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101例(憩室内乳头37例,非憩室内乳头64例)和胆总管结石患者174例。所有患者在ERCP下插管、取石治疗。结果 憩室组和非憩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1%和98.4%,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1%和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憩室组与非憩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8%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憩室内乳头组插管成功率为86.5%,取石成功率为81.1%,均显著低于非憩室内乳头组的100.0%和96.9%(P<0.05);术后,憩室内乳头组与非憩室内乳头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和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D会对ERCP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憩室内乳头会增加插管难度,降低取石成功率,需要医生提高手术技巧,才能获得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PDD)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以及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13例ERCP病例,其中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53例,合并JPDD的胆总管结石51例.分析JPDD与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关系;比较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EST胆总管取石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JPDD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显著高于无JPDD组(18.4% VS 8.9%,P<0.01).与未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比较,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组ERCP插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96.1% VS 99.5%,P>0.05),而EST取石成功率明显降低(91.8% VS 99.5%,P<0.05),EST术后创口出血显著增多(11.1% VS 1.9%,P<0.01),其他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JPDD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相关;JPDD对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有一定影响;EST仍是治疗合并JPDD胆总管结石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下单纯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旁憩室的安全性。方法对6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进行内镜下取石治疗,其中35例行单纯EPBD术后取石,30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EPBD取石。比较两组取石取净率、术中出血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取石取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EPBD组术后无出血,明显少于EST+EPBD组(P=0.04)。术后胰腺炎及胆管炎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穿孔。结论单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比EST联合EPBD安全,且操作方便,能够减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与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及两者联合对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3-01/-2014-08 97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 S T组55例、EPBD组8例以及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associated with balloon dilatation,sEST+EPBD)组34例.术后患者腹痛、黄疸等症状明显缓解.s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纯EST及单纯EPB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的胆管结石,s EST+EPBD组较EST组有更高的取石成功率(P<0.05);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ST组(P<0.05).结论:s EST+EPBD、EST、EPBD三种术式均为治疗梗阻性黄疸有效减黄措施,而s EST+EPBD术较单纯EST术及EPBD术有较高的取石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憩室等胆道解剖结构改变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少,弥补了单纯EPBD术不足,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中改良的内镜括约肌切开术(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SEST)联合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对比单纯EST对胆总管结石(直径10 mm)取石术后并发症及取石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将收集的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EST组(36例)和SEST联合EPBD组(36例)。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后3 h和24 h血淀粉酶水平、总住院天数及出血、穿孔、死亡以及术后1年胆总管结石复发率。结果 SEST联合EPBD组与单纯EST组比较,术后3 h、24 h血淀粉酶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EST组术后出血、穿孔、死亡率与SEST联含EP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及术后均随访1年胆管结石复发率单纯EST组高于SEST联合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ST联合EPBD相对于单纯EST取石成功率相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更为安全经济,有望成为今后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乳头气囊扩张(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其对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1/2016-01于天津南开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 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经ERCP下EST取石术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EST)联合EPB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进行随访,绘制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究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结石最大直径(t=-1.055,P=0.294)、多发结石比例(χ~2=0.644,P=0.422)、胆管最大直径(t=-0.820,P=0.414)以及取石总成功率(94.0%和100.0%,χ~2=1.375,P=0.241)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实验组的1次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4.0%和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37).对照组和实验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02%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7,P=0.036).对取石成功的97例患者进行随访,共发生结石复发11例,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02%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7,P=0.087),Log-rank显示,实验组的胆结石复发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HR=0.285,95%CI:0.095-0.888,P=0.04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多次内镜操作、胆总管成角≤145o和EST是ERC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EPBD联合L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次成功率和安全性较高,结石远期复发风险较低;多次内镜操作、胆总管成角≤145o是ERC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术(EPB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单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研究组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取石成功率为97.2%,对照组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术较EST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能够提高取石成功率,且安全性更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扩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17例经内镜下EST或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纳入该研究,并对其取石效果、术中X线暴露时间及近远期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ST组与EPBD组的结石完全清除率为93.8%和94.3%(P0.05),EST组与EPBD组的术中X线暴露时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EPBD组具有更短的X线暴露时间.EST组与E P B D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3%和15.9%(P0.05);内镜后胰腺炎发生率EPBD组明显高于EST组(12.5%vs 4.7%,P0.05),所有17内镜后胰腺炎均为轻型胰腺炎;出血发生率EST组明显高于EPBD组(11.6%vs3.4%,P0.05),所有18例出血均为可控制出血;远期复发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EST组明显高于EPBD组(44.1%vs18.2%,P0.05).结论:内镜下EST与EPBD是两种相对成熟、安全的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但EPBD能最大程度地保护Oddi括约肌的功能,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DD)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诊治的影响.方法对临沂市人民医院2006-01/2015-12之间进行共5673例ERCP合并JDD的12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存在JDD对进行ERCP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行ERCP患者插管成功者为1242例,ERCP诊断JDD合并胆系结石者为1206例,占81%(1026/1267);非胆系结石的十二指肠憩室者为241例,占19%(241/1267),ERCP总的成功率98%(1242/1267).术中术后总的并发症47例(3.7%),术中出血者1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者8例,ERCP术后胰腺炎者19例,胆道感染者7例,穿孔者2例,均经内镜或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整个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JDD患者进行ERCP手术时应该更加谨慎的进行操作,了解这种解剖变异对胆管末端走行的影响,根据相应的乳头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熟练掌握ERCP操作技巧,憩室旁乳头的ERCP相关操作也是可以安全顺利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m EST)联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患者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因胆总管多发大结石在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患者229例,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及胆总管形态选择手术方式。所有纳入病例按照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 EST+EPLBD组(治疗组)与EST组(对照组),观察2组首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取石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136例)与对照组(93例)比较,2组在一次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7%vs 87.10%,χ~2=0.980,P>0.05);而在取石时间及机械碎石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4.3)min vs(37.4±6.7)min,χ~2=37.1526,P<0.01;6.71%vs 40.00%,t=24.411,P<0.01]。2组在胰腺炎(2.94%vs 6.45%)、出血发生率(2.21%vs 2.1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30、0.001,P值均>0.05),无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m EST+EPLBD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取石时间,有效减少机械碎石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结石复发几率,同时该方法不增加ERCP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老年胆总管巨大多发结石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诊治的82例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EST联合EPBD组41例和EST组41例,分别行EST术或SEST联合EPBD术。结果 SEST联合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90.24%)和总取石成功率(95.12%)显著高于EST组(分别为73.17%和78.05%),而机械碎石率(12.20%)显著低于EST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住院时间为(7.98±1.14) d,显著短于EST组的(11.03±1.3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住院费用为(15411.26±113.20)元,与EST组(15381.57±121.43)元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Il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并发症发生率(9.76%)低于EST组(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和球囊扩张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显著,可提高取石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机械碎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胰管结石的适应证、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诊治的35例胰管结石患者,分析取石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共进行ERCP 53例次,取净结石21例,取石成功率60.0%。术中乳头出血1例,术后高淀粉酶血症6例,急性胰腺炎2例,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腹痛、脂肪泻等症状缓解,体质量增加。结论 ERCP治疗胰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能减轻患者痛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282例EST病例,其中38例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憩室对这些病例的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该组3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胆管十二指肠乳头瘘口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06/2014-10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并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 graphy,ERCP)检查患者,其中经ERCP检查提示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内瘘患者共28例,分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组和球囊扩张组.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结石;EST组有4例取石过程中出现乳头渗血,球囊扩张组有1例扩张后渗血;两组均无术中穿孔发生.在取石时间上,球囊扩张组明显少于EST组(P0.01);在术中并发症上,球囊扩张组优于EST组(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EST组轻度腹痛4例、发热1例;球囊扩张组有轻度腹痛1例,无发热情况发生.两组均无迟发型穿孔、出血、重症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瘘口直接行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内瘘合并胆管结石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选择1998-06/2002-01因胆管结石(此前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的患者1236例,将其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 hy,ERCP)确诊的185例壶腹周围憩室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乳头旁型(n=96)和胆胰管直接开口于憩室型(n=89),随机抽取95例无憩室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8年后随访比较胆管结石复发情况.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组8年胆管结石复发率26.32%,直接开口于憩室组是34.83%,对照组是9.47%,经卡方检验乳头旁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8.78,P<0.05),直接开口于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7.15,P<0.05),而乳头旁憩室组与直接开口组无统计学意义(χ2=1.71,P>0.05).结论: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胆管结石的复发关系密切,而于憩室的位置无明显关系,壶腹周围憩室可能是复发性胆管结石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与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smallinicision combined with balloon dilatation,ESBD)治疗直径≤2 cm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行内镜取石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2 cm)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经内镜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给予EST治疗,随访2年,比较2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2.00%和90.00%,机械碎石率分别为8.00%和14.00%,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35.03±5.18)min和(33.75±4.79)min,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16.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结石复发率分别为6.00%和2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径≤2 cm的胆总管结石,应用EST与ESBD均可获得有效治疗,但ESBD术后结石复发率相对较低,临床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以及EST+EPBD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18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ST组(n=45)、EPBD组(n=35)和EST+EPBD组(n=38),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术期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7 d的相关血清学指标。结果 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高于EST组(40.0%vs 15.6%,42.9%vs 13.3%,均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高于EST+EPBD组(40.0%vs 10.5%,42.9%vs 13.2%,均P<0.05);三组术后穿孔、出血、胆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胆道逆行感染、结石复发发生率低于EST组(5.3%vs 26.7%,2.6%vs 20.0%,均P<0.05)。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胰管和针状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解决胆管插管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在ERCP过程中出现胆管插管困难而行EST术的患者64例,32例采用经胰管EST,另32例采用针状刀EST,比较两种术式在ERCP中插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针状刀EST成功实施ERCP30例(93.8%);另32例患者经胰管EST成功实施ERCP 24例(75.0%,c2=4.267,P=0.042).经胰管EST失败的8例患者,有5例改为针状刀EST后,成功插管并完成了ERCP检查;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穿孔、术中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ERCP过程中插管困难时可通过EST手术扩大切口,以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ERCP取石治疗的171例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资料。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取石治疗,平均手术时间(35.6±7.9)min,平均插管时间(6.5±2.1)min,插管成功率100%。167例患者取净结石,一次取石成功率 97.7%(167/171)。7例(4.1%)患者术中出血,1例(0.6%)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术中及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3例(1.8%)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健康生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ERC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憩室伴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胆胰管取石、支架或鼻胆胰管引流等内镜微创操作技术,ERCP能有效解除胆胰管梗阻,改善临床症状,是胆胰管结石、良性胆胰管狭窄、无法外科手术的恶性胆管狭窄等常见胆胰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