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忠 《广东医学》2005,26(7):937-938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正前后的软组织变化规律及与硬组织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Ⅰ分类的患者,采用固定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下唇随着上切牙的内收而内收,而下切牙无显著性改变,上唇变厚,下唇变薄。上切牙伸长,下切牙压低,而上唇长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的内收与上唇内收显著相关,与下唇内收轻度相关。结论上下唇部的内收有利于改善Ⅱ类软组织面型,但软组织与硬组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其代偿机制有其特殊性,提示正畸医生在面型分析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正前后的软组织变化规律及与硬组织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Ⅰ分类的患者,采用固定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下唇随着上切牙的内收而内收,而下切牙无显著性改变,上唇变厚,下唇变薄。上切牙伸长,下切牙压低,而上唇长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的内收与上唇内收显著相关,与下唇内收轻度相关。结论上下唇部的内收有利于改善Ⅱ类软组织面型,但软组织与硬组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其代偿机制有其特殊性,提示正畸医生在面型分析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高角骨性安氏Ⅲ类矫治的临床效果,并从软组织侧貌角度探讨其矫正机制.方法 7例高角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全部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结束后上前牙向唇向移动,下前牙向舌向移动,建立了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ANB角增大了0.95°(P<0.01),OP-SN角减小了3.73°(P<0.05),下唇突点向后减小1.93 mm,颏唇角减小1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突点(UL)和颏前点(Pos)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上下牙列的代偿性移动,高角骨性安氏Ⅲ类患者的凹面型可以矫治成近直面型,其主要变化在于下唇突点的后移,提示应尽量采用利于下唇突点后移的矫治方案以获得较好的面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牙源性错畸形在矫治中牙合平面的变化,以及平面的变化对患者垂直骨向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提高在矫治过程中对矫治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方法通过2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恒牙早期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上颌前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变化3 mm,第一磨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增加2 mm,OP-SN矫治前后顺时针变化平均3,°软组织鼻唇角改变了13°,上唇长度伸长了4 mm,下唇长度伸长了3 mm,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分别改变2 mm。结论通过升高后牙、直立后牙、压低前牙、增加前牙唇倾度及前移下颌等方法均可使相关牙齿垂直高度发生改变,诱使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最终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与正常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牙源性错[牙合]畸形在矫治中[牙合]平面的变化,以及[牙合]平面的变化对患者垂直骨向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提高在矫治过程中对矫治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方法通过26例安氏Ⅱ类1分类恒牙早期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上颌前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变化3mm,第一磨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增加2mm,OP-SN矫治前后顺时针变化平均3°,软组织鼻唇角改变了13°,上唇长度伸长了4mm,下唇长度伸长了3mm,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分别改变2mm。结论通过升高后牙、直立后牙、压低前牙、增加前牙唇倾度及前移下颌等方法均可使相关牙齿垂直高度发生改变,诱使矜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最终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 (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 U1-SN角、U1-Namm 、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与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牙合)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9.
宁振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67-1269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胎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变化,为临床诊断、设计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依据.方法 对26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9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大部分软组织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鼻唇角(Cm-Sn-Ls)变大5.1°,面凸角(N'-Sn-Pg')变小3.3°,上唇角(LsSn-SN)变小3.9°,下唇角(LiSi-SN)变大3.5°,上唇厚度(U1-Ls)变大1.8 mm,下唇厚度(Li-L1)变大1.7 mm,上唇至E线的距离(Ls-E)平均减小3.6 mm,下唇突点至E线的距离( Li-E)平均减小4.7 mm,与矫治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颏部厚度( Pos-Po)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评估高角骨性安氏Ⅲ类矫治的临床效果,并从软组织侧貌角度探讨其矫正机制。方法 7例高角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畸形病例,男2例,女5例。年龄11~16岁,平均治疗时间为(2.4±0.4)年,全部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对矫治前(T1)后(T2)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 。 结果 治疗结束后上前牙向唇向移动,下前牙向舌向移动,建立正常覆牙合盖关系,ANB角增大了0.95°(P<0.01),OP-SN角减小了3.73°(P<0.05),下唇突点向后减小1.93mm,颏唇角减小1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突点(UL)和颏前点(Pos)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上下牙列的代偿性移动,高角骨性安氏Ⅲ类患者的凹面型可以矫治成近直面型,其主要变化在于下唇突点的后移,提示应尽量采用利于下唇突点后移的矫治方案以获得较好的面型。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对15例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0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结果 5项角度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面角减小2.6°,鼻唇角增大6.0°, 面凸角减小3.1°, 上唇角减小3.4°,下唇角增大3.1°;5项组织厚度指标中3项矫治后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鼻底厚度减小1.4 mm, 上唇厚度增大1.6 mm, 下唇厚度增大1.5 mm,鼻根厚度和颏唇沟厚度矫治前后无改变. 结论 软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有所不同,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变,容貌外观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在矫治前、后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对面部软组织侧貌的美学评估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20例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软组织测量,并对矫治前后的变化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患者上唇到审美平面距离(TUL-EP)、下唇到审美平面距离(TLL-EP)、下唇H线距均有明显减小(P<0.05或P<0.01),鼻唇角(Cm-Sn-UL)、面凸角(G-Sn-Pg')增大(P<0.05或P<0.01),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通过正畸矫治后,患者鼻唇颏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面部侧貌趋于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7):538-540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非减数矫治对上唇软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和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非减数矫治。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上唇软组织的12项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上唇各点相对于X、Y轴的线距上,治疗后A'-X和UL-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显著增长。在软组织角度与软组织线距的测量上,治疗后软组织面凸角、鼻唇角、上唇倾角和上唇突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前突和面部侧貌协调性显著改善。结论运用快速扩弓扩大牙弓宽度是不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U1-SN角、U1-NAmm、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矫治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运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对20名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拔除后用Begg矫治法矫治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上中切牙突度矫治后平均减少8.88mm,有高度显著性变化(P<0001)。下中切牙突度平均减少395mm(P<005)。软组织鼻下点距和上唇突度平均减少308mm和4.45mm(P<005和P<001)。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和下唇突度到审美平面平均减少602mm和227mm(P<001)。测量项目的相关分析中,上中切牙突度与下唇突度矫治后具有高度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P<0001)。结论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较软组织更为显著。软硬组织之间,软组织之间的变化有它的一致性,也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早期Twin-Block(TB)功能矫治器矫治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对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通过X线正中(牙合)位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功能矫治前、功能矫治后患儿软组织和硬组织相关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能够促进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使下颌基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明显增加(P<0.05),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发生以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增加为主的牙槽骨代偿性改建;还可使软组织上唇突距明显缩小,上唇基部厚度、上唇紧张度、下唇突距、颏突度、软组织面突角明显增大(P<0.05或P<0.01)。结论 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可改变硬组织颌骨间关系,使软组织颏部突出,改善鼻、唇、颏软组织形态结构,使患儿拥有良好的侧貌面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改良型FRⅢ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2年10月在本院口腔科门诊治疗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改良型FRⅢ)和对照组(“2×4”矫治技术)两组,每组各15例。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位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完成后,观察组SNA、ANB、MP-FH、Y轴角、U1-SN、U1-NA、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ULP增加(P<0.05),SNB、Z角、NP-FH、L1-MP、U1-L1、下唇E线距减小(P<0.05);对照组SNA、ANB、MP-FH、U1-SN、U1-NA、Y轴角、鼻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增加(P<0.05),SNB、NP-FH、U1-L1、下唇E线距、Z角减小(P<0.05);两组之间,SNB、ANB、MP-FH、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及Z角的变化量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两种技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前牙反(牙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的可视治疗目标对错(牙合)患者软组织变化的预测是否具有可信性。方法:选择进行拔牙固定矫治的恒牙早期骨性I类错(牙合)患者50例;应用数字化NemoCeph口腔头影测量分析软件(2008年版)预测获取患者治疗后的头影测量片(T1),并运用该软件对T1以及真实的治疗后头影测量片(T2)进行软组织分析;对取得的两组测量结果应用SPSS10.0进行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T1与T2比较,软组织面角、H角、下唇突点-H线的距离、颏厚、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的距离、颏唇沟深及鼻突度的预测值均与真实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2间的软组织面角、鼻突度和颏厚等呈高度正相关(r〉0.70,P〈0.001),H角、下唇突点-H线的距离、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的距离和颏唇沟深呈中度正相关(0.5〈r〈0.70,P〈0.001)。结论:计算机辅助的可视治疗目标的预测结果与治疗后软组织测量值基本一致,其对软组织变化的预测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