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CT(3D-CT)定位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术入路。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我科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横窦-乙状窦夹角(trasverse sigmoid sinus junction,TSSJ)进行精准定位,进行乙状窦后入路个体化骨瓣开颅手术。结果 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的"关键孔"位置均位于横窦-乙状窦夹角内侧缘,无损伤乙状窦和横窦,骨瓣开颅后横窦沟下缘、乙状窦沟内侧缘及横窦-乙状窦沟夹角均获得满意的显露;术中骨瓣复位良好,颅骨缺损明显减少,无发生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结论运用三维CT精准定位,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是安全、快捷、微创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开颅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跨横窦幕上下联合骨瓣开颅颅骨锁固定的手术入路取代传统的手术入路。方法对26例患者(出血病人18例、听神经瘤病人5例、脑膜瘤病人3例)采用跨横窦幕上下联合骨瓣开颅颅骨锁固定的手术入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其中出血病人18例、听神经瘤病人5例、脑膜瘤病人3例,所有病例骨瓣均复位满意、病变全切,3例出现残腔迟发血肿,锥孔引流后消失,随访3个月脑瘤患者无复发,骨瓣无移位。结论作者认为,跨横窦幕上下联合骨瓣开颅,尤其适用于桥小脑角区骑跨小脑幕上下的脑膜瘤和血肿,术野显露更加充分,有利于病变组织的完全切除,减少了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术后骨瓣的复位固定又确保了对横窦的颅骨保护,减小了术后颅骨缺损的面积。  相似文献   

3.
曾祥博  叶远良  李连  朱达  李傲  龙浪 《广西医学》2021,43(8):931-934,947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辅助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辅助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CT或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图像进行后颅窝三维重建,使用CT自带裁剪功能剪除横窦-乙状窦颅骨压迹,制作引导术中路径的虚拟图片,然后以颅骨的二腹肌沟、骨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Poppen切口入路治疗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Poppen切口入路,铣刀作骨瓣开颅,暴露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矢状窦及横窦,清除血肿,修补受损的横窦,颅骨连接片固定颅骨。结果9例手术患者均顺利治愈,无术后再出血,无神经功能障碍及颅骨缺损。结论采用Poppen切口入路,能良好暴露并清除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安全修复颅骨。  相似文献   

5.
锁孔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理念在桥脑小脑角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 (切口长 6cm ,骨窗约 2 .5cm× 3 .0cm大小 )显微手术切除一侧桥脑小脑角肿瘤 3 6例 ,观察肿瘤显露和切除效果。结果 术中肿瘤显露满意 ,无 1例切除外侧小脑半球。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 11例 ,近全切除 2 0例 ,部分切除 5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桥脑小脑角肿瘤的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CPA)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和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方法:28例桥小脑角胆脂瘤,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16例、颞枕开颅颠下小脑幕入路10例、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2例。其中5例手术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胆脂瘤位于CPA以及由CPA向斜坡生长者;颞枕开颅颞下小脑慕入路适用于CPA胆脂瘤向岩骨尖斜坡及幕上鞍区发展者;巨大胆脂瘤同时累及CPA、鞍区和下斜坡时采用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后颅窝肿瘤骨瓣成形术的手术操作技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本组采用枕下正中/旁正中入路10例,枕下外侧乙状窦后入路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骨瓣开颅,术后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1例;术中3例乙状窦损伤经修补后恢复良好;术后切口部位轻度疼痛2例,皮下积液1例,无脑脊液漏及假性脑膜膨出.结论 后颅窝骨瓣开颅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后颅窝骨缺损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后颅窝骨瓣开颅术较传统咬骨窗开颅术是一次观念和技术的革新,可有效地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和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国外颅后窝骨瓣开颅术已广泛开展应用.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我科对2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行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枕外隆凸和乳突最低点连线作为标志线定位横窦在颅骨表面的体表投影,为小脑幕上下手术入路时避免横窦损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80名志愿者进行CT扫描,采用CT重建技术构建颅骨3D模型以进行结构标记和测量,以枕外隆凸最高点(A)与乳突最低点(B)连线作为标志线描绘横窦沟至该标志线的距离和横窦沟宽度。结果: 横窦沟中部标志点J处横窦沟宽度d右边测量值大于左边(t=5.232,P<0.05);横窦沟标志点至连线AB的测量指标h1、h2、h3、h4、h5、s1、s2、BE、BD、BJ和BI的左右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窦沟标志点至连线AB的测量指标h1、h2、h3、h4、h5、s1、s2、d、BE、BD、BJ和BI的男女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重建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可精确地获得横窦沟在颅骨表面的体表投影数据,该方法简单、便捷、实用,且术中易于操作,对术中开颅保护横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相关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关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0%甲醛固定并灌注乳胶的中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8例,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角区解剖和主要血管神经,重点研究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解剖和毗邻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为(4.4±0.2) cm,面神经出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距离为(4.1±0.2) cm,桥小脑池的宽度为(0.2±0.1) cm,小脑绒球高度为(0.3±0.1) c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研究骨窗、岩静脉,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充分认识各个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瓣成形术在后颅窝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1例后颅窝病变患者采用骨瓣成形术,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枕下正中入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头颅外观美观,未触及颅骨缺损,CT复查显示骨瓣复位良好。结论后颅窝骨瓣成形术后骨瓣复位保持了解剖层次的完整性,消除了颅骨缺损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治疗枕部急性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将20例颅脑外伤后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分为A组及B组,各10例。A组采用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手术,B组采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未见手术区再发血肿及脑梗死,磁共振静脉显像检查示窦汇区静脉窦通畅。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4h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治疗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传统术式的缺陷、行改进的骨瓣开颅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28例绝大部分采用经枕骨粗隆颅后窝钩形切口联合跨横窦骨瓣术式,部分采用幕上、下“S”型切口联合跨横窦骨瓣术式。结果全部病例经CT确诊并手术,横窦减压及血肿清除效果好。结论对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采用改进的骨瓣开颅术能更好地避免横窦受压,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岩骨薄层扫描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标本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后,用磨钻对标本骨迷路轮廓化,分别测量与乙状窦前入路有关的后半规管及乙状窦沟与周围骨性标志的距离。结果CT扫描测量乙状窦沟宽是(11.44±1.79)mm,深是(5.27±1.93)mm,乙状窦沟底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是(10.38±3.90)mm,乙状窦沟前壁到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3.66±2.18)mm。后半规管最外侧至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44±1.86)mm,至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9.65±1.76)mm,其最后部至岩骨后壁的距离是(2.92±0.98)mm。对应的解剖测量结果分别是(11.26±1.58)mm、(5.12±1.88)mm、(10.26±3.78)mm(、13.74±1.96)mm、(13.86±1.98)mm(、9.82±1.91)mm和(3.12±1.08)mm。CT扫描测量与解剖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扫描测量结果可代表实际的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CT岩骨薄层扫描可指导经岩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骨后外侧壁的安全磨除。  相似文献   

15.
乙状窦后入路是进入桥小脑角区的主要入路,适用于听神经瘤、岩骨背侧脑膜瘤、胆脂瘤等桥小脑角区病变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临床常常遇到如何快速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达到良好的术中显露、避免术中过多出血及静脉窦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的困扰。自2014年起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颅技术并于2015年初步制定并实践了该入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关颅技术快速、简单,出血量极少,术野干净整洁,可有效避免静脉窦损伤,极大地缩短手术时间,改良了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其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提出有助于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外科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种手术方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配合神经内镜及电生理监测切除岩斜区肿瘤49例,观察其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1例,肿瘤全切8例,出现新的神经损伤4例,术后改善3例,症状同术前4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8例,肿瘤全切12例,出现新的神经损伤4例,原有神经损伤加重2例,术后改善5例,同术前7例;乙状窦后入路20例,肿瘤全切18例,原有神经损伤加重5例,术后改善8例,症状同术前7例;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是处理所有岩斜区肿瘤的3种首选的基本入路,扎实的显微解剖基本功、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配合使用神经内镜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分析34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手术特点,针对血肿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枕部切口,骨窗及骨瓣开颅,术中全部显露血肿及受压横窦,直视下止血及处理横窦损伤。结果: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手术,横窦减压效果良好,无再出血。结论: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依据CT扫描。手术特点为术中不留骨桥,全部显露横窦能更好地止血且避免横窦二次受压,防止致命性脑疝,且更符合手术及解剖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切除后颅窝生长为主的Ⅱ型岩斜脑膜瘤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以期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10 %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 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 10例 ,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 ;手术前后共 10例 2 0侧标本进行CT岩骨薄层扫描 ,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涉及的重要结构有岩静脉、内听动脉、内听道上嵴等 ;重要参数包括岩尖骨质最大磨除范围的前后径、横径。提示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通过后颅窝开颅磨除岩尖骨质 ,切除肿瘤中颅窝部分 ,适用于主体在后颅窝的Ⅱ型岩斜脑膜瘤 ,特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取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血肿侧横窦上下旁中线直切口。与横窦上下各钻两孔,铣刀锯开骨瓣,骨窗上边及两侧悬吊硬膜,血肿清除后。横窦出血者用明胶或肌片覆盖压迫止血。骨瓣复纳用钛钉固定或缝合骨膜固定。结果 35例全部手术治愈。结论 骨瓣开颅术可作为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是在乙状窦后方及横窦下方区的开颅手术,主要用于探查及处理脑桥小脑三角部的病变,是耳神经外科领域中十分重要而有用的手术途径;乙状窦后内耳道进路手术是在乙状窦后进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除内耳道后壁,开放内耳道,暴露前庭神经各支及耳蜗神经。这两种手术主要应用于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脑桥小脑三角占位性病变的治疗。现报道相关的神经外科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如下。1相关的神经外科手术1.1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及显微血管减压术1.1.1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在出桥脑0.5cm处感觉根的痛、触觉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