)77例,溃疡性结肠炎(UC)43例,3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的T值分别为-1.72±1.20、-1.26±1.12和-0.62±0.87,CD组的T值低于UC组(P=0.045)和对照组(P=0.000),UC组T值低于对照组(P=0.014).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0%和0;CD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UC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BMI≤18.4kg/m~2)是CD(OR=11.25,95%CI 3.198~39.580,P=0.000)和UC(OR=14.50,95%CI 1.058~88.200,P=0.045)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年龄、病程、病变部位、CD活动指数(CDAI)、服用糖皮质激素、服用免疫抑制剂、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 骨密度下降的发生在IBD患者中较为普遍,低体重是IBD患者骨质丢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