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囊内镜(CE)自问世以来,迅速被应用于诊断及评估各种小肠疾病中,并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预后监测中确立了地位。CE在疑似或确诊的克罗恩病(CD)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效果仍未明确,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并可能会造成CD的过度诊断,甚至影响治疗方案。该文对各种关于CE在CD中的应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其在CD患者中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CD)是影像学检查的难点。近年来,胶囊内镜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小肠CD。目的:探讨胶囊内镜与小肠CT成像(CTE)在小肠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2018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小肠CD患者,比较胶囊内镜与CTE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结果:胶囊内镜与CTE总体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85. 7%,P 0. 05),但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优于CTE(89. 3%对42. 9%,P 0. 05),尤其是对空肠病变的诊断(96. 4%对21. 4%);两者对回肠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78. 6%,P0. 05)。CTE在病变定位以及发现肠外病变、结肠病变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两者联合应用,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可达100%。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病变检出率与CTE相当,诊断准确性则明显优于CTE,尤其是对于空肠病变。两者联合应用在小肠CD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其它检查正常但临床症状疑似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这些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腹痛、消瘦、大便隐血阳性、缺铁性贫血、腹泻或发热等症状体征,平均持续6.5年。结果20例患者中共发现克罗恩病13例,胶囊内镜下表现包括黏膜糜烂(2例)、口疮样溃疡(5例)、肉芽肿性结节样病变(1例),大溃疡(2例)和溃疡伴肠腔不完全狭窄(3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经传统方法未能检出的疑似小肠克罗恩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尤其是对疾病早期和对轻型患者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克罗恩病(CD)具有跳跃性、透壁性全消化道炎症的特点。目前内镜、CT肠道造影(CTE)、磁共振肠道造影(MRE)是辅助CD诊断的一线检查手段,但由于小肠特殊的解剖结构,使传统内镜检查受限。MRE、CTE仅对肠壁炎症较敏感,而对小肠黏膜面炎症不敏感,导致小肠CD不易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小肠胶囊内镜(SBCE)的问世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就SBCE在C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其中小肠约占30%~40%。其发病率与地理环境、种族等因素有关。北欧及北美洲发病率较高,南欧、亚洲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较低,但近年在全球范围及在我国均有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目前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腹痛、腹泻、发热、贫血、血沉增快等)、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中的典型改变。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各异,诊断困难,临床容易误诊漏诊,胶囊内镜对CD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此文综述了胶囊内镜的应用原理、诊断CD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陈慧敏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9,14(6):367-370
克罗恩病(C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病变,可侵及全消化道各部位,约70%的病变累及小肠,诊断需联合其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生化查等。新型检查技术如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评估小肠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在小肠CD中的诊断率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明确两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小肠克罗恩病的胶囊内镜诊断标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因临床可疑小肠克罗恩病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根据DeBona等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5年,评价该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3组。A组25例患者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有3例接受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其余药物治疗均好转;B组15例临床拟诊小肠克罗恩病,均按克罗恩病进行试验性治疗,2例疗效欠佳,行手术治疗,证实是小肠憩室,另外13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C组诊断为非特异性小肠炎,给予甲硝唑及培菲康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以上3组患者均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该种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使早期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成为可能,并可指导临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双气囊内镜以及两项联合检查对小肠肿瘤及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此类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316例怀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中,178例行胶囊内镜检查,138例行双气囊内镜检查,32例行两项联合检查,分别对两项内镜的小肠肿瘤及克罗恩病的检出率及确诊率进行分析.结果:胶囊内镜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4.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小肠受累的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单抗治疗第14周临床缓解情况,以及采用胶囊内镜联合回结肠镜评估肠道黏膜愈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接受IFX治疗的小肠受累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蛋白)、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CDAI)、胶囊内镜Lewis评分、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4周23例CD患者的CDAI评分和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P<0.01),体重指数(BMI)和白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临床缓解率为91.3%(21/23)。在IFX治疗第14周,8/23(34.8%)的患者达到小肠黏膜愈合,12/21(57.1%)达到回末及结肠黏膜愈合,而仅7/21(33.3%)达到小肠和结肠均黏膜愈合。治疗第14周时,达到临床缓解期、炎症指标正常且回末及结肠达到黏膜愈合(SES-CD评分≤2)的12例患者中,仍有5例(41.7%)患者处于小肠炎症活动期(LS评分>135)。结论IFX可以有效诱导小肠受累的CD患者实现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CD患者中回末同小肠其他部位愈合情况并不同步,因而对于小肠和结肠均受累的CD患者评估疗效和黏膜愈合情况时,在排除肠梗阻和严重肠腔狭窄后,仍有必要联合胶囊内镜和回结肠镜进行全消化道评估。  相似文献   

11.
克罗恩病的临床特征以及胶囊内镜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瑾  孟立娜  吕宾 《胃肠病学》2009,14(3):167-170
背景:近年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其早期诊断率较低。目的:总结CD的临床特征,评价胶囊内镜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2008年9月确诊为CD的6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和胶囊内镜下特点。结果:69例CD患者中男35例,女34例,发病年龄17~73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便血等,以及贫血、低蛋白血症、消瘦、发热,肠外表现以口腔溃疡、关节痛多见,部分出现肛门病变、肠梗阻等并发症。病变范围小肠型占47.8%,结肠型占14.5%,小肠结肠型占37.7%。X线钡剂造影诊断率为44.0%(22/50),结肠镜检查诊断率为75.8%(50/66)。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率为62.5%(10/16),检出小肠病变10例,结肠病变2例,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病变、息肉样或鹅卵石样增生等。结论:CD病变以小肠累及率较高,其临床表现多样,常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胶囊内镜检查能发现CD的早期小肠黏膜病变,对C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在小肠克罗恩病(CD)疗效随访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对41例曾行DBE检查并临床确诊为小肠CD的患者进行正规药物治疗并随访,评估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治疗时间与DBE下黏膜修复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1个月后92.7%的患者症状缓解,2个月后97.6%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行DBE复查黏膜无明显改善或略有改善、改善、明显改善者,平均复查时间为治疗后(7.1±4.3)、(16.5±7.1)、(25.0±12.7)个月,3组间复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累及小肠-结肠的患者,同一个体的小肠、结肠黏膜修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结论小肠CD黏膜修复缓慢,明显迟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及C反应蛋白的恢复,合理的DBE复查时间为治疗后10~15个月,免疫抑制剂宜长期维持。对于同时累及小肠-结肠的患者,可行结肠镜复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对小肠克罗恩病(C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临床怀疑小肠CD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消化内科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203例小肠CD高危患者进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参照De Bona等[ 6 ]的标准进行分组,随访各组治疗情况、病情进展及转归。 结果A组17例符合确诊标准;B组87例符合可疑标准,随访1~2年后,7例确诊为CD;C组67例符合非特异性肠炎。B组和C组治疗前后各项炎症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有效。 结论磁控胶囊内镜对小肠CD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早期用于指导治疗,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检查资料,重点分析其中27例小肠C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小肠造影检查资料。结果 27例小肠CD患者的CT小肠造影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81.5%(22/27),强化增加88.9%(24/27),多节段性病变74.1%(20/27),肠腔不规则狭窄70.4%(19/27),系膜区淋巴结肿大33.3%(9/27),肠管周围蜂窝织炎29.6%(8/27),腹腔内脓肿14.8%(4/27),炎性包块11.1%(3/27),不全性肠梗阻33.3%(9/27),腹腔积液40.7%(11/27),瘘管或疑似瘘管形成7.4%(2/27)。其中9例腹腔内有脓肿、炎性包块、瘘管或疑似瘘管形成病例在CD正规治疗3~6月后,复查CT小肠造影,有2例复查两次,均显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 CT小肠造影可帮助全面评价小肠的病变范围和并发症,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跟踪复查,是辅助小肠CD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作为小肠CD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先前进行的插管法小肠钡灌肠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58例,并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其中45例患者首选从肛门进镜行小肠镜检查,确认克罗恩病34例(75.6%),另11例后从口腔进镜,发现病变者8例(72.7%);20例首选经口进镜,检出克罗恩病11例(55%),另9例患者日后经肛进镜检查中检出5例(55.6%).先前进行的46例小肠钡灌肠检查中,2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52.2%,与小肠镜结果比较,符合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例数为18例,诊断正确率为75%(18/24).22例胶囊内镜检查者中,1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63.6%,最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的病例数为11例,诊断准确率为78.6%(11/14).结论 经口和经肛方式结合能使双气囊小肠镜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判断,插管法小肠钡灌肠是一项决定小肠镜进镜方式选择上有价值的筛选性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与评估多排CT小肠造影(CT enteroclysis,CTE)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CD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与总结CD患者CTE的影像学特点,并与炎症活动生物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结肠镜、单气囊小肠镜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E诊断阳性率在活动期CD为75%,缓解期为66.7%.CD活动期CTE常见的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增厚(26例,92.9%)、双层或多层强化(20例,71.4%)、肠周围淋巴结肿大(20例,71.4%)、肠系膜血管增多/梳状征(17例,60.7%)、肠腔狭窄(13例,46.4%),随着疾病活动程度加重,此5种CTE表现的阳性率有逐渐升高趋势,且均与CRP呈正相关,而多层强化、梳状征与ESR水平具有正相关.25例CD患者行结肠镜检查,11例(44.0%)结肠镜与CTE发现病变部位一致,10例(40.0%)结肠镜下未见末端回肠病变而CTE下可见小肠病变,结肠镜与CTE二者联合诊断23例(92.0%).31例中有12例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所有12例(100%)CD患者CTE发现的病变部位均与单气囊小肠镜一致.结论:常规结肠镜检查联合CTE可有效而全面的评估CD患者的病情,尤其对于小肠病变的发现以及疾病的活动性评估等方面,CTE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多发生于小肠.本研究对临床疑诊小肠CD者行胶囊内镜、结肠镜、胃镜、消化道造影检查,旨在评价胶囊内镜在小肠CD诊断中的价值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小肠造影检查诊断。分析CT小肠造影诊断结果,造影病变部位检查结果,活动期与缓解期肠壁增厚情况对比,有无木梳征情况下静脉期肠壁CT值、肠壁厚度、肠壁分层样强化、肠壁均匀强化。结果 (1)经CT小肠造影诊断,76例诊断准确,诊断符合率为95.00%(76/80),病症包括:肠腔狭窄、网膜炎、腹腔脓肿、肠壁分层、肠壁厚度增加及强化、木梳征以及淋巴结肿大、瘘管等;(2)CT小肠造影病变部位主要在回肠末端、单纯回肠、结肠与回肠、空肠与回肠,位于回肠末端占61.84%;(3)活动期CD肠壁厚度显著大于缓解期CD(P<0.05);(4)有无木梳征情况下静脉期肠壁CT值、肠壁厚度、肠壁分层样强化、肠壁均匀强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肠壁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Lu XH  Qin MW  Wen XH  Liu W  Shi JH  Qian JM  Li JN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9):746-749
目的 比较4种影像技术方法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经临床病理诊断为小肠CD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腹痛、消瘦、腹泻或发热、大便潜血阳性等症状体征,进行回结肠镜、CT小肠成像(CTE)、胶囊内镜(CE)、小肠造影(SBFT)检查,发现异常患者则具体记录病变部位、性质,并对单项检杳及两项检查联合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57例CD患者中50例完成了回结肠镜检查,33例发现回肠末端溃疡(66.00%),17例回肠末端正常;CTE 34例,发现小肠病变29例(85.29%);CE 27例,其中1例发生CE在胃内潴留未达小肠,发现小肠病变26例(96.30%);SBFT 39例,发现小肠病变26例(66.67%).CE诊断CD的阳性率最高(96.30%),而回结肠镜最低(66.0%),4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种检查方法联合的诊断CD的阳性检出率:CE+CTE为92.86%(13/14),SBFT+CTE为90.91%(20/22),CE+回结肠镜为95.65%(22/23),CE+SBFT为100%(17/17),回结肠镜+CTE为89.66%(26/29),回结肠镜+SBFT为77.78%(28/36),两种检查联合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结论 CE、CTE诊断轻度、中度CD的阳性率比SBFT高,CE发现早期黏膜病变较好,CTE发现肠壁及肠外病变较好,最重要的是CE及CTE可应用于非梗阻性小肠CD患者,传统技术如SBFT或回结肠镜阴性或不能明确诊断时,CE还可用于解释临床症状、随访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以中下消化道慢性溃疡、肉芽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在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可能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